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蟠虺纹镈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蟠虺纹镈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0553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蟠虺纹镈❖图片
蟠虺纹镈❖简介
蟠虺纹 镈,春秋后期,通高108厘米,宽93.5厘米,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相关知识科普
蟠虺纹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蟠虺纹即象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虺
小蛇。《国语》:“申胥谏曰:‘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镈
青铜乐器,镈如大钟,与钟的区别主要在底口,镈的底口是平直的,钟的底口是桥形的。
钮
即铜镜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丝带,便于把持和悬挂。
“舞”
钟的共鸣箱的平顶称为“舞”。
“篆”
指钟身上凸的乳钉的上下间隔部分。
“隧”
钟之“鼓” 中部饰花纹处称为“隧”。
“枚”
钟之“钲”两边突出的乳丁称为“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