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脚步迈进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不仅注重经济上的繁荣与发展,也十分注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弘扬本国文化,扩大和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文化艺术作为交流与合作的媒介,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还为此制定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战略,以便整合资源,统一行动,增强文化艺术对外的辐射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初步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交流形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资金不足,展示场所不够,影响面不广等等,使我们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与我们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相比、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相比,很不协调。
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多,许多外国文化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我们也赢得了走出去展示自身文化,扩大世界影响的良机。面临挑战与机遇,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走出去”战略,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时代风采与优秀的民族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是,战略的提出总要有不同的战术和方案去具体实施,这是由文化艺术形态、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特别是落实在中国画上更是如此。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所造就的文化成果,是中国视觉造型艺术的代表,更代表了中国绘画发展的程度和高度。因此,在中国绘画“走出去”战略中,中国画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主要角色,它在对外交流中表现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但是,在“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中,如果不考虑到中国画的特殊性,不考虑它同京剧、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的差异,搞“一刀切”的政策是不现实的。
中国国粹京剧,在“走出去”时,它既用不着去考虑外国人能否听懂,又用不着改变“唱念做打”的具体内涵,更用不着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而调整唱腔和念白,只要保持京剧的纯粹性,在对外交流中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除京剧外,有些音乐、歌舞、电影就参杂了太多迎合外国人的东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太热心在钢琴、提琴方面获得外国的各种奖赏,媒体也大肆宣传,我们也多次选派西洋乐器演奏团体去国外演出,也获得了一些好评。但我们应当明白,这些西洋乐器的根在西方,评判标准和最高水准也在西方,我们去国外演奏西洋乐器只是代表了中国人的开放、友好姿态和开明态度,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最精粹部分。从以上实情来看,我们在制定“走出去”战略时,一定要针对诸艺术门类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有所扶持,推出可代表中国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观的艺术门类,大胆地“走出去”,展示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应认真地向韩国学习,他们用了短短几年的功夫就显示出了其“走出去”战略的传播威力。
中国画的变革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战争、运动中展开的,是在“西风东渐”中展开的。在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挤压和冲淋下,绘画本体受到了自律发展上的干扰,外加我们为中国画附加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并使其成为各种政治风潮的宣传工具和图解,也不同程度上扭曲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我们中国画的现代进程是在西方文化、西方理论的影响下展开的,是将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基点建立在了以西方化代替现代化上,绘画民族性和文化种性受到了削弱。更为麻烦的是,我们对西方绘画的借鉴更多的是在没有真正了解西方绘画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对西方绘画曲解和误读的情形下展开的,西方的没学好,自己的又丢掉,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也开始混乱和模糊起来,这也是国外对我们传统经典绘画充分肯定而对中国画当代价值有所怀疑的原因所在。看来,离开中国文化的血脉,仅从西方绘画的外在样式和形态入手来完成所谓的借鉴是片面的,因为西方绘画也是在西方文化文脉中生成的。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拿着用西方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画去国外展示时,外国人除了感觉亲切和熟悉之外,就感受不到作品中的学术深度和民族性格了,而一张没有学术深度和民族精神的绘画作品,能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就成了问题。
因此,当下更重要的是要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正本清源,使中国画回到以中国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当代发展之路,按照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去发展中国画,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按事物规律办事的思想的。我们只有认识到中国画所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展它,才能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在用西方文化来批评我们的文化,用西方美术理论指导我们的绘画创作,用西方审美标准来评判我们的作品,结果丧失了自己最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目前,我们应下大力气,对中国画规律、中国画创新、中国画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合乎实际的阐释,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政府部门应对那些有学术价值却无太多发行量的中国画理论论文和专著,给以必要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对那些埋头于中国画实践探索的画家,给以鼓励和奖励,这对形成“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良好态势大有好处。我们主管部门在抓“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抓“走出去”之前的各种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真正打造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国画家,这样也才能让中国画“走出去”为国争光,而不是出去为国人丢人现眼。
目前,中国画“走出去”还处在自发和散兵游勇状态,大多是出于个人某种目的的个人行为,很难代表中国画当今现状和水准。有些水平并不高的画家在利益的诱惑下,挖空心思寻找出国办展机会,以便回国作为获取名利的资本,败坏了中国画的名声。在他们的观念里,“走出去”是为了“返回来”,“打出去”是为了“打回来”,什么代表中国文化,什么代表中国形象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剩下的只是沽名钓誉。我们国内没有权威审查机构、驻外机构又没有设立专业人员,也是导致低水平展览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中国画在近百年的现代发展中,受到了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多重挤压,中国画承受了太多本体以外的重压,使得审美标准整体塌方,并从中分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绘画形态,更使得人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当前的中国画坛就绘画形态而言,可能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从西画方面讲,我们有以欧洲为手法源头和以前苏联为手法源头的写实性油画;有现代表现、现代抽象、有后现代表现艺术、有行为艺术等等,可以说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所有阶段都能在中国找到它的继承人。从中国画来看,既有传统概念上的中国画,又有以西方艺术观念为创作语境的水墨画;既有抽象水墨、实验水墨,又有立体水墨、观念水墨等诸多形态。可以说,从中国画自身分化而出的各类绘画形态已使我们很难准确辨别其文化属类,更何况对中国绘画不太了解的外国人。面对中国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如何选择和扶持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绘画“走出去”,就成了非常困难的问题。我们有时在“走出去”的绘画展示中,经常为适应西方标准而选择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画种和作品去参展,甚至选择本已属于西方艺术阵营的绘画作品,这实在令人遗憾。对中国美术界来说,绘画形态的多样性是一件好事,但前提应该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而不是用外国的文艺理论作为基本的创作起点和终点。表面看来,一种绘画样式和种类只是一种形态而已,其实,所有的绘画背后都有着文化价值观问题,只是它隐藏于绘画形态之后不易察觉罢了。只要你去欣赏它,它就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点,我们从欧、美、日输入的动画、漫画等文艺作品中便有所体会。实际上,西方向外推行的文艺作品都是选择那些代表他们文化精神和符合他们文化价值观的作品,而这一点,我们的文化宣传主管部门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势,面对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的现实,我们为配合“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展开,应围绕着总体战略,针对各门类艺术形态,分别设立领导机构和学术评审机构,双管齐下,把“走出去”战略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设立学术权威机构或委托某权威部门来把握展示作品的品质与品位,是为了使高水准作品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威望。此外,我们的文化领导机构,应重点选择和扶持那些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分清主流和支流、大力宣传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占领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把好出国作品的质量关。
我们在中国画界要提倡用东方语言、中国手法去创作,纯化中国画的表现语汇,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艺术的独特性。中国画应更加纯粹,因为只有纯粹的,才可能是民族的,在这个基础上,也才能谈得上是世界的。这一点我们从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外在形态和内在意义上已有所体认,尤其是我们从近年来外国来华的艺术展示中体会颇深。
由于世界各国的世界观、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文化艺术交流中,应尽量避免将我们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以免引起人家的反感情绪,不要过分强调文化交流的政治性倾向,真正做到平等、宽容地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出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当代中国画已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不仅要善于学习中国传统,也要善于借鉴其它世界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不盲从,不因袭,要有中国文化的主心骨。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中,保持中国文化艺术的民族种性,因为没有了民族性的时代性和个性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艺术也迎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形势,中国画也会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发展,为“走出去”战略增加更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