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岩叠壑图轴》是髡残艺术风格成熟以后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是以淡墨为主的作品和干笔皴擦的作品,这幅作品,感觉就是风格很成熟、已经很完美的作品。整个构图从近景一直画到远景,然后一直画到远山,意境很开阔。我们现在的山水倾向画局部,画一个局部效果,而少有画这种全景式的山水。古人画山水大多是全景式,从最近处的树、石、亭子到峭壁到瀑布,再到半山腰的村庄、庙宇,然后再到主峰,层层上推。主峰有涓涓细流下来,是一个整块。后面的湖水倒映着山,密密麻麻,有虚有实层层推过去,所以整个画面变化非常丰富。湖泊当中的远山,前面采取干笔双钩的办法,画得非常轻松。那几个赭石的山都是一次画出来的,稍微用了干擦,密密麻麻推远以后就看不到水平线,只在云雾里看到一些山头。这些山头的用笔概括,很有节奏。所以到了远山的用笔一定要很随意,一笔画成,不要复笔或来回涂抹。两条船的位置摆得好,节奏感很强。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横的远山,趋势是往上,但必须把它拉下来,怎么拉?就通过那两条排列成斜线的船。这两条船的斜线跟四条横线的远山,正好成为一种对比矛盾的关系,所以船就把远山的势拉下来了。而且两条船不要有太多的变化,几乎是在重复一个形状。这就是我们现代艺术所追求的重复美。变化是一种美,但是重复更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大美。如果把这两条船画散了,没成为一条线的关系,与远山成交叉,那么这画面的学问就大大降低了。我们说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多低,从他的画面就看到了,因为一幅画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的一面镜子。有多深的思想,多高的水平,全部体现在画上。所以修养高的大家,其作品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就因为它里面的学问无穷。我们今天看到两分,明天就可能看到三分,那么再继续看下去可能理解得更多一些,更全面一些。
整个画面是采取浅绛的方式,就是画完以后用淡淡的赭石铺罩一次。再看一下他的题款,完全形成他自己的风格模式:一个是字的干湿浓淡有变化,一个是款有长短行。字的行气不直,他的歪斜我认为是有意的。这个画面是从左下角往右上角冲,就是潘天寿讲的“对角实、对角虚”。如果题款直着写,节奏就不是很有韵律,稍微斜一点就能把气收进来,与画面形成呼应和节奏关系。在任何一个小地方,都能看出他的修养。修养在什么地方?就在画面每个地方的处理技巧,不是随意地。黄宾虹的题款有些是直的,有些是斜的,可能是源自于髡残的这种审美要求。髡残的画以中锋圆笔为多,干湿互用,但是有些地方以干笔为主。他的画落墨不多,但让人感到很有体积感,很有分量,很丰富。这就是高手,笔简意繁,以少胜多,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对古人的画要能够分析到家,分析到位,从中悟出很多道理。一个画家是不是高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对画面的处理能力方面。
我们看髡残的画,任何一点都经得起分析,经得起推敲,越欣赏东西越多。黄宾虹的方法,我觉得有许多是从他这里来的。黄宾虹在密密麻麻非常浓重的山水画面当中,画人物的周围全是空白,为什么?用现在的视觉方法来看,那人物周围不可能是空白的,空白了变成灯泡。但是在我们中国画的处理上,完全可以这样写意,黄宾虹就悟到这一点,把它吸收了。黄宾虹的画看上去很整体,有他自己的创造,但他的创造都是有根据、有出处的。
髡残画面经营上内容很丰富,物象很多,但是整个画面语言统一、和谐。各种关系都是对比,对比之后又很和谐。这是他的高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