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488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图片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简介
□熊造石无量寿佛像,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高65厘米 宽44厘米。
此尊为无量寿佛,头、手及背光上部修补后配。身穿“U”字形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其右侧为一胁侍 菩萨,菩萨披帛在头部飘动,缠绕双臂后下垂。下为长方形基座,基座上缘饰覆莲,正面浮雕双狮与博山炉,左侧浮雕8个供养人,合十而立,右侧与背面刻正书发愿文,内有“元嘉二十五年七月廿三日,晋丰县□熊造无量寿”等字。据《宋书》卷三十八记载,晋丰县属于益州(四川成都)始康郡,为西晋安帝时设立。此像原发现于四川成都,由王懿荣收藏,后归端方,收录于《陶斋藏石记》中。端方死后,再由王懿荣之子王汉辅购回。继之收藏者有周季木、谢国彦,后由谢国彦之女谢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南朝宋时铭刻文字发现较少,故此像颇受金石学家的重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有此像早期拓片的收藏。从佛教艺术史角度考察,其衣饰与造型都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是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像例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意译,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其既为理想的佛国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同时又是可以赐予众生今生世寿的长寿佛。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通肩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禅定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胁侍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博山炉
即是香炉之一种,其水盘中央有一山形之盖,当中有一细柱顶立,系汉代之大铜器,后世则用作佛具,在六朝、唐代曾盛行一时。
供养人
佛教称以香花、灯明、炊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以香花、饮食等供养称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的供养叫法供养。提供供养之人便是供养人。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
端方
端方(1861—1911年)。姓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科举出身。40岁后在清朝政府中历任陕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湖南总督、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都兼通商事务大臣。赴多国考察,主张君主立宪。1911年11月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行至姿州被新军所杀。生平富收藏,尤以多种刻石及碑帖为最。著有《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陶斋藏砖记》等。
拓片
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