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12-14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
时代
门类 玺印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167009)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图片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钤本

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简介

“嘉庆御笔之宝”,清嘉庆,质,夔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6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1厘米。

此宝周边满刻浅夔龙及饰,上部雕夔龙出没于云间,体态生动,其质地与四边纹饰、纽雕等都与康熙朝晚期的寿山石印章风格一致,说明此玺是嘉庆时利用宫中收藏的旧宝改刻的。这也是帝后宝玺制作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相关知识科普


寿山石

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博古纹

以多种古代器物如古铜器、古玉器、古瓷器等为图形作装饰的纹样叫博古纹。

相关文章

  • 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交龙纽“四知书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四知书屋”印,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3.5厘米,长6.5厘米,通高7厘米,纽高3.4厘米。四知书屋位于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之后,是召见王公大臣之所。康熙帝曾题“依清旷”匾悬于内檐,乾隆时又题“四知书屋”匾悬于外檐。关于“四知书屋”的含义,乾隆帝在其《四知书屋记》中有详尽的解释:“予之所谓四知者,盖引孔子《系辞》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

    567 碧玉 交龙纽 避暑山庄 孔子
  • 黄玉鼻钮“乐成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黄玉鼻钮“乐成王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黄玉鼻钮“乐成王玺”,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1.7厘米。清宫旧藏。印黄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乐成王玺”四字。印材色黄如蜡,晶莹不足而润泽细腻。此印为明代托名晋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乐成王”本为晋代封王,有二人,一为司马融,一为司马融的侄子司马钦,后过继为司马融之嗣子。司马融之父彭城元王司马植是晋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堂...

    1676 黄玉 司马
  • 白玉螭纽“落花满地皆文章”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螭纽“落花满地皆文章”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落花满地皆文章”印,清雍正(乾隆为宝亲王时期),白玉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7厘米,长1.9厘米,通高1.4厘米,纽高0.8厘米。...

    1356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铜鼻纽“吴房长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纽“吴房长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纽“吴房长印”,印面2.3×2.3厘米,通高2.4厘米。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印文中“长”系指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370 吴房
  • 昌化石“惟精惟一”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昌化石“惟精惟一”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惟精惟一”宝,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苏轼《赤壁赋》文,汉文篆书。面6.9厘米见方,通高11.9厘米。贴黄签一,上墨书“惟精惟一御宝一方”。“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言所以为君治民之心法。恰如孔颖达注疏所云:“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

    568 惟精惟一 昌化石 苏轼 赤壁 尚书 允执厥中 宸翰
  • 青玉交龙纽“制诰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交龙纽“制诰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制诰之宝”,清早期,青玉质,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乾隆帝二十五宝之一,据《宝谱》,用此宝“以谕臣僚”,但实际上多是在册书或诰命上钤用。按清朝定制,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则颁发诰命,诰命因发放的对象不同名称也不同,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

    1965 制诰之宝 交龙纽 钦定 交泰殿 大清会典 会典 内阁
  • 寿山石光素“同道堂”、“御赏”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光素“同道堂”、“御赏”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同道堂、御赏”印,清咸丰,二方一组,共装于一黑漆盒内。其中“同道堂”印,寿山石质,光素,篆书。面2厘米见方,通高8厘米。“御赏”印,田黄石质,光素,篆书。面宽1厘米,长2厘米,通高5厘米。两玺原是咸丰帝奕詝所用的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

    411 同道堂 田黄石 闲章 避暑山庄 遗诏 载垣 端华 肃顺
  • 昇平署木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昇平署木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昇平署木印,清晚期,复制件,原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昇平署印是昇平署行使权力的信物,木质,其印文为篆体“昇平署之图记”。...

    592 昇平署
  • 鸡血石“咸”“丰”对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鸡血石“咸”“丰”对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咸”“丰”对印,清咸丰,鸡血石质,光素。其中“咸”字阳文印,汉文篆书,面径4厘米,高15.7厘米。“丰”字阴文印,汉文篆书,面4厘米见方,高15.7厘米。两玺为对印,组合使用,以一圆一方、一阴一阳连珠成为年号玺,并用万字回纹装饰。这种组合方式始于乾隆时期,以后诸帝皆有制作。此对玺系用一块昌化鸡血石剖解而成,赭色冻地上遍布鲜红明艳的鸡血,为鸡血印石中的上品。...

    557 鸡血石 阳文 阴文 回纹
  • 铜龟纽“长水校尉丞”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龟纽“长水校尉丞”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龟纽“长水校尉丞”印,印面2.3×2.3厘米,通高1.8厘米。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长水校尉丞”。此为新莽时官印。...

    1369 长水校尉 尉丞
  •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平生知己是梅花”印,清嘉庆,寿山石质,双鱼纽长方玺,汉文篆书。面宽1.7厘米,长3.1厘米,通高4厘米,纽高2.2厘米。...

    1079 寿山石
  • 白玉质兽钮“望诸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质兽钮“望诸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质兽钮“望诸君”印,明,印面2.05×2.1厘米,通高1.9厘米。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兽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望诸君”三字。印钮为一正面圆头神兽,脊背平展,四足撑地,欲前行状。印材白润,皎洁无瑕。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诸君”本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封君,名乐毅。《史记·乐毅列传》载:“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

    748 封君
  • 寿山石“破尘居士”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寿山石“破尘居士”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破尘居士”印,清康熙(雍正为皇子时期),寿山石质,光素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7厘米见方,通高2.7 厘米。此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此玺与“雍亲王宝”相配使用,钤于御笔书法之上。雍正自云少年时代既喜读佛家典籍,成年后更事研讨,与僧侣往来甚密。他自号“破尘居士”,表明其身不出家,却于家修佛。“破尘居士”之号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即已使用,因其时书赠...

    1727 寿山石 亲王 都统
  • 铜瓦纽“圜阳马丞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瓦纽“圜阳马丞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瓦纽“圜阳 马丞印”,印面2.3×2.3厘米,通高1.8厘米。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印”。此为新莽时官印。...

    651 圜阳 马丞
  •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精鉴玺”组玺,清乾隆,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青玉质,螭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2厘米,长4厘米,通高1.9厘米,纽高1厘米;“宜子孙”,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二玺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圆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图案,...

    1252 三希堂 三希 紫檀木 错金 浮雕 天保九如 养心殿 暖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