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刘氏造石思惟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刘氏造石思惟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006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刘氏造石思惟像❖图片
刘氏造石思惟像正面
刘氏造石思惟像背面
刘氏造石思惟像右侧面
刘氏造石思惟像左侧面
刘氏造石思惟像❖简介
刘氏造石思惟像,北齐,残高44.5厘米,宽34.3厘米。
思惟菩萨头戴花蔓冠,修眉细目,面部丰腴,右手支颐,右腿抬起,左腿下垂呈半跏趺坐。左右雕刻龙纹双树及二胁侍,均残缺。尊像底部基座四面皆刻有图像:正面底层为双狮,狮头相对,卷毛,双睛突出,足前伸。中层双力士托炉,外侧为6名供养人,有的手持香宝子,有的从香宝子中拈香,供养人大小、姿势各不相同。上层中间为博山炉,炉外饰莲茎,二童子坐于莲花上,手中托桃状物,最外为二飞天、二力士。左侧底层为4名神王,神王右腿盘坐,左腿支撑,面似沙弥,头梳髻发,上身赤裸,下身著裙,双臂飞帛缠绕,从左向右依次为羊神王、鸟神王、火神王,另一神王所持之物不明,故不能判断其身份。中层为伎乐,有的吹排箫,有的双手持桴击鼓,有的双手击打腰鼓,还有的吹横笛,服饰与神王相同。上层为4名供养人,一名蹲跪在一佛龛边,外侧二名供养人手持香花,著世俗装,刻供养人名字。右侧底层为4名神王,自左至右分别为河神王、风神王、山神王和树神王。中层为伎乐,分持排箫、觱篥、笙和琵琶。上层的4名供养人与左侧相同,但佛龛移至一侧,亦刻有供养人名字。基座背面一供养人手持香花,刻有“刘元后妻张婴”、“朔卅日甲午”等字。此像内涵丰富,构图有序,为单体造像所罕见。此像于1953-1954年在河北曲阳出土。
相关知识科普
思惟菩萨
刻画佛祖释迦牟尼未成佛前,为净饭王太子时,在闫浮树下,看到鸟啄伤虫,起慈悲心,即便思惟,离欲界,终于大彻大悟,获得“四禅地”成佛。思惟菩萨像表现的正是成佛前这一瞬间的情景。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半跏趺坐
分为两种:左腿下垂,盘右腿于左股上,称吉祥半跏趺坐,也称左舒相跏趺坐;腿姿相反,称降魔半跏趺坐,又称右舒相跏趺坐。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胁侍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供养人
佛教称以香花、灯明、炊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以香花、饮食等供养称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的供养叫法供养。提供供养之人便是供养人。
博山炉
即是香炉之一种,其水盘中央有一山形之盖,当中有一细柱顶立,系汉代之大铜器,后世则用作佛具,在六朝、唐代曾盛行一时。
排箫
竹制管乐器,偏排竹管为之。排箫有不同种类,音色有一种空空的感觉,能使产生一种遥远悠久的联想。
腰鼓
亦称拍鼓,西域乐器。原为木腔,两端蒙牛皮,牛皮周边穿若干皮条,将皮条集束于鼓的中间部分,以控制皮条的松紧。演奏时,将鼓放在腿上用手拍击,或挂于胸前边击边舞。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就有大量的唐代乐伎拍击腰鼓的生动形象。
觱篥
觱篥(音毕力),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琵琶
也称“批把”,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朝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多为半梨形,曲项,以拨子弹拨演奏。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曲阳
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