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蟠螭纹鼎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蟠螭纹鼎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0554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蟠螭纹鼎❖图片
蟠螭纹鼎❖简介
蟠螭纹 鼎,战国后期,通高21.5厘米,宽27.5厘米,重4.63kg。
鼎形体较圆,有盖,大腹,双附耳,底承以三蹄形足。腹饰蟠螭纹二周,盖上有三伏牺形饰,另饰有蟠螭纹三周,耳两侧饰鸟纹。
相关知识科普
蟠螭纹
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螭
又名蟠螭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近似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体蟠屈。
螭纹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鼎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三伏牺
三,数目。伏,趴着。牺,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青铜鼎是最重要的祭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故东周时期鼎上流行此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