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炜:真正文学没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天天 点击 :

张炜:一个人的精神漫游

北大教授、知名评论家陈晓明曾说过:“张炜是我非常敬重的作家,他毫无疑问站在汉语文学的高原上。”“张炜以他的思想、信仰和激情穿越历史,建构起如此庞大复杂、激情四溢的历史叙事。”“如果汉语文学有高原,《你在高原》就是高原;汉语文学有脊梁,《你在高原》就是脊梁。”

张炜,著名作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他始终站在严肃文学的第一线,他精湛的写作技巧、丰沛的想像力以及对土地、对天空的执著的情感,感染着一批又一批读者。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张炜个人回望的著作,展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漫游以及从迷茫中逐步建立价值的艰难历程。身处林莽,却不畏艰辛的求索精神,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灯塔。它引领迷茫混沌中的年轻人走出困境,像作者一样,去勇于实践自己的梦想旅程。

从唯美到现实

问:您写作《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

张炜: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仿佛第一次提醒了我,我的写作生涯已经进入第40个年头,所以《游走:从少年到青年》这本书对我显然有一种极不一般的意义。它给了我回忆和总结的机会,将使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走好未来的一段路。

在当今,这也许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天舟文化推动了这本书的推广,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了。

问:和您早期的作品是对唯美的诗意相比较,后来的创作对现实是更加融合的,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张炜:感谢这个提问,你指的更多的是早期的中短篇小说,那时候我受俄罗斯的屠格涅夫的影响也很大,后来主题越来越沉重,我个人觉得的确我个人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是《少年少女》,后来是《古船》等,以及再后来的《你在高原》等作品。我觉得可以写出更新的作品,我也有强烈的规划,并且会慢慢地写出自己。

写诗不好才写小说

问:作为一个作家,您写小说和散文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您在一个演讲中说,您一直情有独钟的是诗歌创作,诗歌创作对您的意义如何?

张炜:我是1975年开始发表诗歌的,后来因为是失败的诗人,才转向写小说。到目前为止出版了四部诗集,它是我个人文学事业核心的部分。我认为,自己诗的影响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个人觉得理解诗、爱诗,构成了全部文学写作的核心,可以带动我移动到文学的核心部分去。

有位评论家提出一个概念,他说我不是一个小说家而是个作家。这是高看我了,我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我是一个好的作家。我不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小说家,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要做个作家,而不单纯是讲故事的小说家。这也给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开始也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讲故事的小说家,讲故事只是我个人的一部分的记录方式和途径。

每个作家都浪漫

问:“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跟其他的国家相比,有一种反传统的倾向,可“五四”后第一代的作家虽然反传统,但他们自己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连接都很紧密。我想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作家这方面与中国古典的分离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回归,你个人是否从中国古典文学中获益,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历吗?

张炜:评论家陈晓明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及在今天的表现和延续,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个问题,现在我脑子里还没有梳理好,我想今后拿出点时间来梳理好。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诗性的写作,真正意义上留存的文学和高雅艺术都是浪漫的写作,没有什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当然我这样提出问题,并不影响学术工作者仍然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概念。我认为,作家如果没有变形的个人酿造的过程,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艺术。

比如李白和杜甫,他们只是个人性格的区别,实际上看,杜甫也是很浪漫的,任何艺术家和作家都是浪漫的,没有浪漫就没有文学,没有浪漫就没有艺术,这是中国今天的艺术家、作家对中国古代一流作家、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而艺术和精神方面的联系很重要。比如说司马迁写的《史记》,今天看多么浪漫,今天很多书为什么没有人看呢?就是因为没有浪漫,没有飞扬的才华,没有个人的酿造的复杂的过程。在我个人印象中,《诗经》乃至屈原、李白、杜甫、史记等中国古代著作家,对我的影响一点不亚于俄罗斯的文学和今天美洲和欧洲的文学。

会写出全部的回忆录

问:本书在序言中说,写这样一本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结,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让自己感到心头一颤。我想问您的下一部书会不会写这样的题材,比如说题目是《游走:从青年到中年》?

张炜:我过去对自传的作家都不理解,因为觉得一个作家通过诗、理论、演讲、小说、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抖搂个底儿掉,就没有必要再去写自传和自述了,但是到了50岁以后,就觉得有这个必要了,这是年龄带来的奇怪的机缘和改变。

我写了从少年到青年,我觉得现在还不足以总结从青年到老年,因为时间不到,经验不到,我以后一定会写一本从青年到老年过程的一本书。把今天出版的书合起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饱满的、个人的自传。

苦难是人生的恩惠

问:您在序言里提到,您有段时间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受了最多苦的人,有了一些经历之后才改变这种看法,您当时经过哪些苦难,以及这些苦难对您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炜:我在20多岁的时候,跟好多的同年龄人甚至比我大的人一起相处,跟他们交谈,心里就暗暗的有个问号,难道你过得比我还苦吗?因为我经历的东西实在够痛苦的,一度觉得生活是难以进行下去,无法再坚持下去了,但是后来我还是坚持下去了。随着生活阅历的展宽,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我才发现每个人生活都很不容易,如果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感悟的话,您会觉得对方也有相同的经历,他也觉得自己是受苦最多的人,但是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在回顾少年和青年时,想得更多的不是苦难,而是得到各种各样的恩惠和帮助。是岁月给你的,只要能够熬过来都是幸福的,都是一笔财富。

唐晓渡:真正的作家要面对时代

我是张炜的忠实读者和铁杆粉丝,在我看来,张炜是当代中国最勤奋、最丰产、最具思想性、最勇于向难度挑战而又影响最广的作家之一,我说的作家,实际上和小说家是有点区别的。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讲到作家和小说家的区别,我想到昆德拉曾说过这个问题,意思是,一个好的小说家特别会讲故事,而且是把故事讲得特别好的人,而一个好的作家,他不仅仅是个会讲故事的,而是要对这个民族、时代的生存和精神意图进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张炜是这样的作家之一,我觉得这个价值是不同的。

就当代小说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好的小说家越来越多,会讲故事的,讲故事精彩绝伦的越来越多,但是好的作家真的不太多。如果张炜不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也是最杰出的之一。我想,从1986年《古船》以来,张炜的每部小说都在做这个工作,都从不同的层面和侧面探索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精神意图,包括文化层面。而最能体现成果的当然就是《你在高原》,《你在高原》是通过整整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和命运流转勘探了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整个的生存和精神意图。

《游走:从少年到青年》其实是他个人的心路历程和自己的精神意图的自我勘探,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好读。因为写自己,特别是像我和张炜是比较相近的,有比较相近的文学履历和精神过程,包括受伤害的经验。

张炜有一句话,这个作品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写成的,是在什么项目下探索,最终会落到人类的良知上,会被认知之网所过滤。如果我们坚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本身是在变化的,如果坚持这个东西,我们文学创作“沙化”的现象要好得多。

当然张炜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仅仅是说他有这样的想法和坚守是远远不够的,刚才也讲到了张炜的语言成就,张炜的小说很多是短语式的,这种写作的方式可以在传统里找到深厚的根源,另外也是非常提炼的现代汉语。

我对张炜很多长句诗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记得看完《九月寓言》,我说这是一首长诗,不仅是从内容上看,而是从语言上看。他的节奏和波涌给你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我经常想汉语的美,它的节奏之美、深韵之美,我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嗓子,或者是更好的朗诵者来处理它。

我从小就知道法语特别优美,但我去了法国好多年,也没有觉得它比英语更美。但那年有个法语诗人德基到中国来,他的发言让我知道法国真是非常美。而中文的美,我想首先要有这样的作品。我在想:如果我有这个本事,我会朗诵张炜的《九月寓言》。它真正体现出汉语的音韵之美。语言的魅力使我成为张炜的铁杆粉丝,我还愿意继续充当这样的粉丝。文字整理/陈辉

相关文章

  •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分量极重的人物。他发起和组织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美术社团——决澜社;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20世纪的中国开始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表现了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开拓工艺美术教育,这都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

    190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文]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沈行工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作品复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由组委会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强大的复评评委团队参与了此次复评,其中部分专家评委对本次美展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们将为大家逐一呈现。在南京国际美术展复评现场,当谈到在艺术品收藏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沈行工再三强调,“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面对近1000件的复评...

    16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朱伟:我认识的莫言[图文]
    朱伟:我认识的莫言[图文]

    《透明的红萝卜》莫言1985年成名,他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它以醒目位置发表在1985年第二期的《中国作家》上。严格说,这个小说是被一种强力逼迫的结果。它的诞生前提是,济南军区当时的著名作家李存葆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又在《昆仑》杂志发表了一部新作《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当时要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一个座谈会。在会上一片赞扬声中,独莫言唱了反调。他俏皮地说,在这部介于纪实与中篇小说的作...

    16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浅析谢德庆与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
    浅析谢德庆与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

    谢德庆作品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应对日常生活介入与思考;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是艺术家;自由,等于创作,等于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创作的表现,创作也是人类存在的唯一可感形式。——波伊斯(JosephBeuys)波伊斯的这些话今天依旧在中国行为艺术界重复地被奉为精神信条。出生在台湾的谢德庆则通过五年每年一件...

    127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90岁黄永玉:人生才写到11岁[图文]
    90岁黄永玉:人生才写到11岁[图文]

    3月20日,2013年“你好,公民”癸巳·潇湘风尚大典颁奖晚会现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右)将“年度致敬”大奖授予黄永玉,他的侄子黄立(左)代其领奖。图/记者华剑辜鹏博李坤谢长贵年度致敬:黄永玉颁奖词:一生都活在风景里。那座小小的边城,在沈从文是士兵回到故乡,在他,就是归梦绕...

    109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前途未卜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
    前途未卜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

    在探讨国内行为艺术发展与现状之前,有必要先就行为艺术之出现与构成元素以及定义和流派做一些必要的介绍,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进而分析行为艺术这项原本源自西方严肃艺术理论体系之下的艺术门类为何会在中国变得如此混乱。何为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

    170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图文]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图文]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西方雕塑以欧洲为中心,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18世纪雕刻。风格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对十九世纪雕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了解得较少。西方近现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法国雕塑和...

    99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民国海上三大美女画家[图文]
    民国海上三大美女画家[图文]

    周炼霞《玉骨冰肌》立轴1945年(乙酉)作在民国时期的海上画坛,周炼霞的高贵优雅、吴青霞的娟秀清丽、陆小曼的蕴藉风流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又都是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活跃在海上画坛。今天,三位昔日美女画家的书画作品仍旧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和追捧,请看——民国时期这三位美女画家不仅容貌出众,才华横溢,并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频繁,左右逢源,她们的才华与风姿时常成为人们津津...

    20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推出的展览“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展厅里,随处可见隐含着的对比与互相映衬的关系。从“人民”到“人”,从“我们”到“我”,从复数到单数,从群体到个体,从真实到魔幻,艺术作品中的主体——人物肖像在中国三十...

    15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评王浩山水艺术[图文]
    评王浩山水艺术[图文]

    因为习画与王浩先生相识于中央美院,他有着同龄人似火般的激情,同时又有超越这个年龄的持重,在央美研究生的光环下蕴含着些许内敛,在当下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流露着常人不多见的温和与从容。其画亦如其人,雄强不失秀润,浑厚不失灵动,质朴不失文雅。王浩的山水画在中央美院四年本科学习阶段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间他深究古法,精研画理,大量写生,细推物理。同时不断丰富学养,以求师古而能化。进入央美研究生阶段后,王...

    71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范治斌先生人物画艺术浅谈[图文]
    范治斌先生人物画艺术浅谈[图文]

    石寒水墨人物画自南宋梁楷滥觞以来,虽然代有才俊,但比起山水、花鸟画来讲显然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陈老莲、任伯年以降,由于笔墨语言、题材内容的陈腐与僵化,致使水墨人物画整体水平一直处于低谷。直到徐悲鸿、蒋兆和借引西欧写实画法予以改良,才使水墨人物画在二十世纪绽放光芒。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演进,水墨人物画已然进入辉煌鼎盛的时期。然而,面对“多元化”、“全球化&rdqu...

    115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用真情呵护艺术的画家--王晓银[图文]
    用真情呵护艺术的画家--王晓银[图文]

    甘肃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王晓银(左二)和裕固族原住民位于我国西北腹地的河西走廊,虽未曾前往,但在我的想象中不外乎戈壁、大漠、雪山、草原、古老的烽火台,加上时而显现的一簇红柳,一幅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寂图画。幼时课本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便是我对祖国大西北的最初印象。多年来,随着阅历伴随年龄的增长,加之新媒体不时所展现殊异于西北地区原有想象的风景物象,内心也些许改变...

    15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文化的“尴尬” [图文]
    文化的“尴尬” [图文]

    李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字显狂,人倒平实。上过若干年学,读过若干本书,写过若干诗文并结集出版过若干个小册子。推崇“五柳”先生,有口头禅一句,曰:无所谓。余秋雨先生又出书了,套装5册,总称《余秋雨书系》,包括《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五部书,有四部是以前见过读过的,唯有《何谓文化》一书未曾见过,是以格外留意了一下...

    58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从李如《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谈起[图文]
    从李如《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谈起[图文]

    《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李如作品画面尺寸2米*2米,创作于2008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气质和特殊意义的油画,画的题目是《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作者是历史画家李如。画面中出现的两位马克思,一位身着中山装,脚上穿着中国人当年崇尚的三接头式皮鞋,就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结合(“中马”);另一位则身着西装,手中端着一杯红酒,代表着原来的马克思(“...

    138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