艺术简介
冯一鸣,男,生于1965年,河北唐山人。擅山水、花鸟。
自幼随父冯霖章先生习画。二十岁后专职绘画,并研究泼彩工笔山水;1990年于天津美术学院进修,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在1991年至1999年间先后于深圳、北京、广州、香港、马来西亚、台湾和新加坡举办多个个展和联展,均获良好评价,引起艺术界和国内外收藏家的重视,并被誉为当今中国最具潜力的青年画家之一。1992年参加北京“国际中国画展暨大赛”,获特等奖;1993年参加“河北省第二界画家创作班”并获创作奖。
从2005年起至今连续多年,作品被选入香港佳士得等多间著名国外内拍卖行进行拍卖,并屡创佳绩。2011年1月起《情寄山川——冯一鸣作品大展》在北京、广东、上海、杭州、山东和香港等地举行巡回展出,同期出版精装画集《情寄山川——冯一鸣作品集》,掀开了其艺术事业新的一页。
冯一鸣和他的重彩山水画
我与一鸣本是同乡,但与他结识还是先见其画后见其人。他的画给人感觉成熟,精到。没想到他竟是一位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
一鸣画画是家传,其父冯霖章先生是位画家,儿时的一鸣常随其父练水彩写生,但向父亲学得更多的还是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冯霖章先生少年习画时期国家还是“一穷二白”,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顽强奋进的意志。
《朝晖》
那年头,一个学徒工的月薪是18元人民币,何况打工?第一次挣钱对冯先生有特殊的意义,冯霖章先生首次打工挣钱是请求母亲允许自己买一本书,那是一部系统的素描教学书籍《素描教学》。没机会进入高等学院的冯先生,靠自己顽强毅力,按书中教学要求,完整地实习、作业了一遍,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个壮举。后来他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于某种原因没能入学,但他顽强刻苦的“基因”却原原本本地传给了一鸣。
除了随父习画之外,一鸣还拜师赵文然先生学习素描。后来他进入瓷厂,专业从事绘制陶瓷壁画的工作。这时一鸣又遇上一位独具慧眼的厂长,使他有机会进入天津美术学院进修,在诸多名师的指导下,一鸣如鱼得水,学业上不断长进。学业结束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父亲的带领下,一鸣开始了一个个体专业画家的生涯。
一鸣的画作大气磅礴。崇山峻岭、山峦叠嶂,山中云雾飘渺,群峰密林重重,时而虚幻莫测,时而精细详实,云飞雾霭,泉从天落,予人神妙之感。
研究其创作过程,仔细观赏他的画作,我感到神妙之处有三方面。
一、源于师造化,忠实师法自然。一鸣不计财力寻访了祖国名山大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巴山蜀水、青藏雪域都留下了他和同伴的足迹。通过写生探索自然的奥秘,靠默记领悟自然的神韵。他的画似乎在巴山蜀水中见过,又像是为大江南北某处的峻岭崇山写照,使人感到神秘而不陌生。
二、源于师法传统,求教于古代先贤。我们在画册的前面特意编辑了一幅未完成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范宽的影子。李成的浑厚古朴、范宽的雄奇磅礴、郭熙的苍润元气、大千的泼墨泼彩,都巧妙、和谐地融于他的画中。一鸣崇尚北宋院体山水画,他选择了职业,宫廷画家那样在技术上拼心力的道路,不畏艰难,苦心追求。他的画不招摇也不见漫不经心,更不是一挥而就;而是处处精心布局,反复揣摩,苦心经营。把从先贤那里学来的传统技法自然地糅入创作之中。他的画与众不同的是很少留大块空白,因为画中的意境并不和画面的空白大小成正比,具象之中的意境同样会引人深思遐想,更具艺术魅力。
三、源于心。一鸣是一位勤于思考、思想多于制作的沉稳青年。他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甘于寂寞,在画前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他在思考中感悟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在思考中与前贤们会心,在思考中去“回归自然”、领悟“天人合一”的精妙。在深入生活中他深深体会到当今的时代是百业兴盛、五彩纷呈的时代,在艺术实践中他大胆地突破了中国画以墨为主的传统模式,把色彩放到了重要位置。
在张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的基础上,一鸣发展了反复泼彩,不但泼原色,也泼间色、泼对比色、泼丙烯色、泼金、泼银,在泼彩的肌理上用传统技法皴点,归纳山峰的形体,细心归纳勾点树木的姿态,精心穿插古木的枝条,细心点染树叶和嫩芽。他反复强调,反复渲染,正面渲染不充分就在纸的反面渲染,直至满意为止。在泼墨、泼彩的空白处,巧妙安排云团雾霭、飞瀑山泉。云也罢,泉也罢都是反复渲染,精心收拾,没有大笔的泼写,手法上近乎于工笔。他的每一张画都是在拼心志、拼体力,一幅大一点的画要画数月之久。
源于心的第二个层次是画家甘于寂寞的沉寂心境。您在观赏他的画中便能体会到画家的沉静心态。他的画里没有浮躁和杂念,凸现的是宁静、空灵的精神净土。如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喧嚣、浮华的时期,经济大潮滚滚,甘于寂寞的人少了,想走捷径的人多了。有人幻想一夜成名,他们不屑于苦干,更想找门子依附权势、傍名人、戏炒作,更有甚者步洋人的后尘,拾洋垃圾,走歪门邪道。有消息说京城里有十万艺人大军在淘金,而一鸣却远离京城的唐山,在一个普通而简陋的单元房中“苦行”。
殊不知“寂寞是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勤耕耘必有收获。还是毛泽东说得好:“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然一鸣的画也并非完美无瑕,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中国画是很具包容性的大概念,中国画的风格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共同作好中国画这篇大文章中,我们期待着冯一鸣会有更好的表现。
刘建平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