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图文]

时间 : 04-26 投稿人 : 果果 点击 :

1981年9月下旬的一天,张仃采风来到新疆南部戈壁滩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胡杨林(现叫“神木园”,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面对眼前的奇景异象,画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无以名状的灵魂颤动,后来记录在《巨木赞》跋中:

“南疆温宿县之北四十公里的戈壁滩中,有一绿洲,占地十余亩,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一七二四年大地震毁城,古木亦罹难,有拔地而出,有断裂为二,枝杆触地而复生。经数百年风沙雨雪,尚余数十株,高五六丈,腰十余围,或俯或仰,扭曲变形,折钗股,屋漏痕,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既不堪为栋梁,亦不能制舟车,其状如狮如象,如龙如虎,如金刚,如厉鬼,如问天之屈子,如乌江之霸王,吾徘徊终日,不能离去。夜宿牧场,次日再访,适遇秋雨,怅怅而返,但巨木幽灵,绕我不去。想巨木受日月之光华,得天地之正气,因生命之渴求,不屈不挠,或死而复生,或再抽新条。风雷激荡,沧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实为中华大地之罕物,民族精神之象征。太史公为豪杰立传,吾为巨木传神,人画松柏以自况,吾为杨柳竖丰碑,使千载寂寞,披图可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巨木赞》 94 厘米×440厘米 1981年

胡杨是新疆戈壁特有的树种,根深可达十数米,生命力超强,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严寒、酷热、极旱,都不足以将它摧毁,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中,它的姿态扭曲变形,狰狞怪异,令人瞠目。因此,当地流传“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神话。而此刻张仃面对的这片胡杨林,除经受过以上极限考验,更兼地震劫后余生的悲壮顽强。这一切,与张仃坎坷不平的人生磨难十分契合,难怪令他流连忘返,宛如幽灵附体。在这片阳舒阴惨的原始胡杨林,张仃挥毫写生两日,得画稿十余幅。以此为基础,两个月后,诞生了张仃迄今以来尺幅最大的焦墨山水《巨木赞》(高94公分,长440公分)。

《巨木赞》远看剑拔弩张,鬼气森森,怪力乱神出没,近看笔墨沉雄磊落,真力弥漫。十几株奇形怪状、扭曲变形、死而重生的胡杨树分布画面,释放着令人悚然的视觉冲击力,其间穿插丘陵、牧场、回族墓地,千年雪山冰峰默默耸立天际。长跋落在画的底部,顺应带状沙丘形空间绵延展开,与整个画面融为一体。书体是金石味十足的古篆,静穆而凝重,像青铜底座一样,托举起整个画面。

凝视这幅焦墨巨作,耳边不断回响音乐大师贝多芬激情澎湃的旋律。定神一想,这难道不是一部中国式的《命运》交响曲吗?一部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吗?那掷地有声的画跋,堪称啼血之鸣,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与追求,痛苦与希冀,光荣与梦想,表达得何其深沉、透彻!

著名文艺评论家何西来认为:“这种如狮如象、生龙活虎的古木的意象,在无边无际的严酷的荒漠环境的映衬下,更显出生命的顽强和造化的神秘。‘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里有一种苍凉、浩茫的悲剧意识,它是个人的,生命的,民族的,也是历史的。如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交会时放出的一道亮光,一个闪电。此画骨法遒劲,气韵沉雄勃郁,因为写进了画家生命的奔突,和身历劫波后的愤激,而把焦墨艺术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我以为,称之为张仃的‘焦墨离骚’,不算过誉。”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喜欢画树,擅长画树,尤其喜欢画年轮悠久、峥嵘虬曲的老树。张仃一生画过无数树,就艺术震撼力而言,恐怕没有一幅能超过这幅《巨木赞》。理由很简单:画家创作此画时,灵魂在呐喊,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的契合达到极致,一触即发,所谓“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此之谓也。回顾张仃一生,做一名职业画家,以自己的艺术劳动安身立命,本是他朴素的理想。血性与良知,却使他早早加入革命洪流,接受炼狱式的考验。他蹲过国民党的监狱,在红色根据地被自家人关押过,受过严酷的逼供。后来入党,出色的工作得到组织的信任,而成为新中国首席艺术设计师,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业务干部。这种身份,使他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身不由己,留下许多悔恨。其实,张仃并不懂政治,他只懂艺术,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在“党性”与“艺术”之间努力协调,最后还是碰个头破血流,“文革”中,差点走上不归之路。其经历,与眼前这片大难不死的胡杨林相似乃尔!从这个角度看,不妨将《巨木赞》视为张仃的“自画像”。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76厘米×35厘米 1981年

张仃焦墨画“离骚”——读《巨木赞》 | 美术学术张仃《胡杨》 纸本焦墨 38厘米×35厘米 1981年

陪同张仃写生的温宿县宣传干事陈云初记录了张仃当时的状态,可作《巨木赞》的一个注解——

“张仃同志在十年动乱中受过折磨,现在须发皆白,身体不好,因此特别关照他要注意休息。可是他一到这里,就起早贪黑地进行写生,用画家的敏锐目光捕捉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有一天,我们刚到协合里大玛扎,黄豆大的暴雨倾盆而下,气温骤然下降,大家都冻得受不了进屋躲雨,而张仃同志却被雨中大玛扎的风光吸引,特别对那些姿态万千,干粗数围,倒在地上又发出新枝的古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冻得浑身哆嗦,嘴唇发紫,还冒雨写生。我们看后深受感动,为他搭了一个雨蓬,他像一个沉睡在母亲怀抱的孩子似的,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从协合里回来,我们又陪张仃同志去看原始胡杨林。谁知到了那里,小汽车陷进泥坑里很久出不来,弄得大家中午饭都吃不上,我和其他陪同人员都很焦虑。张仃同志望着那富有顽强生命力,长得粗犷奇古的胡杨,又拿出画夹,画下那些最受边疆人民称赞的树木,连吃饭都忘了。”

相关文章

  • 什么是中国动画的美学标杆?[图文]
    什么是中国动画的美学标杆?[图文]

    4K修复版《天书奇谭》近期上映,既满足了70末、80初一代人的情怀需求,也为小朋友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当下动画风格的选择。1《天书奇谭》的创作缘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被BBC以联合拍摄的提议晃了一道。上美影听说BBC资金不够项目只能下马时,一定非常惊诧吧?改革开放初期都是我国资金不足,谁想得到英国这种发达国家也能缺钱。当然,没和英国人合作也是好事,如果被他们的思路或者方式左右,或许就不会有这部...

    36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近距离[图文]
    近距离[图文]

    忻东旺古风堂380×260cm2012年当代中国油画有一片属于忻东旺的天地,20世纪90年代,青年油画家忻东旺率先在城市里画农民工,以他的前瞻性和敏锐性打开了描绘农民的新视角,在文化界引起关注和影响。同时,他精湛的绘画技艺令同行赞扬,他的写意而不失精细的风格也赢得众多年轻的追随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剧烈的变化,城市向现代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进展,在社会建设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当中,...

    76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孔达达:用榜书书写大国时代精神[图文]
    孔达达:用榜书书写大国时代精神[图文]

    榜书艺术以其雄浑豪迈之气、方正雄强之形,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时运与气息,国之盛、运之昌,皆于挥斥方遒中展现,亦犹如秦汉之熔铸,将古代的辉煌铄古铸今,以弘扬国强民强之胜景。在当代社会,榜书艺术的时代意义更加凸显,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更在于其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榜书艺术作为中国书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当代社会,随...

    17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冰雪运动实现数字赋能 让隔行不再如隔山[图文]
    冰雪运动实现数字赋能 让隔行不再如隔山[图文]

    北京冬奥会正热烈进行,冰雪中燃烧着激情与梦想,冰雪运动也自然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我国在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方面取得瞩目成绩,人们对于冰雪运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冰雪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并逐步成为大众运动的新选择、开展社交的新方式。《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已达到6000亿元。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我国申办冬奥时提出的“带动三亿人...

    124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画家汪智荣[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画家汪智荣[图文]

    画家简介汪智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陇南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河池书画院院长,副研究馆员。作品着重表现陇南风情、山水、花草,以人物、山水、花鸟见长。多年来坚守在陇南,立足本土,其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陇南市政府首届“万象奖”获得美术“金奖”,文学评论“银奖”(金奖缺),曾五次在省级和国家级美术展览中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有百余幅作品在《美术观察》、《画界》、《国画家》、《美术报》、《中国书画...

    89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博物馆里的怪异人体器官[图文]
    博物馆里的怪异人体器官[图文]

    桂涛英国有间博物馆,一年里很少对公众开放。它是位于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2017年的公众开放日只有两天。巴斯病理学博物馆被CNN评为世界上十大“最怪异的医学博物馆”之一,三层展厅里共有5000件医学标本。平时,伦敦一所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这里上课,学习解剖和切片等课程。上课时,他们被几千个装满福尔马林、浸泡着各种人体器官的透明大玻璃瓶环绕。三四百年来,这些标本陆续进入博物馆,...

    141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市场热点画家吴作人中西皆通[图文]
    市场热点画家吴作人中西皆通[图文]

    吴作人1949年作 解放南京号外 油彩 布面(2007年华辰1232万元成交,1996年嘉德46.75万元成交)吴作人(1908—1997)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名之寿,字作人,江苏苏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留学法国,后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1931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校油画会考中获金质奖章,并享有个人画室及由院方供给全部绘画费用的待遇。1...

    50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漂移碰撞融合——肖素红水墨作品
    漂移碰撞融合——肖素红水墨作品

    肖素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90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199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水墨作品 大陆漂移说系列写天地之大美文\肖素红在当今国际一体化的格局下,文化生态呈现出物种的多样性,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也在寻求更广泛的共鸣,不但要有全新的审美理念、...

    91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画廊的网络销售必将取代传统“面对面"吗[图文]
    画廊的网络销售必将取代传统“面对面"吗[图文]

    Ryder Ripps的《Phone Pix》系列。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画廊的网站流量难道要比其实体空间更重要?随着人们对画廊实体空间的需求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画廊主聘请“行家“为他们的网站、社交媒体改头换面。更有人像在乎电子出版一样仔细地监测他们的网络流量。尽管画廊经纪人表示,大多数销售仍然靠销售人员亲历亲为。在长期的关系框架中,这些关系的萌芽越来越多地在网上...

    87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揭开非洲艺术的神秘面纱:摹仿超验的灵魂体验[图文]
    揭开非洲艺术的神秘面纱:摹仿超验的灵魂体验[图文]

    跪在倒置罐子上的男性雕像,公元前800-200年。在非洲,贩卖一件艺术品给西方商人的价格足够一个家庭生活几个月之久。为此,有许多非洲男孩不惜冒着触犯法律和损失生命的危险,去隧道和地底挖掘非洲艺术品。目前,测定非洲陶土艺术品真伪的主要方法是热释光年代鉴定,通过把样品加热到发光而释放出的光量,来判断黏土自被烧制以来积累的自然辐射。但在欧洲,人们已经完全可以用现代技术制作出任何年代的“热释光”赝品。真伪...

    99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揭秘石涛画语录》与重刻《隋龙藏寺碑》学者艺术家鉴印传世之作[图文]
    《揭秘石涛画语录》与重刻《隋龙藏寺碑》学者艺术家鉴印传世之作[图文]

    鉴印著《揭秘石涛画语录》封面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鉴印考证辨识补阙修复重刻《隋龙藏寺碑》新拓鉴印先生简介:本名赵志强,1960年生于河北正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艾中信、罗工柳、金维诺、罗尔纯、钱绍武、伍必端、陈伟生、姚有多、韩国臻、胡勃、艾民有、王昌楷诸师。曾任正定县旅游局制景公司总设计承制《西游记艺术宫》等大型人文景观工程多年。出版有《揭秘石涛画语录》《隋龙藏寺碑研究》《临济宗研...

    9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水墨去向何方:一个台湾艺术家的自觉自省之路[图文]
    水墨去向何方:一个台湾艺术家的自觉自省之路[图文]

    艺术家潘信华。图片:致谢艺术家及亚洲艺术中心在当代水墨画家中,潘信华是很特别的一位。说他特别,是因为环视中国的艺术市场,他并不是万人瞩目的艺术明星,总是固守一隅。一直生活和创作在台湾,他的身上有着太多这一代台湾画家的时代印记,追寻他的艺术发展历程,可堪一部台湾当代水墨发展史的缩影。最初,潘信华在台东社教馆学习的是最为传统的画种:花鸟、梅兰竹菊。然后他到台北国立艺术学院(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简称...

    158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山水画家刘新:麦田中的守望者[图文]
    山水画家刘新:麦田中的守望者[图文]

    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离不开人与自然丰富多彩的关系,人类的艺术其实更多层面上折射出了一种自然与哲学的相互交错。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这也是画家们一直所追寻的足迹,在这一过程中,画家对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的思考、理解和表现往往与画作相结合,将自身的感悟寄于笔端,阐述与内心与自然地对话。刘新老师的最新系列作品“太初有道”秉承自然与人文的法则,在...

    52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汝窑鉴赏:青如天面如玉[图文]
    汝窑鉴赏:青如天面如玉[图文]

    图片资料珍赏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汝窑作为御用之物,由于工匠们不...

    178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过度旅游”给世界遗产带来的警示[图文]
    “过度旅游”给世界遗产带来的警示[图文]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项目专家内维尔·阿根纽(Neville Agnew)1日在敦煌指出,近年来,中国各地游客对于世界遗产地“必须看”的心态导致旅游业增长,而许多其他重要遗产点由于缺乏游客而苦恼不已,“旅游人数在增加,但人们去的地方并未增加”。1日至2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近200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世界文化遗产...

    56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