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杨晓阳先生的十论大写意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鹦鹉 点击 :

在中国当代美术界,杨晓阳是一位思想着的画家。无论是一个人作画,还是与造访者交谈,他都会处于一种临界状态,让意识在一种更阔大的境界里,自由地流动。事实上,他对于中国当代美术的许多带有实验性的思考,多在这种状态下产生。许多时候,他的灵性,一半在笔墨和宣纸上,一半在与友人的交谈中。我也多是在这样的时态里,记录着他阐释的大写意论。最近的一次,是春暖花开时节,面对着他刚刚创作完的国画《生生不息》而进行的。看着这幅探索意识很强的新作,我想他的思维也是生生不息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对于杨晓阳和他思考着的大写意论,这幅画一定是一个隐喻。

事实上,纵览杨晓阳的绘画面貌,就是对他的“大写意”的一个完整诠释。他有四句说得很经典的话,是我们理解中国画的“大写意”的最好的现代画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这四论让他细说出来,就是:

顽石之形。霍去病墓上的石刻经历千百年雨水冲刷、风化和岁月磨练,留下的石头称为顽石,看上去没有棱角,实际上它是最坚强的、最丰富的,它能抵制一切外力,很顽劣,应该讲它是吸收了天地岁月、风霜雨雪所有精华形成的一种顽石之形,丝毫没有人工雕凿的痕迹。因此,“大写意”必有顽石之形。

老玉之质。中国考古学家相信在新石器时代与铜器、铁器时代之间,横亘着一个玉器时代。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就是新石器时代有无发达的玉器文化。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自文明之始,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一直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老玉,里面是玉,表面有岁月留下的包浆,看似朴素,内部却极其高贵。因此,“大写意”必有老玉之质。

古陶之品。与瓷相比,陶没有表面的浮光,一切表面的漂亮都去掉了。但是作为陶的丰富性,比瓷更耐看,看不透。陶很质朴,跟土接近,朴素得像土,又不是土,经历火烧,有火烧的痕迹。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古陶,代表人类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因此,“大写意”必有古陶之品。

陈茶之味。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普洱茶是那样地耐人寻味,纯朴、古老,更让人们回味无穷。普洱茶茶性温和,不伤胃,陈化得宜的普洱茶,不苦不涩,即使久浸亦能入喉。从某个定义来说,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这就是好的老普洱。因此,“大写意”必有陈茶之味。

一论:传统的“写意”说

“写意”、“大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它是超越时空的创造,使中国画有了“超以象外”的东方气质。从先秦至隋唐,从隋唐至宋元,从宋元至明清,“写意”是一脉传承和超越。王维留下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亦有“不根而生从意生”之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宋欧阳修也有“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论吴道子画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一说。此后,赵孟瞓的“存古意”理论、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徐渭的大写意花卉、陈洪绶的古意人物,以及元四家、明四家、四僧、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无不以写“意”为正宗。

二论:写“意”是中国造型艺术的精神

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也是文人画的精神,还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它们都是以传达“意”为主旨的。在“形似”和“神似”之间,都是更强调“神似”,并且以“神似”为最高目标。而所谓的“神”,是作者自己感悟到的,有很多主观的“意”的成分。

“意”在笔先,这是中国文化人常讲的一句话。作画之前,画家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也就是他的整体的美学观,早已在笔先出现了,这也是他几十年对世界的认知的积淀。有意和无意不一样。拿笔才思考,不重视“意”外功夫的人,不可能画出写意画。触景生情,其实是随时随地对世界提炼着新的看法,所以就像我的这幅画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绘画不能局限一个故事、情节道具、民族服饰上,不能被这些吸引得眼花缭乱。表面细节,逐渐抛弃,要挖掘人、天、地自然深层的关系,上升到人也是天,也是地,人和万事万物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大的一种“意”,落实到一笔一划,都是生动有生命的。写意的最高要求,就是书画的一笔一划是有生命的。因此,以写意为精神的中国造型艺术,大境界就是省略细节,关注整体。

为什么说“大写意”是一种精神?“大”是一种纵横关照,而不能说“大”是一个单向的,与其他思维方式和其他艺术形式是并列的。它是纵横的,是要统观全局的,所以叫“大”。“大写意”与“小写意”不一样,“小写意”是一种技法。“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这说明中国人看问题是全面的、纵横的、古今一体的。所以“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关照、一种宇宙观,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既然是精神的,那么必然与物质相对应,但并不是虚无缥缈。“大写意”不是物质,是一种存在。反之,如果把“大写意”说成一种物质,说成一种实在,那它就成为一种画法。

三论: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不仅造型艺术,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音乐、戏曲、诗词莫不如是。一定的曲牌、词牌、表演动作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情绪。比如京剧的表演:鞭子一挥就是几千里,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关门”。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序”。既成为“程式”,即不以描摹具体的对象为目的,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

所以可以说,“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孔子早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的说法;《庄子•外物篇》也有“得意而忘言”之说;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也说过:“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晋王右军自论书》)。中国的艺术观从来都是轻“实”重“意”,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向”、“意态”、“意趣”、“意绪”等精辟的语汇。还有“意在笔先”、“意在言外”,都是语言和思维的结晶。

四论: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

再往本质上讲,中国是写意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的思维。中华民族是一个概括能力很强的民族,它讲究“悟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人没有纯科学概念,中国是一个从社会学经验出发的民族,甚至不屑于经过严密的科学或逻辑论证。因此,中国人通过经验或直觉得出的结论,西方人可能要在实验室或书斋里经过漫长的推理、检验才能得出,比如中医。中国人思考的东西“大”模糊,西方人思考的东西“细”清晰。细有细的好处,大而化之也有好处。

这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哲学中找到依据。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阴阳”,二元对立,宇宙、世界、人生,莫不如此,慨莫能外;天地、日月、盈亏、物我、生死、分合、敌我、男女、君臣、父子、夫妻、喜怒、冷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是中国的辩证法、矛盾论,它不是产生在逻辑学上的思想,而是来自直觉和经验的。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其核心还是“意”: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判断,并将自己的直觉外化、表达出来。

五论:“大写意”是一种观念

中国人对“意”是非常重视的。“何为意?”“意”其实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象”与西洋人讲的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大象无形”,“象”指的是“大象”。大象是无形的。而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而最后造出来的“形”。不是自然的“形”,不是看到的“形”,而是加工过的“形”。这种“形”已经上升为一种“象”,叫“大象无形”。无形并非没有形,无形并非常形、无形无常形、无形无自然形。不是自然形、不是常形、不是经常看见的,但是是有形的,这种“形”就上升为一种“象”,它是中国特色的艺术造型观。“大象无形”是中国特点,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的,是形而上、道层次的一种看法。“大写意”是一种“观念”,是经过思维、思想过程和沉淀的,在中国艺术大的范围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象”和“形”观念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表现性的客观,一种表现“意”、传达“意”。所以这种表达意的对象不是原形,是一种人工造出的形即为“象”。

六论:“大写意”是一种方法

“大写意”同时是一种方法。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畴的“大写意”,主要用来说明大概念中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这个方法是个小方法,但它却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首先是观察方法,即“十观法”。1、以大观小法。所谓以大观小,比如我们现在离得很近,可以先画一个房子,透过房子里面有我们在这坐着,还可以再想像,他站在很高的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楼群等画上,其中有我们。2、以小观大法。与以大观小法相反。3、远观近取法。比如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站在高山上,看到一间房子,这房子看上去占据很小空间,但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描绘出来。4、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个大场面。5、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6、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7、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到处观看。8、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的变化。9、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像,而是要对这个人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10、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其次是操作方法,可分为五大技法: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出一个人的方法、白描等。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这笔水、这笔墨,当它还没干时,再上加,加的时候,它要渗化,这叫破墨法。就是破开了它,拿水画也可以,颜色画也可以,拿重墨、拿淡墨、互相反复地画,在它未干时,互相渗透,就破开了。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加墨,叫积墨法。

第三,造型方法,即造型四步。第一步:写实。对实体写生,画人物或风景是什么样就尽可能画成什么样子。第二步:取舍。自然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构思取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突出重点。取舍下一步就是概括,比如画一棵树,这棵树有一百多个树枝,但画面上可能只画十来个树枝。就是说,只要画出它一个丰富的感觉就可以了。把它的背景去掉,突出这棵树。第三步:意造。作者目识心记,写生多了就记住所要画的内容。在绘画时,对着物画出的不是物而是一种对物的感觉,是造出来的,画的是概念,这就是作者对物的理解,可能画得与自然结构不同,所以叫意造。第四步:忘形。不知道自然是什么样子,作者对自然这个形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者已经忘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比例,作者想把它画长点就画长点,叫忘形。

第四,用笔方法。用笔和用墨都有四种境界,其中用笔四境:1、执著。比如写字的人开始对字的结构不熟悉,描红,很认真一丝不苟,很执著。2、从容。天天描红,接下来的时候不照着写就很从容,甚至背过了,就更从容了,很轻松地把字写下来,这要经过很长时间。3、放纵。不照着画,随心所欲地画感到很放纵。4忘情。物我两忘。画的时候只是想着纸上有啥样子,手就画成啥样子,手画的样子往往超过作者的想像、超过作者的感觉和经验,画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连自己都没见过,这叫忘情。

第五,用墨方法,即用墨四境:1、淡墨明丽。如月光明丽、轻松。2、中墨苍茫。如黑不黑、白不白的状态,很苍茫。3、重墨浑厚。像月光照在山的背光很重、很浑厚。4、焦墨沉绝。把墨研的最重又隔了一天的墨,要比浓墨还重,焦得像油漆一样,很少有人用,一般人不用,这种墨一般不要透明,一定要死黑,焦黑一般人用不了,所以叫焦墨沉绝到顶。

七论:“大写意”是一种过程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简单地讲,大写意是一个完整的、正常的生命过程,从发生发展再进行到高潮,一直到最后完成。这和一个人从生下来一直到他长成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过程是一样的。大写意是个过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心情等等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丰富效果,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是“大写意”不可缺少的特点和重要特色。对这个过程很多人不重视,甚至不知道。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它里面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它这个生命的过程,并不像把一个种子埋在地里都能长出来。埋了很多种子,但生不出芽,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画画都能有所成就。所以这个东西就是生命,它具备生命的所有成分,而大写意这个过程,它又在浓缩得那么短的时间内一挥而就,很短时间浓缩了作者所有的因素、所有的修养、所有的偶然性都在这里面,都有可能发生。

由此,可以理解天才作品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合作。像上面说的,人在作画过程中,随时把天地、时间、温度、气压、湿度、声音、光线、季节,包括风雨,所有生存环境中能感受到的,充分利用,达到主观地、主动地和被动地,以及可操作和不可操作结合起来,突然出现神来之笔,超出人力所能把握的效果,是天才作品。

而绘画中没有神来之笔,是这些因素没有巧合。如果巧合了,就可能出现天才作品。包括国运好,时代好,经济好,人缘好,加上画家的身体、知识、状态和国家、时代、季节一切因素偶合到一起,可能是天才作品诞生的绝佳时机。

中国的“大写意”,等待着这一切。

因此,“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过程和传达途径。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西洋画才是“画”出来的。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日常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毛笔这个柔软的工具给绘画过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在落笔之前甚至是不能完全预知其效果的。笔、墨、纸的性能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落笔时的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都会在画面上造成细微的差别。中国画有即时性,谁也不能画出两张完全相同的画:时移、地移、气移,画也就移。因此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西洋画可以在铅笔稿上落笔,而中国画在落笔之前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西洋画画坏了可以涂改,而中国画一笔画坏就只好重来。因此中国画更强调“写”的“过程”;抵达同一个目的地,坐飞机和走路的过程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写”就是行路和体验,有过程意义,有节奏感,有生命感,书写的是作者当时的瞬间状态,是当时的“意”。

“写意”因为中庸才显“大”,西方没有“写意”的概念,却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写意”是在“写实”和“抽象”之间的一个概念,它是写实和抽象的“中庸”。因为中庸,不走极端,更具包容性,更显其“大”。既有象又不仅具象,更显其“意”。

八论:“大写意”是一个体系

“大写意”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大写意”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于“大写意”的理论,最早散见于各种各样的文论,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讲究“大写意”,后来泛指文学艺术。《文心雕龙》说得好,“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言明艺术思维是一种想像、联系,概括出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唐代的王维就是“大写意”画法的祖宗,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把形、神哪个重要说得很透彻。到了元明时代,画法十分完整。倪云林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表胸中逸气”。这就是中国人画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追求“大写意”。吴昌硕说,“老缶画气不画形”。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实践上讲“大写意”,我们的象形文字,就是最早的绘画。发展成后来的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器,都是古代的美术,及至进入到平面绘画。从出土的墓石壁画上,可以看出在魏晋时代,中国人就追求“大写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唐朝的绘画,以肥为美,其实就是写大唐之意。宋元的绘画,技法很发达,故离现实相对远,也是一种写意。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抒发的是一种情绪,到了齐白石,红花墨叶,都是“大写意”。

因此,中国写意画跟中国书法一样,从写实到写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到某一个画家,都会随情绪、随画外因素的影响,甚至随天气的变化,都会表现出一种不同的精神状态。

这就是绘画中的“大写意”,它是世界艺术的极致和峰巅。

九论:“大写意”是一种功夫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绘画也是这样。“大写意”是一种功夫,像所有中国的功夫一样,需要长期的苦练和积累,只有倾其一生,才能达到创造新“程式”。“程式”是需要功夫的,每个人的“程式”是他全部的生命、生活的载体和信息库。要表现深刻的个性,就是说“大写意”对作者来说要总结出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个生命。在最后表现的一刻,你要有个顺序,它这里面积聚着一种功夫。“程式”就像写书法一样,形成一个“体”,宋徽宗写得很细的那种“体”,颜真卿写得宽的那种“体”,很厚重,个人“体”不一样,个人的“程式”不一样。现代人讲的“程式”程序不一样,顺序不一样,对别人的感觉也不一样,颜真卿写得很宽厚,宋徽宗写得很秀气。书法本身有“真草隶篆”,这要讲究功夫的。功夫不深的人对书法辨别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写意是一种功夫。不重视功夫,只重视一般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它既是一种功夫又是一种过程。

十论:“大写意”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要写出他自己的境界。如果只是自己的境界,一种独特的样式,没有高度的话,那就只是一个样式,不能叫境界,因为境界牵扯到一个高度。但是,有高度而无个性也不行,如练名家的字,练得和他一模一样,也是没有高度,没有境界,这只是个样式,写得字很像,水平是有,但没有个性,只能算叫临摹。所谓“境界”,就要形成自己的东西,但所形成自己的东西还要比别人高,这才算是境界。这个境界是要经过一个过程,开始这个境界是写景、画得真实,这是一种比较客观自然的状态,它没有经过升华。第二步是写心,通过写心表达他的意思,他为什么选这个景,不选那个景?因为这个景更能反映他自己的心境。但是通过“写景”与“写心”,虽然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意思,但是这只能达到摄影一样的层次。这个人照的是一种暖调,是他的心景,那个人表现冷调,也是他的心景。但是,在画面上只是自然表达自己的意思还不够,最后这个境界还要提升,提升到一种自己的这个个别样式,却同时又代表“普遍意义”的一种反映,达到这样一种层次,这才叫境界。这个境界在中国又叫“道”,宇宙间的普通道理。

大写意最终要通向“形”、“神”、“道”、“教”,即由有极的“形”、“神”走向无极的“道”、“教”。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具而神生。初学者,把形画准,形准神来,对象本身具有的神态神采会被表现出来。以神写形,对神采精神是一种强化。形可能很复杂,集中表现某一方面是神的需要。以形写神,西画略胜一筹,以神写形,中国画则略胜一筹。以神写形,能更加大刀阔斧地绘画。画可以没有背景,戏剧可以没有布景。形神论者,都停留在对自然的观察。

文以载道。艺术的最境界,是深层的道的追求,是朝世界的本质规律探索的过程。作为名词的道,是规律、本原、太极、道路,是通向名词的道的过程。在途中叫上了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为道是追不到底的,所以艺无止境,艺术常青,绘画停留在形神上是不够的,必须向道进发。

教是对道的理解。也有动词的属性,即要把对世界的认识发挥出来。画有表面对道的认识,只有突破形神论,向道、教进发,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超越形神。既然认识到了,就要有自信,有所发现,通过自己的画,宣传自己的道、教,这是艺术常青的本质。目前,中国艺术最缺乏道、教的自觉,需要深层思考,深度挖掘。道、教是超象、超形、超色、超时代、超画种、超材料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超越形神才有可能。

一直对“大写意”强调的四论,即“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是中国人、中国艺术家透过形和神,进入道和教的一种深层次的美学追求。因此,中国艺术不是“形神论”,是“形神道教”论。

结语:

杨晓阳的“十论大写意”,是对中国画里这个古老概念的一种新阐释。几十年来,他通过自己实践、思考和教学,将“大写意”的内涵赋予更为经典的意义,从而成为他的“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理论体系丰厚的一翼,其学术思想的锋芒,会直射当代画坛。他认为中国所有艺术的基因都是以人为本,以社会学为本,都是“写意”的艺术。他还认为,经过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带来科学进步的同时,对文化精神的破坏是严重的。这一点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反省和对比,还需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后,对自己文化自信的等待。

“中国写意艺术在世界艺术上是一个最高峰,它是拔地而起的最高峰”,这是杨晓阳20年来对中国写意艺术的一个概括。他认为凡是高峰,都是立体构成,凡是立体构成,它就有光明与黑暗两个面,光明的一面越大,黑暗的一面也越重。中国写意艺术在发挥、表现人的感情,人的综合因素,以及天人合一的偶然性,它创造的奇迹简直就是光芒四射。但是,由于它的“高峰”性,造成了它的阴影很重,它的背光很大,它的影子很多。对此,他坦言光明与阴影同时存在,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也不损害“大写意”是立体的,只是需要我们仔细地分辨,需要我们提高整个民族对艺术的认知,从而正确地把握我们的艺术史。

在结束这次最新的谈话时,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么多次的访谈中,我不只在理解着一种叫“大写意”的绘画理论,也在理解着一种叫“大写意”的绘画作品,更在理解着一个“大写意”者的文化情怀。我体味和琢磨着他的形、质、品、味。真的,不只在他的理论和绘画里,在他的身上,始终充满着一种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或许因此,我喜欢听这位“阳大为美”者谈艺。

相关文章

  • 丁启阵:书法艺术的三大伤害[图文]
    丁启阵:书法艺术的三大伤害[图文]

    临习过一些古代书法字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失望,痛苦,乃至愤怒。因为,无比美好的书法艺术,总是会受到种种伤害。据我观察,至少有如下三大伤害现象:其一是,来自粗人的技术伤害。汉字书法,是线条和结构的艺术。卫夫人论笔画之美,有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等讲究;王羲之论整字结体之美,有如虫食木叶、如水中科斗、如壮士佩...

    177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莫奈作品《卡普辛大街》华盖图印象派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风景画和大烟囱又如何相容?就莫奈的一张画面而言,他将大烟囱很聪明地用树林掩盖掉了。小烟囱虽然还在冒烟,但是冒出的烟雾与景中的云彩交融在一起,也不是个大问题。因此可以说,莫奈成功地在风景画中反映了社会现实。沈语冰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论抽象艺术的性质》,中间有两段涉及印象派。他对印象派的看法独具一格,...

    17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近访汤唯的画家父亲[图文]
    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近访汤唯的画家父亲[图文]

    2014年4月16日,“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绘画作品展”深圳开展。次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凤凰资讯、光明网、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等同时刊登文章《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4月15日汤唯在京亮相电影《黄金时代》发布会引发热议。4月16日,汤唯的爸爸、画家汤余铭现身深圳,在南山福顺堂举办“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作品展”。汤家父女,...

    97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刘慎为:笔墨写心色彩写意[图文]
    刘慎为:笔墨写心色彩写意[图文]

    《星城月色》欣赏刘慎为的作品,会发现鲜艳的色彩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很多人会有疑问:“传统的中国画似乎更加素净些,这么艳丽的画还是传统的中国画吗?”对于这个问题,刘慎为严谨地表示:“我们所说的传统的中国画不仅仅是写意画和文人画,在唐宋以前,中国绘画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文人画、写意画在现在看来离我们近些,我们接触得更多些,但是在中国美术的历史中,大部分还是彩色的...

    10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谈杨佴旻艺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图文]
    谈杨佴旻艺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图文]

    七色太行,2012年,114X80cm作者:水天中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世纪。他们所为的变化,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地球环境、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无不经历了惊人的巨变。人们的艺术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一位主持过上一世纪世界美术展览的欧洲文化名流死后复生,请他参观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展览,他一定会瞠目结舌,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艺术形式...

    4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我们把丰子恺先生的小品画摆在眼前,一种敬畏之心自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不大,但幅幅无论从构图到内涵都充实,绝没有空洞,也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油滑。所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被称为小品画或漫画。其实那只是针对画幅和过去认知的一种称谓。我们分析他的作品,画幅确实不大,但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充实,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大幅巨制...

    144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图文]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图文]

    从正面(左图)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但是从背面(右图)看,则是用干枯植物、麻丝等现成物组成的。透过磨砂玻璃,观众可见的是东方韵味的“水墨”山水画,而画作背面则是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等构成,徐冰延续了10年的系列“背后的故事”近日在中间美术馆揭开了台前幕后。“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研究展涵盖了徐冰大型...

    12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可以救赎灵魂吗?——艺术经理人访谈[图文]
    艺术可以救赎灵魂吗?——艺术经理人访谈[图文]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先生荣登《艺术经理人》2012年9月刊杂志封面人物艺术经理人:从您的身世得知您是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您做了如此多的行业,是什么吸引您走上艺术这条路,又是什么吸引您一走就走了20多年?贾: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过春节父亲总是写同样内容的春联贴在门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多少年不换,我刚记事时,经常看到父亲白天被批斗,夜里用旧报纸在昏暗的灯光下练毛笔字。现在我...

    92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当代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12月14日在北京中国画艺术创作院举行。来自美术界专家学者及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画家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围绕当下中国画发展与现状、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中国画笔墨在当下的发展与变异、当下中国画的教学方法与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长杜大恺从艺术社会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分析了当前艺术发展的规律,尤其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化发展遇...

    81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用艺术的眼光看裸体艺术品[图文]
    用艺术的眼光看裸体艺术品[图文]

    图片资料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道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时,将米开朗基罗(1475—1564)所作的大卫·阿波罗雕像的下身打上马赛克遮挡,在重播时又将马赛克抹去。这一挡一抹引起敏感的观众的强烈反响,去年在湖北美术学院门口悬挂何家英画展广告选用的全裸女作品也引发一场社会争论。关于裸体艺术品面世是一个永远会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争...

    16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老庄认识老庄的作品是三年前的事了。一次去好友杨伯序先生处拜访,品茗间谈起了国画写意,他向我推荐了老庄的荷花写意。当他爱不释手的拿出老庄的作品时,我眼前为之一亮,即刻被诗一般的写意荷花而濡染了:只有一片荷叶,虚掩着粉嫩的荷,一只母鸭领着一只小鸭在湖水中尽情的嬉戏,湖波微微荡漾里,圣洁的荷花,在叶间若隐若现......让一颗在城市里喧嚣的心,寻到了静谧的圣境。美且不妖,洁而涤化灵魂。说心里话,我品...

    176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雄鸡牡丹迎吉祥
    雄鸡牡丹迎吉祥

    风雨同舟纳福迎祥,趋吉避凶,追求幸福,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科技有多么发达,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自从人类有了思维后,就伴着人类一路走来。同时,又赋予了那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的动植物以吉祥意蕴,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希冀,与人类不离不弃地相依相伴着。《富贵大吉技法全解》(以下简称《富贵大吉》)的作者,就是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企求生活平安的想望,通过画笔,来教人们,如...

    5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蓝正辉:当代与传统的对话[图文]
    蓝正辉:当代与传统的对话[图文]

    (一)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祖先们用画在砂石上的简单符号来表示他们的存在。之后,为了试图在所生存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影响力,人们开始在其居住的墙壁上刻画下更复杂的图形。后来,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加,他们在居住的岩洞墙壁上画出了各种动物的图象。最终,当人类寻找到一种能够解释说明的,而不仅仅是直观表达的工具,他们创造的那些符号渐渐脱去了魔幻的外衣而演变为文字和书写。文字经过碰撞融合产生了...

    7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专家谈新闻摄影:新闻照片背后的记者思考更关键[图文]
    专家谈新闻摄影:新闻照片背后的记者思考更关键[图文]

    《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组照之一,杨绍明,1988年获得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成为首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1988年注定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师难以忘怀和新闻摄影史必须记录的一年。这年的1月5日,《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荷赛”30届(1957-1987)比赛中评出的241幅代表作。这样的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以至...

    11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曹恩祥的学艺历程中多有名师指点,又是娄东画派的传人。或许正因如此,谈起对书画一道的发展现状,他的观点也始终中正平和,但在包容中也不乏忧虑:“人贵立品,画贵立气。人的品质对画的气质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也去看一些画展,常常是满怀希望而去,灰心失落地回来,画的基础不牢、品格不高、缺乏正气…&helli...

    114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