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陶彩绘女舞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陶彩绘女舞俑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235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陶彩绘女舞俑❖图片
陶彩绘女舞俑❖简介
陶彩绘女舞俑,唐,高21厘米。
唐代舞蹈与音乐结合紧密,特别是从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舞,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时尚。不仅在节日庆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伎乐。乐舞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此女舞俑上穿翻领半袖衫,下著长裙,束腰,头微侧。两臂一上举,一下垂,双腿一侧伸,一屈曲,腰肢轻扭,翩翩起舞。从服饰与舞姿看,属于传统汉族舞蹈范畴内的“软舞”。
与女舞俑相伴而出的还有乐俑5件。其中立者3件,分持琵琶、排箫、笙;坐者2件,分持钹、腰鼓。身份仿史籍中所称的立部伎与坐部伎。立部伎与坐部伎同时出现,在唐代考古中尚属罕见,它表明此组乐舞俑具有很高的等级。同时也说明,在高水平的乐舞表演中,软舞仍占有相应的位置。从雕塑技法与风格分析,它与洛阳孟津岑氏墓俑接近,出土地点应在洛阳邙山一带。
相关知识科普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软舞
唐代舞蹈分健舞与软舞两种。健舞包括胡旋、胡腾等,舞姿矫捷雄健,节奏明快,动感强烈,以异域及西北少数民族舞蹈为主;软舞包括凉州、绿腰、苏合香等,动作舒缓优美,以汉族传统舞蹈为主。
琵琶
也称“批把”,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朝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多为半梨形,曲项,以拨子弹拨演奏。
排箫
竹制管乐器,偏排竹管为之。排箫有不同种类,音色有一种空空的感觉,能使产生一种遥远悠久的联想。
腰鼓
亦称拍鼓,西域乐器。原为木腔,两端蒙牛皮,牛皮周边穿若干皮条,将皮条集束于鼓的中间部分,以控制皮条的松紧。演奏时,将鼓放在腿上用手拍击,或挂于胸前边击边舞。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就有大量的唐代乐伎拍击腰鼓的生动形象。
立部伎与坐部伎
唐代宫廷乐舞、演奏人员的称谓。坐部伎在堂上演奏,技艺高,人数少。立部伎技艺逊于坐部伎,人数较多,在堂下站立演奏。
邙山
西起三门峡市,东至伊洛河岸。东西走向,上覆黄土。邙山洛阳段自古多帝王陵墓,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