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郭巨埋儿砖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郭巨埋儿砖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0521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郭巨埋儿砖❖图片
郭巨埋儿砖❖简介
郭巨埋儿砖,北宋,长19.1厘米,宽25.5厘米,厚3厘米。
画像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壸门内浮雕人物故事。正上刻有“郭巨”2字。左侧男子头罩巾,着窄袖袍衣,腰中系带,足穿芒鞋。他手持铁锹作挖土状。右侧女子怀抱小孩,女子面庞清秀,神色平静,仿佛视埋儿为平常事,但小孩却紧紧抱住母亲,神色紧张,似乎意识到危险的临近。画面中央偏下一釜黄金闪闪发光。从画面及题记可知,此画像砖刻的是孝子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汉朝人,家贫,每次供给母亲饭食的时候,其母必分给孙子吃。郭巨便对妻子说,自己的儿子分吃了母亲的食物,因为家里穷而使母亲吃不饱,这样是不行的。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却只有一个,不能让母亲饿着。所以决定把儿子埋了,其妻也认为理所应当,然而当他掘地三尺后却发现黄金一釜,釜上丹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
郭巨埋儿图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北魏孝子石棺上便有线刻的郭巨形象;河南博物院所藏邓州出土的南朝彩绘画像砖中也有此一场景,并有“郭巨”“妻子”“金喜釜”等字。此题材在北宋时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成为当时之流行的故事。
这个结局完满的孝道故事,历代歌颂者众多,在二十四孝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并流传至今。但其很难赢得今人的同情与赞赏。鲁迅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当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的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相关知识科普
壸门
宫内小巷道称壸(音捆),此处为家具术语之一。通常在横牙正中开一尖口,再向两侧曲线延伸与竖向牙条相交,此种作法称为劵口;如果牙条四面相交,则每面正中均开尖口,此种作法称为圈口;如果只有一面横牙条作出壸门装饰,则称为壸门牙子。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河南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首先,我院对贵院开通网站,将古老的故宫带入崭新的信息时代,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并真诚感谢贵院特邀我院领导及有关同志出席《故宫博物院网站开通庆典》。 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原本已享有盛誉。我们深信,随着贵院网站的开通,故宫博物院必将以新的形象和更大的影响赢得国内外更多的文博界同仁以及广大公众的青睐,从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网站及信息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携手为推动我国文博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籍此带动整个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河南博物院 2OOO年7月6日
二十四孝
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源于汉代,至北宋形成,但取材并不完全一致,较为常见的有郭巨埋儿、董永卖身葬父、曹娥投江、陆绩怀橘、老莱子彩衣娱亲等。
鲁迅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学医,归国后从事文艺工作,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内外反动派,团结左翼作家,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逐步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后,曾与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民权保障同盟等一系列组织,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代表作有《华盖集》、《徬惶》、《呐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