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沈语冰:现代书法 从批判的形式到形式的批判

时间 : 03-20 投稿人 : 鸽子 点击 :

我们如果检视一下1989年以前的中国现代艺术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中国现代艺术话语的合法化基于如下的理由:中国现代艺术是一种“批判的形式”;它提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以批判意识形态的钳制性话语,提出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以批判古典主义美学,提出拿来主义以批判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苏联模式。这样的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意义当然不可一笔抹杀,但是人们已经从中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即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艺术史是一部观念上不断开放和形式语言上不断萎缩的历史,从早期印象派到立体主义,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从架上绘画到行为、装置、环境,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艺术在短短的十年内将西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一百年的历史匆匆过场式地模仿了一遍,人们看到的现实是观念胜过图像,意识形态话语胜过艺术语言,批判的形式胜过形式的批判。

然而,批判的形式当然不能代替形式的批判,作为“形式的批判”的而不是“批判的形式”的中国当代艺术(我是指后1989艺术的理想状态),既是我们据以提出现代书法的有效性问题的无法回避的情境,也是我们对现代书法史及当下现代书法的创作作出批评性描述的基本理论语境,离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氛围以及世界当代艺术的总体框架,只能使现代书法创作成为缺乏任何参照系和艺术史意义的单纯的技巧炫示,而没有理论语境和批评策略的纯粹的描述性批评,或者等而下之纯悴的吹捧性批评,则只能使我们的现代书法批评或是陷人自我陶醉式的自欺欺人或是沦为自虐式的悲剧体验,而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与目的,这样的艺术批评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学术价值。

为此我提出作为个人话语(注:关于“个人话语”的解释,详见沈语冰《个人话语在当代艺术中的有效性》一文,《美苑》即发)的艺术“形式的批判”以区别于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的形式”的艺术,’里持作为策略的批评以区别于作为批评的认识论。

拨开了现代书法的观念的或作为“批判的形式”的意识形态话语层次,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对现代书法作形式语言的分析和批评的层次,因为仅有反传统的姿态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反传统的姿态都可能是对传统的真正的继承和延续,因此而论反意识形态话语只能强化意识形态话语的凝固性。这里我们有必要引进巴赫金的理论,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中个人的话语总是以民间的和狂欢的形式寄居其中,只有个人话语才真正具有颠搜强大的传统的潜在能力。同时我们还有必要作出说明,这里的“形式语言”的分析和批评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艺术和美学意义上的那个形式语言(作为一个有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和完整的语法规范的体系),我所指的实际上就是个人话语。

艺术话语中的个人话语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话语的个性的强度以及个性话语与他者话语构成的张力的强度,这种他者话语可以对应于艺术史文本,也可以对应于当代艺术中的他人文本,由此任何艺术文本都构成一种互文性;至于个性话语的强度,我以为只有从存在论上来加以认定,它取决于艺术家个人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潜人存在的深处,聆听它的声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拂去此在通往存在途中所蒙受的璐蔽。

没有哪种现代艺术景观像现代书法那样充满了使人难以忍受的喧嚣。面对这个令人尴尬的涂鸦世界,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堪,我曾经对现代书法寄予希望,并且不止一次地论证它在当代文化中的可能性,然而我所听到的现代书法的杂语喧哗却令我大失所望。众多所谓现代书法创作只不过掩盖了这样一个显见的事实。即他们用所谓的“现代书法”来掩饰自己传统书法创作上的无能,这一点可以直接追溯到八五现代书法思潮,以至于这种无能感最终成为现代书法的一个无法超越的“传统书法情结”。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在现代书法创作中或隐或显的传统汉字书法的影子的缘故,也是传统书法家据以攻击现代书法的理由。然而我以为八五现代书法思潮及其流变的最大失误还不在于此,如果说现代书法中残存的传统书法尾巴只是表明了它在“反传统”的姿态或观念上的不彻底。那么它在个人话语建构上的无措则表明了现代书法从理论语境到批评策略上的无所适从。这一点在古干的现代书法创作及其现代书法理论中暴露无遗。对古干来说,现代书法就是他对“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的“道”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加以外化的产物,这种所谓体验既没有置于艺术史的问题情境中,也没有与当代艺术中的他者话语构成对话或对应,这就使他的“体验”成为没有语境,没有上下文的“玄妙”,并使得他以及与他一样的众多“现代派书法家”的创作成为没有艺术史价值的通灵论意义上的巫术活动。

或许出于对八五现代书法思潮的自觉反拨,邱振中自始就把他的现代书法理论与创作建立在对传统书法严密的形式分析以及对传统书法内在缺陷的理性认识之上:“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来说,‘字’当然是个过大的构成单位,这种单元内所包含的元紊(线的质感与运动、空间分割)难以自由离合,对新的内心生活反应迟钝;它改变缓慢,极容易成为一种模式,而失去同一切活泼的生活的联系。在今天的书法创作中,这已经不仅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如此普遍地存在的现象。模式化使一位作者的形式构成只能在特定模式的范围内变动,结果使众多的作品以十分相近的面貌出现—有时与古人相近,有时与自己的作品相近,极大地限制了现代书法的表现力”(邱振中:《空间的转换—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现代观),1985)。理所当然,邱振中关于书法艺术的现代观以这样的文字表述出来:“我们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空间观念的一种转换上:粉碎对单字结构(这也是一种空间结构)的感受,而以被分割的最小空间为基础,重新建立对作品的空间感受,与此同时,把对字内空间的关注扩展到作品中所有的空间。”(出处同上)邱振中的现代书法创作,从最早的《新诗系列》到后来的《待考文字系列》,都可以看做是贯彻这一内在确定性的文本,无疑地,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并且就深刻而自觉地对应于传统书法史而论,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断定。即中国现代书法史是从邱振中开始的。

在现代艺术史上,如果说塞尚和早期马蒂斯的艺术活动尚处在一种没有十分明确的现代艺术哲学和现代主义美学阶段的话,那么,从康定斯基的(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出版开始,现代艺术就朝着既定的目标在不断完善化的现代美学观的激励下向前推进,一直到抽象表现主义的衰落与新达达主义(或称为“波普艺术’)的兴起才告终结(参看拙作《问题史的终结》,载《艺术潮流》总第八期)。在整个现代主义艺术阶段,抽象艺术或曰形式主义艺术是压倒一切的主流,其中又以包浩斯为现代艺术关学的象征,包浩斯学院的一个墓本宗旨就是对视觉艺术作严密的形式分析,其精神乃与罗素及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分析析学相吻合。现在人们已经发现,康定斯基在包浩斯的同事、现代艺术大师克利仅在包浩斯期间的教学笔记—关于点、线、面、色彩诸形式要素及其意蕴和象征的极其详尽的形式分析和实验—就有整整十大本,然而克利作品的动人心魂之处又不仅仅在于他过人的形式或抽象的能力,而是他的作品中那种无可企及的精神意蕴和神秘象征。我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现代美术史的事实,是因为面对邱振中的现代书法创作,我感到邱振中那种极其严谨的形式分析和笔法、章法以及空间诸要素的实验。似乎与他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梢神性的苍白不成比例,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似乎令人费解,或许邱振中在过分追求形式化以及与传统书法史对应的效果而忽略了对自身存在的倾听和个人话语的建构。

与邱振中自始就有非常明确的观念针对性不同,洛齐似乎是在不断强化个人话语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自己的声音,洛齐不像邱振中那样从对传统书法细密而严谨的形式分析入手,然后在传统书法可能残留的空白处寻找突破的机遇,而是以一个画家的身份,以抽象构成的手法直接切人现代书法创作。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对比,邱振中与洛齐分别占据着这个对比的两极:邱振中是从传统书法内部进行颠攫,因此他的四个系列表现为一系列的向外扩散,扩散的能量是以不断转换或深化的现代书法的空间感觉作为量级的标志,洛齐则从现代书法外部切人,所以他对现代书法形式语言的探索表现为不断的井找,寻找的结果是NO系列、《情书系列》以及《美丽的字迹》等作品形式语言的不断内敛,浓缩和个人化,这种不停顿地建构个人话语的努力也可以从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的解释中窥见一斑;洛齐对现代书法的解释经历了《我的现代书法观》、“书法主义”以及“背景主义”等阶段(虽然他的“背景主义”能否称为“现代书法”尚待讨论),我们从这些“主义”中看到了艺术家在传媒文化众语喧哗的时代所反映出来的话语焦虑,也可以见出洛齐对现代书法形式语言的个人建构的不断演变的心迹。

我们还无法断定洛齐的个人话语在何种程度上来自他对自身个体性存在的倾听,也许他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语言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存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洛齐并不是那种通灵论意义上的“画符”型现代书法家,他的现代书法创作遵循着一条虽然自由却有着严格规范的路子,并且从不发出单调的声音,他的个人话语总是一种包含着他者话语的复调,这可以从他自觉地对应于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艺术,特别是从他把自己的艺术话语置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情境中这一点上看出来。对洛齐来说,一种仅仅对应于中国传统书法的现代书法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今天的现代书法已经置身于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的话语背景中,对应于传统书法的现代书法充其量只有补课的意义,而他的书法主义(以及后来的“背景主义”)则试图与当代艺术(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构成对话。这就是他在‘’回到架上“的命题下,借用西方字母主义和抽象书写等现代艺术观念和方法(仅仅是借用方法而不是横向移植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符号(如钟鼎文)作为资源重新加以利用,从而“清楚地表明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评论”,“这种双向选择、双向解构的思维模式导致他同时超越了传统及西方艺术的范式,进而找到了创造中国现代艺术的突破日”(鲁虹:《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洛齐作品启示》)。我不愿意下断语说洛齐是否找到了“突破口”,但在洛齐面前,可能性和危险无疑一并存在着,惟其如此,洛齐的探险才充满了诱惑。

范迪安在《反应与对应》一文中曾经指出:“显然,对应一个在法则和样式上都极为成熟的文化形态是更困难的,艺术家很容易陷入其整体性的陷阱之中。”范迪安的这番话是针对王南溟的装w作品《字球组合》说的,这里“极为成熟的文化形态”指的就是传统书法文化。也许在与王南溟的比较中(主要是指观念的比较,因为王南淇以《字球组合》为核心的个人话语特征在我看来已经超出了“现代书法”这一概念所能涵盖的范围,故本文不论),我们更能说明洛齐所面对的险境,在某些评论家眼里,洛齐的现代书法作品被认为是一种“后现代精神”的体现,我们不想卷人中国有没有后现代精神的土壤,有没有后现代的心绪和体验的无谓论争,这里我只想说明一点,即使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传统与现代性问题也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参看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计划》),而在中国,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建设正在起步伊始就骤然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它只能使得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在一片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话语喧嚣中再度失掉机遇。在传统与现代性问题尚未解决的时代,任何以“超xx”或“后xx”出现的话语都极具危险性。

相关文章

  • 李人毅诗作三首[图文]
    李人毅诗作三首[图文]

    塞外二月二爆竹点点留残红,黄牛蓄势待春耕。未见云端龙飞舞,却听村头鹅叫声。春暖升腾风热土,冬寒逆袭雪漫垄。爷们扎堆忙理发,火燎猪头香关东。注:中国北方的习俗,正月里不剃头,等到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才能理发。而燎猪头吃猪头肉则是年年如此。塞北雨水寒寒凝冰岸潜流长,冬霜不改菊绒黄。红柳潇潇吟晚寂,苏雀声声唱朝阳。节气有情知冷暖,雨水萌春品炎凉。正是塞北漫山雪,却见江...

    164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任伯年人物画的写真与写意[图文]
    任伯年人物画的写真与写意[图文]

    长期以来,中国美术馆一直以收藏近现代美术类作品为最,正在举办的“任伯年人物画特展”,从丰富的馆藏精品中遴选了近70件套多达百幅作品,对这位人物画大师进行了相对全面地展示,从而一探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源与流——任伯年人物画之承变影响、古与今——历史故实与写真纪实、雅与俗——风雅生活与民俗祥瑞。传神阿堵《任伯年肖像》 徐悲鸿明清两代,50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国人物画一路下...

    30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古玩市场:冰点上的坚守[图文]
    古玩市场:冰点上的坚守[图文]

    神兽镇守的花梨木罗汉床,无论是坐是卧,想必都能让人心定气闲,怡然自得。(杨林斌摄)遇见大咖在怀化钱币界,敢以“湖南省怀化市老街坊古玩街鑫泉阁”名头,编纂《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及铸币》一书,欧阳武乃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人。73岁的欧阳武现为中国钱币协会委员,这种头衔怀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他已享受了十多年。欧老1979年开始玩古钱,当时玩的是银圆即袁大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即“过苦日子”那会...

    12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赵孟頫逝世700周年|一位绝世全才的喑哑与呼啸[图文]
    赵孟頫逝世700周年|一位绝世全才的喑哑与呼啸[图文]

    1322年7月30日,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病逝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据说,逝世之日,他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悄然而逝。在他身后,留下了回荡中国艺术史长达700年的訇訇余响。然而,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由于赵孟頫不为士大夫所容的贰臣之举,无论是其身前还是后世,围绕着他的巨大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以至于这位擅画工书、懂经济、通佛志、嗜篆刻、明音律、冠文章、善鉴定的绝世全才,在无数光环和掌声...

    1833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刘玉来:说说老干部体书法[图文]
    刘玉来:说说老干部体书法[图文]

    刘玉来作品书法艺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了复兴的步伐,许多人投入到了其间。书法与其它艺术有个不同点,就是背负着很重的传统观念,有一整套既定的规则,狭隘的认为必须按照这个规则入门、修炼。其实书法是一门知识与技法的结合体,进步快最好在理论上明白并经过有技术的人的实际指导演练。至于能否造诣深,则要看你的天分和机缘,都做到了才可能有所成就,否则修炼得好的也只能是蜷缩在古人门下。一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也...

    131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评《带灯》:"转身"是作家之为作家的痴心所在[图文]
    评《带灯》:"转身"是作家之为作家的痴心所在[图文]

    以贾平凹的话讲,《带灯》是自己的“转身”之作,虽只是稍微地转身,但也“常常能听到转身时关关节节都在响动,只好转一转,停下来,再转一点,停下来,我感叹地说:哪里能买到文学上的大力丸呢?”转身不易,却仍执拗于此,是作家之为作家的本真与痴心所在。有《秦腔》、《古炉》那种繁复琐细的散点透视写法在前,贾平凹总是谋思着要变一变的,至于能变多少,他似乎也无把握,...

    460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张建的人生与画[图文]
    张建的人生与画[图文]

    张建,“得鱼斋”主人。天津宝坻人,2005年天津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中国画,擅长中国水墨花鸟,尤善画鱼。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枣庄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枣庄市天源艺术馆副馆长。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艺术指导,北京墨真书画院院长,北京天意弘文文化传媒艺术总监。资深策展人,理论家,收藏家。...

    37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艺术到底多热门 明星都来与艺术家“抢饭碗”[图文]
    艺术到底多热门 明星都来与艺术家“抢饭碗”[图文]

    左起:Kid Cudi 、村上隆、Kanye West明星跨界似乎在娱乐圈已是常态,演员、导演、制片人、公司老板、歌手……这些身份标签常常会汇集于一人身上。而当这些标签不再是挑战,明星们已开始向外延发展,有做设计师,有卖原创品牌,更有甚者当起了艺术家,办起艺术展。当荧幕前的这些明星们频繁出现在美术馆而非舞台的聚光灯下时,让我们不禁深思难道艺术行业都比演艺圈更热门了?连明星都要来分一杯羹。越来越...

    157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笔墨蒙养——李冉中国画作品赏析[图文]
    笔墨蒙养——李冉中国画作品赏析[图文]

    李冉静渎笔墨是中国画的特征灵魂,其讲究高深,是没有什么画种可以比拟的。如果不讲笔墨,中国画将无立身之地。长期以来说笔墨离开表现、物象,就没有存在价值,这是不对的。中国画的创新主要是线条创新,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条美而深刻的线,有拙有巧,有干有湿,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顿有挫,有放有收,有怪有雅,乃至有中华民族的浓厚气息,且有弹性,一看就知道是某人的。李冉静听春雷第一声从中可以联想出甲骨...

    145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手法不拘于流派,中西结合新境界——刘卫兵[图文]
    手法不拘于流派,中西结合新境界——刘卫兵[图文]

    刘卫兵刘卫兵,1967年生于重庆,英国雷丁大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现为蜀都书画院理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英文化交流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刘卫兵出生书香人家,自幼在父亲(著名国画大师阎松父先生高徒)指导下临碑习画。喜游历写生,在建...

    1035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李津:当代水墨艺术颠覆传统文人画[图文]
    李津:当代水墨艺术颠覆传统文人画[图文]

    李津《玩物图》对于文人画传统而言,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作为理想人格的隐喻,正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视莲花为高洁的、不为环境所动的人格化身,并且感叹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长久以来,中国的传统文人画与这种文学表述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并由此赋予了自已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即使身处浊世或剧变的时空之中,传统文人的典型态度也往往是“清赏”...

    14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名家风采】罗宁人物画作品赏析[图文]
    【名家风采】罗宁人物画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简历】罗宁,画家、美术评论家。1958年10月生于陕西扶风,先后毕业于陕西省凤翔师范和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曾任《文化艺术报》总编辑、陕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协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十一届陕西省政协委员、第七、八、九次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45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吴湖帆旧藏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谱》[图文]
    吴湖帆旧藏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谱》[图文]

    冬日赏梅:吴湖帆旧藏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谱》冬日赏梅:吴湖帆旧藏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谱》冬日赏梅:吴湖帆旧藏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谱》《梅花喜神谱》为南宋末年宋伯仁编绘,重刊于景定二年即1261年,这是一部极有艺术价值的专题性的画谱,为历代画家、版本鉴藏家所珍藏。作者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人,曾任过监淮扬盐课官职,工诗,善画梅。这部画谱分上下卷,按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

    16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明清文人画艺术地位与成就值得今人重新思考和评估[图文]
    明清文人画艺术地位与成就值得今人重新思考和评估[图文]

    前不久亮相“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的王时敏《秋山白云图》轴。在范景中和白谦慎眼中,理解和评价宋元之后的中国文人画,需要借助“借古开今”这个词。当时的艺术家们拟古、摹古抑或复古,看似不断恢复古代的传统,实则在创新。这是一种通变的方式。也正因如此,明清文人画艺术的地位与成就,或许值得今天的人们重新思考和评估最近国内的文博展览圈,明清文人画俨然成为热点——前不久,故宫博物院举办重量级的...

    167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跨界整合:是“互联网+”还是“博物馆+”?[图文]
    跨界整合:是“互联网+”还是“博物馆+”?[图文]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新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创新发展不得不提的巨大引擎。在宏观经济领域,以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 “互联网+”产业翘楚俨然已经成为新经济成功标杆;在微观的工作生活中,微信、支付宝、滴滴、摩拜等“互联网+”应用亦全方位悄无声息的融入了人们的各种活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让各行各业都似乎看到...

    43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