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
尧小锋
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的人,大多都会对米芾《蜀素帖》投入一定的临摹和学习精力。不仅因为它被冠为“天下第四行书”作品,更因为它的独特艺术性。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后,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受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
它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米芾书写该幅作品的时候正值中年。经过数十年对王羲之、王献之等帖学大师作品的大量临摹,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米芾在这个时期初步显露出了自己的风格,但没有完全定型。因此作品不仅精力弥漫,天马行空,而且给后来的学习者提供无尽发挥的可能。这件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影响了后来所有的书法家和爱好书法的人士,持续至今,甚至通过对该件作品的深入继承,成就了为数不少的书法大家;二是米芾以“八面出锋”风格确立了他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的位置。这件作品可谓是他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作品保存完好无损,笔法清晰,是后来者登入王羲之书法堂奥的最好大门。三是书写的诗文和作品风格天作之合,诗文所体现的作者不受拘束、重情重义的情感与书法纵横睥阖的气息相得益彰。
我20多年的书法学习生涯,有几条主线是我反复学习和不断揣摩的,隶书我把《石门颂》作为主线;草书,我把孙过庭《书谱》作为主线;而行书中,或许天性地喜欢,我把这件作品作为我的主线,其他经典作品则广采博取。行书是最符合日常书写速度的,因此,这件作品实际成为我主线中的主线。当我写隶书写得酣畅淋漓时,我用这种感觉来诠释《蜀素帖》,体验它沉着畅快的韵味;当我写隶书写到稍觉僵化时,我又会想起《蜀素帖》,从中找到跌宕起伏的活力,以激活我的笔性;当我挥洒草书挥到唯我独尊、收放不尽自如时,我又会拿起《蜀素帖》,去找寻它那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美妙之处。
《蜀素帖》为我打开了古代先贤心灵之门,让我体验到书法难以言说的乐趣。它像一个精灵一样飞进了我的灵魂中,让我如鱼得水般地畅游在书法的长河中;它又像一棵参天大树,吸引我魂牵梦绕地为它施肥、浇水,结出了一个又一个无香、无色、无形的果实。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