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12-17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时代
门类 雕塑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91884)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图片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基座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简介

李秳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佛像,北魏太和十年(486年),高15厘米,宽7.2厘米。

释迦多宝佛背屏内各有一个独立的舟形火焰纹背光。释迦多宝佛高肉髻,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下为四足方座。座正面刻二持香花的供养人。背面为释迦牟尼 说法像,火焰纹背光,上方刻华盖内为圆形头光,高肉髻,袒右肩袈裟,衣纹细密规整,有毛绒质感,带有鲜卑民族的文化特征。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握衣角,两侧各一供养人。座上刻发愿文:“太和十年,□□□人李秳自为己身□多宝像一区,□家大小,见世供□,所求如愿。”

据《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等佛经记载,释迦在七叶窟说《法华经》时,地下涌出七佛宝塔,悬于空中,多宝佛于宝塔中踞狮子座,对释迦赞叹有加,并分半座给释迦,二佛并坐,共同说法。一时间天上万种香花纷纷飘下,坠于众生之上。就一般情况判断,凡二佛并坐者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应视为释迦多宝题材。二佛以多宝佛为主,所以发愿文中常常将多宝佛排在释迦佛的前面,有的甚至只称多宝佛而不称释迦佛。从现存作品看,此图像可能为中国首创。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肉髻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通肩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禅定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供养人

佛教称以香花、灯明、炊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以香花、饮食等供养称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的供养叫法供养。提供供养之人便是供养人。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

《法华经》

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有3种汉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的十卷本,名《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七卷本,名《妙法莲花经》;隋阇那崛多等改编的七卷本,名《添品妙法莲花经》。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为广泛。

七佛

据佛经典籍解释,“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他们依次为毗婆尸佛(Vipasin)、尸弃佛(Sikhin)、毗舍浮佛(Visva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h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迦叶佛(Kasyapa)、和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七佛又称“过去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

相关文章

  • 陶彩绘马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马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马,北朝,高20.9厘米,长22厘米。马四足直立,头瘦长,系笼套,颈部系双带,胸前有花状饰物,可能象征铃铛。鞍鞯处饰障泥,障泥印刻精美的图案。北朝由于北方战争频繁,马的需求量大,对马的重视程度甚高。陶马的造型在沿袭汉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马头瘦小而长,前部略尖,马鞍及障泥等更注重装饰。此马设计巧妙,动感强烈,为此一时期陶马的典型代表作。...

    1582 鞍鞯 障泥
  • 玄武纹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玄武纹画像石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玄武纹画像石,隋,高96厘米,长98厘米。玄武是北方之神,由龟与蛇组成。龟在下部,长颈伸出。蛇身缠绕龟身,蛇头向上,仰头张望。龟形体厚重,蛇轻盈灵动,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1961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石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思惟菩萨头戴三叶花鬘冠,两侧系缯带,圆脸,修眉细目,面含微笑,袒上身,颈佩项圈,肩覆披帛,绕双臂垂下,下著长裙。菩萨双臂残缺,但能看出右手支膝指颐,左手抚右足,半跏趺坐在束腰圆凳上,左足下踩小覆莲台。圆形头光,身体略向前倾。下为长方形基座,正面中间为力士托博山炉,炉两侧为莲蕾和莲叶。两边各浅浮雕一正面侧身蹲坐的狮子。基座两侧面各墨绘供养人二身,跪坐,面朝前方...

    1491 思惟菩萨 菩萨 披帛 半跏趺坐 束腰 曲阳
  • 陶鸭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鸭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鸭,汉,高16厘米。灰陶质 ,曲颈挺胸,平视前方,两翼贴体,尾羽上翘,双掌着地,造型写实生动。...

    1340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铜达摩造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达摩造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铜达摩 造像,高19厘米。拨蜡法铸造。头顶光亮,四周毛发卷曲,唇、鬓蓄须。首微低,面容清癯,上身袒露,小腿一结跏盘坐,一屈膝支起,双手搭于膝上。对苦修的刻画,中国与印度略有不同,同是瘦骨嶙峋、突出筋骨,印度在表现释迦牟尼修行时,多以禅定形象出现,而中国在刻画达摩形象时,常出现舒缓自在之姿,给人以亲近之感。...

    1569 达摩 造像 释迦牟尼
  • 三彩马 - 故宫雕塑类藏品
  • 王祥卧冰求鲤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王祥卧冰求鲤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王祥卧冰求鲤砖,北宋,高19厘米,宽26厘米。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王祥”二字。右下一男子解衣袒身,斜卧于冰面上。左上有夫妇二人,旁有树石、罐子,未见双鲤。王祥卧冰求鲤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王祥继母朱氏不慈,在父亲面前多次说王祥的坏话,王祥由是失爱。但他并不记恨继母。天寒地冻的冬天,朱氏想吃鲜鱼,王祥解衣,卧冰求之。此举感动天地,寒冰自然化解,双...

    1106 壸门 二十四孝
  • 三彩胡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胡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胡人俑,唐,高59厘米,宽20.3厘米。此俑又称牵驼俑,为西域胡人形像。大眼圆睁,双目炯炯有神,头微向右看,颧骨突出,一副络腮大胡须。头戴幞头,身穿翻领窄袖绿色长袍,腰系带,足登靴,挺身站立于四方托板上。双臂抬起曲置于胸腹间,双手握拳中空,作牵缰绳状。此俑体魄强健,表现出长途跋涉、历经风霜的自然神态。...

    948 胡人 幞头
  • 陶彩绘男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男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男俑,北魏,高37厘米,宽10厘米。男俑头戴小冠,直鼻,大耳,小口,面含微笑,身穿宽袖对襟衣,下着束膝长裤,双手交握于胸前。此俑采用单模正面压印,后面则为平面。这种制作陶俑的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流行。使用单模可以省去制作过程中的繁缛细节,节省了时间与成本,但缺点是给人重复雷同的感觉。此俑衣袖宽大,显然受到南朝文化的影响。...

    1552 对襟
  • 李户生造石双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李户生造石双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李户生造石双思惟像,隋开皇八年(588年),残高26.2厘米。透雕双思惟菩萨双弟子四身像,思惟菩萨姿势相对。左思惟菩萨上半身缺失。右思惟头戴三叶宝珠冠,宝缯披在肩两侧。戴桃尖项圈,袒上身,下着裙贴体,无衣纹。披帛绕到上臂内侧垂下曳地,一直延伸到台面前沿。外侧腿半跏,内侧腿踏在小覆莲台上,赤足。内侧手抚足踝,外侧手支颐。圆柱形束帛座,无纹。思惟菩萨外侧残存小圆...

    618 透雕 思惟菩萨 菩萨 宝缯 披帛 基座 浮雕 博山炉
  • 陶黄釉大食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黄釉大食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黄釉大食人俑,唐, 高29厘米,宽8厘米。俑身通体施浅黄釉,头戴折沿帽,双睛略凹,高鼻梁,满鬓胡须,穿圆领右衽衣,腰系带。右手执水壶,左手曲肘握拳于胸前,直立于方板上。类似的陶俑出土较多,但釉色如此均匀明亮、神情刻画的如此真切者尚不多见。...

    510 黄釉
  • 武士图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武士图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武士图砖,隋,高39.5厘米,宽17.5厘米。武士头戴小冠,眉细长,双睛微合下视,身穿宽袖衣,衣袖下垂过膝,上雕凸起细线表现衣纹,外穿裲裆,双手笼袖相交,拄剑直立,足穿草履。该砖采用阴模压印而成,武士像微凸出平面,有南朝文化之遗风。湖北武昌隋墓出土。...

    1831 裲裆
  • 陶驯马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驯马郎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驯马郎俑,唐,高40厘米,宽35厘米。唐朝由于对舞马的喜爱,所以重视对驯马郎的培养。一般驯马郎多为年少俊美之青年,有胡人,也有汉人。所穿衣服多为利于驯马的胡服。他们身手矫捷,轻巧灵便。此少年驯马郎弓腿扬臂,仿佛正引领着舞马踢踏应节,闻乐起舞。...

    1503 胡人
  • 三彩文吏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文吏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文吏俑,唐,高102.2厘米,宽25厘米。 文吏俑头戴冠,眉毛、眼睛、胡须皆墨绘,上穿宽袖衣,下着裳,外穿裲裆,足登如意头云履,双手交握,中有长方形孔,推测为插笏板之用。足下为台座。裲裆,也称“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隋唐时期武士多穿带甲之裲裆,以为防御身体之用,文吏之裲裆多不带甲。...

    1916 裲裆 穿带
  • 闵子骞劝父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闵子骞劝父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闵子骞劝父砖,北宋,高19.5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闵子骞”3字。画面上共5人,左右为闵之父母,中间为闵氏兄弟3人,小弟正牵着母亲的衣角,不欲其离开,大弟独自掩面哭泣,闵子骞躬身拱手,正在劝其父改变主意。闵子骞劝父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后母不慈,只知护爱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对...

    1873 壸门 二十四孝 孔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