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釉堆塑谷仓罐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釉堆塑谷仓罐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449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釉堆塑谷仓罐❖图片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堆塑谷仓罐肩部龟驮碑
青釉堆塑谷仓罐底部
青釉堆塑谷仓罐❖简介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3.5厘米。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相关知识科普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谷仓
又称“魂瓶”、“堆塑瓶”,是三国、两晋时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随葬明器,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1976年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墓出土了一件青釉谷仓,其器之龟驮碑上刻“元康出始宁,用此『0103』,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可知六朝时,这种器物被称为“『0103』”(音灵)。《说文》云:“『0103』,瓦器也。”由于其形象与盛储五谷的粮仓有关,故江浙一带多称之为“谷仓”。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塑贴
亦称“堆塑”、“堆贴”。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五种”
即五谷,泛指粮食作物。“五”是吉祥字眼,为众多之意,具体指哪五种谷物,说法不一。《周礼·夏官·职方式》注以黍、稷、菽、麦、稻为五种,《荀子》、《汉书》等典籍则以麻代稻。墓中随葬粮食或谷种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丧葬习俗,是为了不使鬼魂饥馁。
明器
明器也称“冥器”、“盟器”,是中国古代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沿袭至明清以后。其质以陶、石、木、纸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