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三彩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12-17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三彩女俑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三彩女俑
时代
门类 雕塑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80260)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三彩女俑❖图片

三彩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女俑❖简介

三彩女俑,高51厘米,宽16厘米。

女俑头戴鸟状冠,五官清秀,眉、眼墨绘。上穿半臂短襦,内衬窄袖衫,下著长裙,足登云履。端坐于筌蹄上,手中持一小鸟。类似形象在西安王家坟村90号唐墓、西安西郊及洛阳等地均有出土。如王家坟村90号唐墓出土的三彩女坐俑衣裙与此像如出一辙,均为柿蒂纹,裙褶破数也相同,颜色以绿为主。唐代诗人皮日休“上仙初著翠霞裙”之诗句,所指应即此类长裙。持鸟的图像在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及西安南里王村韦泂墓的石刻线画中均有表现,前者立在贵夫人手背上,后者则由侍女所持,这些鸟都是供主人娱乐用的。由唐代壁画、线刻、陶俑等资料分析,这类陶俑身份特殊,应是墓室中的女主人,人物衣著、形象也有可能是按真容塑造的。


相关知识科普


半臂

一种衣服样式。最早可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后逐渐衰落。有关半臂,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半臂与半袖意义相同,男女通用。也有人认为半臂为男子服饰。半臂多为锦制,成都是其生产制作的中心。

筌蹄

也称筌提、迁提、先提,墩形坐具。供人坐处的圆面较小,接地面较大,中间束腰,两面之间多以纵线排列,横线相连接,以藤制品居多,是仿藤条排列捆扎的形状,广东新兴等地制作最精。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初为讲经者所坐,后来则成为富贵之家常见的坐具,我国后来的绣墩便与之有密切关系。

皮日休

皮日休(约834--883年),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湖北襄阳人。唐咸通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太常博士。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人称“皮陆”,著有《皮子文薮》。

永泰公主

唐中宗第七女,本名李仙蕙,初封郡主,因不满武则天的统治,被武氏杖杀。中宗复位后,追封为公主,陪葬于陕西乾县乾陵。永泰公主墓内出土随葬品1300余件,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安南

唐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今越南河内市附近一带)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简称安南府、安南,“安南”之名始此。五代晋时独立,建国号为大瞿越,或大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封其王为安南郡王;八年(975年)又封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改封安南国王,此后遂正式称其国为安南。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为明朝一省,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宣德二年(1427年)独立,仍称安南。自宋迄元、明、清各朝均接受册封。其南部疆域不断扩张,早在11世纪即蚕食南部邻国占领领土。15世纪以后逐渐占有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今柬埔寨)一部分,拓地至暹罗湾(泰国湾的旧称)。清嘉庆八年(1803年)改国号为越南,光绪十年(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国,分其国为东京(北圻)、安南(中圻)、交趾支那(南圻)三部分,但直到1949年前,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

相关文章

  • 陶彩绘武士面具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面具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面具,北朝,高9厘米,宽5.9厘米。面具梳有尖状发,额头宽大,双眉蹙耸,眼睛圆睁,高鼻,张口,露出牙齿,耳朵略向上,胡须满腮。类似面具的考古遗存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青铜器上均有发现,这些面具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有关。北齐时兰陵王因为貌不威猛,头戴假面具与敌人作战并获得成功,后人还将此故事编成戏剧广为流传。但此件陶彩绘武士面具是否与此有关尚...

    625 兰陵王
  • 王祥卧冰求鲤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王祥卧冰求鲤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王祥卧冰求鲤砖,北宋,高19厘米,宽26厘米。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王祥”二字。右下一男子解衣袒身,斜卧于冰面上。左上有夫妇二人,旁有树石、罐子,未见双鲤。王祥卧冰求鲤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王祥继母朱氏不慈,在父亲面前多次说王祥的坏话,王祥由是失爱。但他并不记恨继母。天寒地冻的冬天,朱氏想吃鲜鱼,王祥解衣,卧冰求之。此举感动天地,寒冰自然化解,双...

    1106 壸门 二十四孝
  • 僧成造铜弥勒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僧成造铜弥勒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僧成造铜弥勒像,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高10.5厘米。此尊造像为一佛二弟子形式。弥勒佛磨光肉髻,圆脸微笑,内著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下摆外撇,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台座上。莲台左右各伸出一枝忍冬,承托着站在覆莲座上的弟子。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上部略向内卷,头光处饰莲瓣纹。像背刻铭“大同三年七月十二日,比丘僧成造珎勒像一躯”。“...

    1385 弥勒 大同 造像 弥勒佛 肉髻 僧祗支 施无畏印 无畏印
  • 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鎏金 千手千眼观音像,五代,高38厘米,宽30厘米。观音头戴双层宝冠,宝缯在耳后扎花结下垂,长方形脸,额开天目,细眉,双睛微闭,嘴角略呈笑意,大耳下垂,饰耳珰。颈有3道弦纹,胸饰璎珞,上身披帛,下著大裙,正中两手合十,左右各有手臂20只,手心有眼,手中分别持念珠、宝瓶、盾牌、莲蕾、宝镜、法螺、法轮、弓、杵、碗、禅定佛、日、月、印(印文为大吉)、杨柳枝、羂索...

    546 鎏金 千手千眼观音 观音 宝缯 弦纹 璎珞 披帛 念珠
  • 神兽玉兔捣药图门楣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神兽玉兔捣药图门楣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神兽玉兔捣药图门楣画像石,东汉,高38厘米,宽180厘米。此画像石为墓门的门楣。画面分上下两层,采用减地浅浮雕的手法制作。上层为卷草纹,两角为日月轮。下层画面有手举嘉禾单腿跪拜的羽人与独角神马、独角兽、翼龙、虎、玉兔捣药、双头神鹿等。画像石出土于陕西绥德东汉墓,陕西画像石以绥德、米脂出土为多,雕刻多施于门楣、门柱、门扉上。画像石古朴稚拙,含义深奥,典型反映了...

    539 玉兔 浮雕 卷草纹 卷草
  • 石彩绘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彩绘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彩绘观音像,东魏,残高46.5厘米。观音头戴三叶冠(大部分已失),面庞圆润,胸平腹鼓,项系饰物,左手握玉环,右手持莲蕾,披披帛,穿璧相交,下垂至膝反折于手臂,向外自然下垂,跣足立于双瓣覆莲上,下为长方形基座。像身及基座等处有贴金遗存。背光后面用朱、墨等色绘思惟菩萨像。造像背后彩绘思惟像且保存较好,在定州白石造像中比较少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佛教绘画艺术提供...

    1389 观音 玉环 披帛 跣足 基座 贴金 背光 思惟菩萨
  • 三彩琉璃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琉璃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琉璃 观音像,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高134厘米,宽68厘米。观音头冠上有化佛,结跏趺坐,胸饰璎珞,双手相叠,山字形座。座前原有观音坐骑吼,已失。琉璃以绿、黄为主。背部刻有“功德主胡□明、黄氏妙□、长男胡应□、胡应林、胡应山、胡应朝、男妇妙果、妙镇、妙缘、妙全。成化二十一年七月吉日造。” 从发愿文中可知这是一件家庭造像。妇人皆用法名,且婆媳都使用...

    380 琉璃 观音 结跏趺坐 璎珞 发愿文 造像
  • 郭有英造木雕彩绘罗汉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有英造木雕彩绘罗汉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有英造木雕彩绘罗汉像,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高55厘米 ,宽21厘米。 罗汉光头,头偏向左,身穿袈裟,双手相交于两膝之间,倚坐在镂空山形座上。座正面中央阴刻楷书发愿文:“连州客人郭有英舍钱刁造罗汉,舍入南华寺永供养。庆历六年口。”南华寺位于广东省曲江县正南10多千米处。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是由印度到中国传教的智药三...

    527 罗汉 镂空 阴刻 发愿文 南华寺 梁武帝 净土 柏木
  •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明,高46.5厘米,宽14厘米。此像为福建德化窑制品。胎质厚重,坚细洁白,釉面莹亮温润,白中闪黄呈乳白色。观世音头顶发髻高盘,饰花箍,容貌温婉闲雅,双目下视,鼻直小口,微露笑意,神态庄重慈祥。身穿高腰长裙,外罩连帽披风,风帽遮头,衣褶流畅,随风飘动。胸前佩戴珠饰,双手交于腹前,跣足而立,足下是海水飞溅浪花翻卷的滚滚波涛。观世音神情自若,飘然...

    1102 德化窑 观音 跣足 何朝宗 白瓷 菩萨
  • 刘氏造石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刘氏造石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刘氏造石思惟像,北齐,残高44.5厘米,宽34.3厘米。思惟菩萨头戴花蔓冠,修眉细目,面部丰腴,右手支颐,右腿抬起,左腿下垂呈半跏趺坐。左右雕刻龙纹双树及二胁侍,均残缺。尊像底部基座四面皆刻有图像:正面底层为双狮,狮头相对,卷毛,双睛突出,足前伸。中层双力士托炉,外侧为6名供养人,有的手持香宝子,有的从香宝子中拈香,供养人大小、姿势各不相同。上层中间为博山炉...

    1658 思惟菩萨 菩萨 半跏趺坐 龙纹 胁侍 基座 供养人 博山炉
  • 三彩天王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天王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天王俑,唐,高97厘米,宽40厘米。天王头戴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之鸟。天王浓眉大眼,眉毛、眼睛、胡须墨绘。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腹部有护甲,腰系带,腰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武周时期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

    1315 明光甲
  • 陶灶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灶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灶,东汉,长31.8厘米,宽21厘米,高12厘米。陶灶为方形,灰陶质,前后有两个灶眼,灶眼旁各有一“”字,后部隆起之处安置烟道,灶面除菱形图案外,还有牛腿、鱼、龟及工具钩等图案。灶侧面一人拽拉一牛,手中持物,似准备杀牛,另一面为虎与怪兽争斗。灶前部为灶口,灶口左右各有一人,旁有“夫”、“”二字 ,灶口上部略高,起阻挡炉灰的作用,灶后部饰一行走的老虎。陶灶图...

    1970 浮雕 模印
  • 陶彩绘武士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武士俑,北魏,高21厘米,宽6厘米。武士俑头戴护具,高鼻深目,双眉耸起。身穿铠甲,铠甲中间内收,呈束腰状,甲片编缀细密,有一底边。背后斜挂箭箙,一手下垂,一手握拳于腰部,原持之武器已失。此俑头与身体系分体模制,粘合而成。...

    1849 束腰 箭箙 模制
  • 黄炳勋款木雕达摩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黄炳勋款木雕达摩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黄炳勋款木雕达摩像,清,高21.7厘米,宽7.2厘米。此达摩身穿袈裟,光头跣足,双手一握球状物,一牵拽衣角,头微侧,双目炯炯有神。像身后背阴刻“莆田黄炳勋作” 篆书款。达摩,也作达磨,为“菩提达摩”的简称,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时从古代印度航海到广州,转至南朝都城,因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上,先到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

    352 达摩 跣足 阴刻 菩提 梁武帝
  • 三彩琉璃普贤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琉璃普贤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琉璃 普贤像,明,高134厘米,宽68厘米。普贤修眉细目,双眼微合,直鼻大耳,面相沉静庄严,结跏趺坐,双手相叠,山字形座。座前有普贤的坐骑白象。背部刻有“河南道汝宁府汝阳县□里保□□□舍地盖堂,地主胡□明在外,计□花名,胡泰广室人李氏清净,刘志广室人吴氏,李纪室人兰氏,女善人万氏,四姐黄喜同男黄贵,闵琥室人杨氏,吴连通室人陈氏,黄钺室人郑氏,共成普贤菩萨...

    993 琉璃 普贤 结跏趺坐 菩萨 发愿文 造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