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邸昭造石观音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邸昭造石观音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424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邸昭造石观音像❖图片
邸昭造石观音像❖简介
邸昭造石观音像,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高27厘米, 宽13厘米。
观音头戴三叶冠,发系缯带,有项饰,披帛在腹部穿璧交结,下穿裙。右手持莲蕾,左手握桃形物,跣足直立莲花台上。舟形背光。下为长方形座。座上阴刻 发愿文:“武定二年四月廿一日,邸昭自为己身敬造观世音玉像一区,一为亡过父母,见前眷属,离苦成佛。又愿国土永安,人民得乐,法界众生,俱同成佛,愿愿如是。” 此像为河北曲阳县出土。
相关知识科普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跣足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
法界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曲阳
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