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陈侯鼎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陈侯鼎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417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陈侯鼎❖图片
陈侯鼎
陈侯鼎铭文拓片
陈侯鼎❖简介
陈侯 鼎,高23.6厘米,口径31.6厘米,重5.58kg。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双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环饰窃曲纹带。
器内壁铸铭文4行21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陈侯作□
嬀四母媵鼎,
其永寿用之。
该器的铸造时间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铸器者为陈侯,物主为“□嬀四母”,“其永寿用之”为祈语。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陈侯王室,嬀字前无法辨认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从器物的特征看,陈侯鼎的盂腹较似以毛公鼎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类器,但已变浅,蹄足也向细长发展,窃曲纹笔道略见粗疏。铭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时也考虑左右之间的交替,笔道流畅,遒劲有力,从铭辞内容看属媵器之类。上述各项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类器及其它类别的青铜礼器共有的时代特性,故定陈侯鼎为春秋早期器。
该鼎原为前清翰林院编修陈介祺旧藏,《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著录。陈氏手拓其铭,传之于世。五十年代,该器归为国有,入藏故宫博物院。
相关知识科普
陈侯
为《史记·陈杞世家》所载的陈国诸君。据《陈杞世家》所记,陈国自胡公满始封至陈泯公二十四年被楚人灭国,前后共历二十一世二十五君凡六百余年。陈国于春秋早期在位的国君有平公、文公、枢公、厉公、利公、庄公、宣公四世七君,陈侯鼎当铸于这七位陈侯中之一人在位之时。
鼎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翻
匏制蓄虫罐的口与腹部之间向上逐渐开敞的部位俗呼“翻”。
盂
用于盛水和盛饭之器。《说文》:“盂,饮器也。”颜师古注《急就篇》云:“杅,盛饭之器也。”盂形似附耳簋,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但比簋大得多。
窃曲纹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总的特点是长带形,两端钩曲,始见于西周晚期。
从
剑脊两旁称为“从”。
媵器
媵,送的意思。媵器,指贵族嫁女的陪嫁专用品。
都
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
簠
簠(音府),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等饭食的器具。凡簠都为方形器。簠出现于西周中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