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里”策展人 朱小钧
(原标题:再谈“新水墨”,热闹和门道知多少?——艺术南京2016国际艺术品博览会主题策展板块之“流光里”)
文/小木
“艺术南京”将在五月的骄阳下带给我们一场国际化的艺术盛宴,百家湖艺术公馆约4万平米的展示空间里,众多海内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之前虚位以待。此时的金陵城气氛刚好,这阵艺术之风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以一种艺术的严肃姿态站立着,试图介入接受美学的范畴推动思考和发展。当大众艺术消费这一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艺术活动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艺术赖以成长的土壤势必更为肥沃。
此次“艺术南京”推出了艺术家、策展人朱小钧带来的主题展览“流光里”,围绕的话题是“新水墨”,可谓是“艺术南京”的一大亮点。新水墨是近几年来不断被提出和讨论的话题,究其根本,即是艺术自由发展过程中对水墨形式的当代介入,所谓的水墨之新是浩浩荡荡受到新时代各种潮流夹击下而表现出的区区一隅。只是水墨的创作形式以其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传承意义,始终是中国馆当代艺术家和评论家不得不最容易去关注,更无法弃置的部分。新水墨几年以来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定义,包括朱小钧也不同意水墨“新”与“旧”的简单区分,他认为,这个“新”强调的是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而非“风格样式”。
《猫石图》,黄丹,137.5x68.5cm,纸本设色
其实,艺术的革新本身就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一直在解决的问题,放在艺术史上这个过程变成是跟随朝代流转带来的不断更新或是复古的艺术趣味。从明清以来,商业化的步骤趋近艺术圈,开始产生现代意义的艺术市场,成为影响艺术发展的一个因素,直到现在,成为艺术发展的一部分。当今的时代,人们讨论着艺术市场的种种表现,是对艺术商品化最显性的理解。2014年无疑是“新水墨”最为吸睛的一年,不仅春拍表现出了异军突起的态势,各类展览频频亮相,代表画家备受关注,展现出了当代化的艺术趣味。同年秋拍,尽管很多人的目光仍然关注着“新水墨”,其市场却表现出迅速遇冷的趋向,彷佛是一种喧嚣过后暗流涌动的冷静。
《清凉处系列之一》,马骏,145x33cm,纸本设色,2014
《马可波罗之一》,刘琦,136x68cm,纸本设色,2014
事实上,市场的风浪是一个维度,但是当代水墨的艺术趣味之所以这么“热闹”,有着更为本真、更为纯粹的原因,即当代水墨有着太多的可能性,这与当代艺术的环境和精神表现出了强烈的契合,不论从创作者还是从欣赏者,都足以令人着迷。市场的“门道”尽管难以捉摸,但是艺术趣味绝不会是昙花一现。在“新水墨”的众多可能性中,这些艺术家在各自的道路上尝试和突破,他们的作品也标识着当代艺术之下给水墨所作的广泛的新定义。也就是说,新水墨的说法更多展现的是一种集体面貌,来自不自觉的归类意识,而一些个体的面貌是被忽略的。
《潜4》,杜小同,49x90.5cm,纸本设色
朱小钧此次以“流光里”作为展览名称,集合了三十余位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这其实是一次对“新水墨”热闹现象的再探讨——继市场风云之后,新水墨接下来的路在哪里?此次展览以群展的形式,突出的是这些艺术家丰富的个人面貌,借“艺术南京”的东风,试图共同探讨个体话题,对于“新水墨”的可能性,不拒绝,更不盲从。对于这些被归为新水墨一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朱小钧谈到,“只有那些具有触动人心的艺术品,那些能够不断掘进、不断开拓的艺术家才能穿越流光,在人们的注目中得到永驻。”
的确如此,“热闹”是来自大多数人的,不过在各个艺术活动和艺术机构的努力下,随着时间推移,“门道”也将是大多数人的,这对当代水墨而言,势必会带来一个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