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美术馆推出了“龙腾盛世——浙江美术馆藏品系列展”,展览开幕后,虽然杭城连日阴雨绵绵,但是抵挡不住好展览的魅力,前来看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展览包括“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展”、“黄宾虹山水画展”、“当代优秀美术作品展”、“农民画展”4大展览,200余件精美作品占据了浙江美术馆6个展厅。这200多件作品正是从浙江美术馆现有的9000多件藏品(包括开馆前征集的作品)中择选而出,成为年初美术界引人注目的重大展事,也彰显了浙江美术馆两年来藏品征集的成绩。
名家捐赠极大丰富馆藏
美术馆的职能是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和公共文化服务,承担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美术藏品是美术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学术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源。浙江美术馆2007年落成,2009年8月正式开馆运行。据悉,开馆运行两年多的浙江美术馆已征集到了7990件藏品,加上开馆前的藏品,目前总藏品量已即将突破万件大关。
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在浙江美术馆立项之后,藏品建设就已经开始。2004年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恰好设在杭州,当时就在中国画展区里选择了100余件优秀作品,成为了浙江美术馆首批馆藏。尤其是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运行后,美术馆的藏品征集开始走上正常轨道。马锋辉向记者讲述了几个捐赠的典型案例。
2009年12月,在吴冠中先生向浙江捐赠了72件作品和藏品。吴老捐赠出自己的收藏作品,这不仅不同于他向其他艺术机构的捐赠,还是他唯一一次捐赠藏品,包括国立艺专两任校长林风眠、陈之佛送给他的结婚贺礼,被他称为“结婚证书”的两件作品。吴老逝世后,为丰富浙江美术馆吴冠中作品典藏,2010年11月,在吴冠中先生展览开幕式上,他的长子吴可雨先生将吴冠中《云南行》速写48图和手稿3篇捐赠给浙江,由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使浙江美术馆成为收藏吴冠中作品数量最多的美术馆之一。
原籍杭州的台湾著名画家傅狷夫先生,自1949年前去台湾后,就没有回过家乡。2009年底,远在美国的傅先生家属获悉浙江美术馆开馆,决定将原本要捐给美国一家收藏机构的傅狷夫作品331件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他们通过有关途径向浙江美术馆表达了这一愿望后,美术馆负责人即亲赴台湾与傅先生家属进行洽谈,很快就达成捐赠协议,并在2010年5月傅狷夫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举办傅狷夫作品捐赠展及研讨会。在展览开幕时,傅先生家属再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一批藏品,包括陈之佛先生国画作品及陈之佛先生致傅狷夫先生的手札68通,使杭人作品、藏品归杭,夙愿得偿。
浙江美术馆接收艺术家个人捐赠迄今为止数量最大的一宗,是浙派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周沧米先生的捐赠。早在2007年,周沧米先生就表示要将自己一生的作品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并多次接洽联络,亲自整理捐赠作品。为了使捐赠作品更加完整,他还多方寻找早期甚至少年时期的作品,甚至以新作换旧作,以求完整。老先生一再表示,进入晚年之后,作品的归宿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现在这些心血之作终于在美术馆“安了家”,他感到十分欣慰和放心。当他弥留之际接过收藏证书时,激动地表示:他的捐赠是他艺术人生最后的辉煌。老先生分三批向浙江美术馆无偿捐赠了水彩画11件、中国画485件、书法18件、速写2149件,共计2672件作品以及课徒稿、诗文稿等文献。
据马锋辉介绍,社会名人和企业家的收藏捐赠也是浙江美术馆丰富馆藏的方式之一。2010年8月,著名山水画家、教育家寿崇德先生向美术馆捐献了石涛、黄慎等珍贵古代绘画精品。一位江苏企业家看了浙江美术馆举办的钱松喦艺术展后,深受感动,便决定把他收藏的陆俨少的一张山水画课徒稿,无偿捐给了浙江美术馆。目前,浙江美术馆的捐赠作品达6100多件,占全部藏品数量的76%。正如这些数据显示,很多艺术家愿意把美术馆作为艺术作品的最好归属地,认为这样才真正实现作品价值的最大化。对美术馆来说,要对藏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并对捐赠者存感恩之心。因此,浙江美术馆近日还准备开设一个美术馆藏品捐赠者的感谢墙,把捐赠者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彰现,并在库房设立捐赠藏品专柜。
“寄存代管”民间收藏服务社会
马锋辉介绍,除了艺术家作品捐赠之外,他们还通过组织创作、展览活动、协商征购、拍卖购买等多种渠道征集藏品。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术馆开馆之初,就试行了“寄存代管”模式,也就是所有权归收藏者,美术馆拥有一定的作品使用权。
马锋辉说:“我们馆首创推出的优秀作品寄存代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征集中的某些棘手问题。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优秀艺术作品,在没有确定捐赠意向之前,或者拥有者缺乏保存的条件,美术馆可以给予提供寄存保管。当然,寄存保管的作品也有一定门槛,首先应该是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是要符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和立馆方向。我们对作品一是用于展览,二是用于宣传和研究,希望通过美术馆的专业平台使社会上更好的资源得到保护和共享。”
目前,姜丹书先生的作品30余件及生前手稿,孔仲起先生39件作品都是以这种“寄存代管”模式藏在浙江美术馆。
除了多样的藏品征集渠道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浙江有浙江美术藏品征集委员会,以及每年1000万元的藏品征集专项经费。只要符合藏品征集规划和范围,学术、价值上通过专家评估组认可,就可以启动征集。这样就使得美术馆有了组织保障和经济保障。
力推常规陈列“艺术”惠民
随着藏品体系日益完善。浙江美术馆的重点收藏基本可以反映浙江美术发展历程,特别是近现代浙江籍和在浙江有重要美术活动的美术家作品、文物、文献;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美术流派、美术家代表作品及文献;当代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代表性成果;古代美术、现代美术、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精品,逐步形成了有浙江特色优势的藏品建设体系。
藏品的收藏紧随的是藏品资源的合理利用。浙江美术馆对藏品的利用第一方面是展览展示。美术馆开馆以来,就一直设有常规陈列。浙江美术馆的四楼其实就是藏品的陈列厅,一个是吕霞光艺术的固定陈列,另外一个就是美术馆藏品专题陈列厅。马锋辉说:“四楼从去年就开始装修扩建了一个藏品专题陈列厅。在这个厅里可以挂30至50张藏品,每个月或者是每个季度都会有不同的专题陈列,比如:黄宾虹专题陈列,潘天寿专题陈列等等。”第二方面,是公开的学术研究。美术馆会根据藏品,确立一些学术研究选题,然后向社会公开,让公众更多地关注藏品的学术研究。包括专家学者,他们可以来申请研究课题,共同对艺术作品,艺术家个案,或美术事件进行学术研究、出版,为每一件藏品确立文化坐标。
马锋辉认为:“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文化场所,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公共性。藏品的公开,与观众互动,让观众获得艺术的体验都是我们要做的。每一位观众,进入美术馆都可以找到一个各自体验艺术的平台。”浙江美术馆的这种理念,我想也正符合了捐赠者们最初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