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曹玉林: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大宝 点击 :

在当今画坛位于一线的中青年画家中,张江舟是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学术文章与创作实绩相互映发而显于世的。学术理论属形而上者,创作实绩属形而下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一般说来,对于“道”的通晓,靠的是悟;对于“器”的把握,靠的是修。悟者,思也;修者,习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思和悟离不开习和修,习和修也包含着思和悟,但二者在致力重点和实现方式上毕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前者侧重于理性,后者侧重于感性。由于理性思考与感性直觉是人的两叉神经,故而能双善兼美,同臻佳境者历来鲜见。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传统画中的文人画将画品与人品相挂钩,把原来纯然属于造型艺术的绘画逐步改塑为抒发精神情操,展示综合资质的奇异之物,哺育出为数不多的几位以道通器,道艺兼修的通会型人物已经越来越少了,而张江舟却似乎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当然,张江舟的真正见诸于报刊的学术性文章并不多,笔者迄今为止只见到过《东窗夜课》、《回复绘画本性的当代水墨》等有限的几篇,然而这有限的几篇文章中却包含着大量的真知灼见和丰富的学术容量。这其中尤其是《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一文,不论思考的深度、见解的独到和立论的精辟,都不在任何一位专业美术理论家的水准之下,有着普遍的启示意义。张江舟的这些思考和见解,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主流文人画,受儒道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甚深影响,在精神形态上倾向于“消极怠世,洁身自好”;在艺术功能上由“成教化,助人伦”,逐步向“个人情感的意气阐发”转化;在语言结构上既“与书法同构”,又“与诗意同辉”,同时辅以“金石印点缀”,从而“走上了一条远离绘画本体,由较多庞杂语言元素构成的不在纯粹的视觉艺术之路”;在笔墨形态上“集书写性、意向性、偶发性、瞬间性、流变性、互渗性、随机性等多种性质为一体。”

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都市文明和世俗文化的无所不在”和“审美感受的转换,毛笔实用书写功能的丧失,文言文的衰弱”“等多方面原因,当代画家所面临着实际上是一个无处可逃的精神境地”,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在语言结构和笔墨形态上,开辟出新的“形式空间”,创造出新的“笔墨形态”。

三、这种新的“形式空间”和新的“笔墨形态”,“不在以对传统绘画法则的谨守和对文人画笔墨样式的传摹为惟一途径”,而是致力于“对传统语言样式的成因和思维规律的研究”,“通过改变传统笔墨的排列次序,将传统笔墨符号做局部放大”,对包括“西方形式资源”在内的其他绘画艺术的“借取与利用”,“追求语言样式与当代生活、当代体验的贴切契合,其中包括将现代材料与传统笔、墨、纸的结合尝试”等等(以上均见《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

透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张江舟对当代中国画的历史宿命及其所面临的转型课题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是理智的,又是思辨的;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既充分考虑到影响绘画发展的社会学方面的诸多原因,又具体落实于绘画自身的本体论方面的相关环节,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在张江舟的这些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理论思考的核心,是认识到传统的中国画不论是语言结构也罢,还是笔墨形态也罢,都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手段,而更是画家品格的体现和精神的折射,或换言之,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的价值主要不是作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和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游离于绘画本体之外的画家的精神人格和心灵境界;而现代的中国画或者如张江舟所说的“当代水墨画”,则不论是语言结构也罢,还是笔墨形态也罢,都应回复其作为绘画形式手段的本质,或者如张江舟所说“回复绘画的本体.。”

张江舟的这一观点,无疑击中了传统中国画与“当代水墨画”二者之间在精神与形态两方面差异的要害,对于当下很多正彷徨于歧路的中国画创作者来说,不无破妄解惑的现实意义。老实说,在当今的画坛上,能够具有如此深刻见解者委实是不多的。而张江舟的人物画作,便建立在这种深刻见解和理性思考之上。

不过,如此一来却产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前文所述的“理性思考与感性直觉是人的两叉神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统一,因为理性思考的发达对于感性直觉的发挥来说,未必全是好事,有时恰恰相反,反而成了艺术创作中的障碍和羁绊。张江舟对此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张江舟在《东窗夜课》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创作中,画家凭直觉对一种叫做画意的东西的把握,较之理性的分析似乎更接近于艺术的真实。”张江舟甚至认为:“创作过程是一个摒弃理性的过程。”“笔墨的运用,套用一句流行语叫‘跟着感觉走’方可渐入佳境。”可是,由于在理性上极为清醒,而在感性上却又充分自由是很难做到的,故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几乎是一种苛求。而张江舟的过人之处,或者说张江舟的成功之处,恰恰正是在于能够将理论上的认识浑化无迹地融入自己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潜意识,或换言之,这种理论上的认识,已经浸入其无意识的深层,因此在创作中不但能够不为理性观念所束缚,而且反而能够更自由地释放自己的艺术直觉和感性体验,达到一种感性直觉与理性观念,或曰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二者既各不相妨,又互为表里,相互映发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是理性对感性的启引,但同时却又是感性对理想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江舟正是凭借着这种启引和超越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语言体系和笔墨特征。这种独具个性的语言体系和笔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张江舟打破了传统的,以书法为画法的所谓“写意”的思维定势,将原来较为狭隘的“书法性”的笔墨语言,拓展为现在更为丰富的“抒情性”的笔墨语言,回复了绘本的本体,为自己的创作开辟出更大的形式空间,赢得了更多的创作自由。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以书法为画法的“写画”,并不是中国画的最初本源,也不是中国画的唯一传统,而只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内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这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者是宋元以降大批文人对绘画的介入。当然,“写意”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质,在世界艺术史上卓尔不凡,自创一格,有其合理的和优越的一面,然而这种做法对于绘画之所以叫做绘画的造型原则和绘画本体,终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故而,为了回复绘画的本体,协调与新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拓展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的形式张力,传达出更为丰富的精神意旨,张江舟大胆冲破了传统中国画的单一的书法性用笔,将原来纯然的书法性笔墨拓展、改塑为一种泛书法性笔墨,即既有中锋用笔的书法性线条,又有侧锋、散锋和中锋的不拘一格,灵活运用;既有下笔即是落墨,“笔与墨会”,同时又有将长线分解为短线和积点为线,以增加其动感,丰富其层次和变化等等,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解构和重构——将传统的笔墨语言重新排列组合。因此,我们看张江舟的人物画作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模糊了笔与墨之间的明确界线,但却具有一种传统笔墨无法具有的视觉张力和形式美感。

二、充分发掘中国画媒材本身的性能美感,通过对画面总体基调和氛围的营造,来强化同时也是纯化语言,以使得自己的作品不论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形态层面上,都具有一种不同凡俗的高格调和高品味。

称笔墨为中国画的语言,这只是一种比喻,因为笔墨并不象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那样,具有确切的语义,将其称之为语言,只是意味着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必须通过它们来“讲述”(实则表现)一定的内容,传达出某种思想情感。当然,中国画的语言不仅仅只是指的笔墨,同时还包括色彩和造型。由于这些“语言”,是构成中国画艺术形式的组织材料,故而人们往往又将它们称之为形式语言。不同绘画的形式语言是不同的,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绘画使用不同的媒材,而不同的媒材又有着不同的性能所造成的。故而如何尽可能地发掘出中国画媒材(笔、墨、宣纸)本身的性能美感,做到即对传统有所突破和超越,又不背离或改变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文化种姓,便成了当代每一位有抱负的中国画家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张江舟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得十分出色。我们看张江舟的作品,总体的基调显得非常优美、和谐,线条从容、舒展,既有骨力又有韵致;墨色柔和、协调,充满了层次和变化;此外再加之少量淡雅的设色,所有这一切非常自然、熨贴地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诗的氛围,闪烁着一种诗的辉光。毫无疑问,张江舟作品中的这种特殊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的获得,是其充分发挥中国画媒材本身性能美感的结果,或者更具体的说,是将毛笔的柔软而富有弹性,墨的渗化?晕和宣纸对水墨的特别敏感,特别适宜于笔墨的发挥等诸多因素综合利用,从权通变的结果。故而不妨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张江舟对中国画的特殊媒材以及由这种媒材所创造出来的形式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把握,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于感性直觉的自由发挥,才终于创造出了这种高格调和高品味的视觉效果。

四、在绘画的表现对象方面,张江舟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和尝试。虽然在张江舟的笔下,由于表现对象的不同,其笔墨样式也不尽相同,但在通过绘画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明自己直面人生的态度,和审视当代文化、抒发价值理想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

张江舟在《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一文中说:“当代水墨画作品虽然有部分呈玩世、消极之态,但有别于传统文化贫弱无为的精神形态。当代画家更多地秉承儒家入世的精神学说,绘画在当代画家手里呈现的已不再是怡情悦兴之物,而是直面人生、诘问世风、考量价值、追求真理的精神游历。”张江舟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为以上观点的一个生动注脚。我们知道,军旅出身的张江舟有过画油画的历史,在转而跻身于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不同的表现题材,这其中既有大量的表现现代都市人生存状态者如《状态系列》,也有反映西部藏民生活情状和描绘宁夏回民精神风貌者;此外还有不少被冠名为《写生》的“抓拍”对象稍纵即逝之间微妙瞬间的人物画作品。所有这些作品在笔墨语言和绘画样式上,与传统的人物画都是有着较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反映了张江舟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态度和追求(张江舟尝谓“如果还用画长袍马褂的方法来画今天的人物,你会觉得很别扭”)。但同样是现代人物,在张江舟的笔下,不同的表现对象,其表现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在表现都市任务的《发廊的大工》、《安徽女孩》、《人物写生》等作品,下笔果断,线条有力,面部和形体的刻画简洁而概括,有一种“速写”的味道:而在表现宁夏回民生活的作品中,线条则相应柔和的多,并加大了墨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十分和谐,有诗的意境;在《雕塑西部》、《女人河》、《热风》等作品中,主要采用皴擦式的笔触,弱化线条,突出块面,有一种类似于优化的质感;而在《人•物》、《OO状态》等作品中则走的稍远一些,其动荡、跳跃的运动节律,蕴含着某种不言而喻的现代元素……然而,透过这些不同,我们却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张江舟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笔墨形态和语言结构,来表达自己直击当代的人生态度,抒发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诉求。

传统的中国画立足之道,强调形而上对形而下的规约,从而引发了种种非绘画性因素对绘画的喧宾夺主,使中国画走上了一条与绘画本体不无游离的奇异道路。张江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与当今文化语境不相适应的,阻碍当代中国画发展和体格转型的隐患,提出“回复绘画本体”,在创作过程中要“摒弃理性”,“跟着感觉走”的主张,这无意是大胆的,也是睿智的。然而这种大胆、睿智见解的本身,却同样是理性的,或者说是属于形而上的。这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也许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逻辑,其最深曾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既非此即彼,又亦此亦彼的悖论。而张江舟的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绘画相关的,更具体同时也更生动的例证罢了。

相关文章

  • 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传承与演进[图文]
    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传承与演进[图文]

    1951年,徐悲鸿在家中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北京王刚徐小阳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当属徐悲鸿先生无疑。徐悲鸿先生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绘画艺术体系,从而一改宋代以后几百年间中国画坛陈陈相因的颓靡之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领域乃至社会文化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rdqu...

    2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周文中:触动内心的重量[图文]
    周文中:触动内心的重量[图文]

    《呼吸黄昏》布面油画150×150cm2011年初识周文中是在2003年我策划的《我们在一起——“民工同志”当代艺术展》,迄今已经十年过去了。然而周文中其人、其创作对我来说依然既熟悉又陌生,相信很多长期关注他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周文中与当代艺术热闹的表象保持着审慎的距离;但更深处的原因在于,他的潜在能量总是令人捉摸...

    130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当代影像艺术:挖掘人性才是好作品[图文]
    当代影像艺术:挖掘人性才是好作品[图文]

    《收藏·趋势》:您在今年2月份的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中说,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怪”,为什么有这种认识?朱其:作为一种摄影方式,我对于观念摄影的摆拍并不反感。我指的是那种顶着当代艺术的名声而模仿,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创造力的行为。这几年的观念摄影几乎成了“摆一个怪动作摄影”,或者“化装成一个什么人摄影&rdqu...

    9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在普遍浮躁的当代艺术领域,在急功近利的市场浸淫中,备受关注和宠爱的“青年艺术家”群体是否真正成为艺术界新势力,抑或只是资本炒作的另一个空壳概念?在热闹纷繁的景象背后,学术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而艺术家本身的成长依然需要时间的历练。青年艺术家近年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从“80后”到“90后”,从“青年艺术...

    122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罗中立:穿越矛盾获得成功[图文]
    罗中立:穿越矛盾获得成功[图文]

    罗中立作品做学生时,他努力“逃离”油画,却以巨幅油画《父亲》一夜成名,成为新时期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做老师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当官”,却在50岁时被教职工民主推荐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在61岁时被任命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在个性鲜明的艺术界,他的沉着包容能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都要在地标性建筑前“...

    15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林墉:曾经的年轻艺术家偶像[图文]
    画家林墉:曾经的年轻艺术家偶像[图文]

    林墉画家林墉当年是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偶像,连他曾经写生的斗门渔村都成了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他画的女人特别妩媚多姿。我是在南方艺术家沙龙的活动中认识他的。1985年秋天,广州来了一位德国的女录像艺术家,她个子不高,瘦瘦的,灰白的头发,年约40岁,带她来的是香港摄影家宋汉光。据了解,她希望和广州的民间艺术家交流,只要有放录影的设备就可以。正好我家有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于是我们就把活动的地点定在我...

    134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谁把“莫言热”引向荒诞?[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家乡山东高密的旧居成为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无人迹的旧居火了,院中生长的萝卜、树苗,甚至是墙角生长的小草却遭了秧,被前来“沾喜气”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边扯树叶边许愿:“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莫言得诺奖,旧居很受伤,是谁动了莫言家的萝卜?又是谁,把一...

    17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苏立文:抛开理论直面20世纪中国艺术[图文]
    苏立文:抛开理论直面20世纪中国艺术[图文]

    封面用图:2010年11月24日,苏立文于杭州97岁高龄的苏立文先生是20世纪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中国艺术的西方人。他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也因偶然的机会接触中国艺术,两个偶然造就了这位杰出的中国艺术史家。他曾说:“我没有理论……艺术中的理论如同一连串的有色镜,我们戴着有色镜去看现实,不会看到我们原来要看到的问题。他们模糊了许多东西,以致无法看清整幅...

    4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1992年,田沁鑫在韩国首尔。□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谢奕娟当刘晓庆领衔的话剧《风华绝代》激发的余响还未消,话剧《青蛇》又刷新了人们对女导演田沁鑫的印象,而广州观众从6月27日~30日也有机会在友谊剧院欣赏到田沁鑫执导的《青蛇》。对于田沁鑫而言,不论是颠覆改编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早年让她拿奖拿到手软的《生死场》,这位满腹经纶的女导演总能带给人们一波接一波的惊喜和感动。生活中的田沁...

    18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童真世界中的文化呈现[图文]
    童真世界中的文化呈现[图文]

    题记:思想融化在精短的文字里,以深刻的洞悉发现艺术的真谛!孙鹏的古装童画,在当下中国画坛,也许并不多见。孙鹏的立意,被他那轻灵活泼的画面所掩盖,被孩童的烂漫天真的情趣所裹挟。动感十足的画面,让人的眼球无法顾及其它。孙鹏弹奏的,是一阕遥远的童谣,它滑过我们的耳际,飘落在我们的心湖,柔风吹皱春水,一时间,仿佛找到了自己摇曳在波光中的童稚的面影……孙鹏的立意,显然不只是为了描...

    50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留苏热潮与新中国美术[图文]
    留苏热潮与新中国美术[图文]

    全山石小提琴手77×59cm油画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祖国的美术事业,当时国家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针政策。从1953年开始派学生到苏联学习,1955年又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办油画训练班,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美术专业人才。自1953年至1965年间,由文化部、教育部派往苏联的美术专业(包括绘画、雕刻、美术史论、戏剧与电影舞台美术等)留学生...

    7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西泠雅集”活动现场。资料图片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本报今起推出“贯彻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礼赞”栏目,记者将以真挚的情感、贴近的姿态和鲜活的笔触,深入反映各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五位一体&rdq...

    11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文]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文]

    张德林书法“书法”之道,一是写心畅意,二是明理法趣。技术过关,文心弥漫,重在修行。来自滁州“醉翁亭”畔的张德林先生清涤尘滓,参禅悟道,看淡尘俗羁绊,沉练笔墨春秋几十载,终得佳境,他的心性伴随着线条的“喜感”从纸上彰显开来。“书道”之功,甚为抽象,玄妙莫解而又真实存在。张德林业已打破诸般书体的成法与规...

    2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拿安素轩《功甫帖》拓本论证墨迹本完全不靠谱(组图)
    拿安素轩《功甫帖》拓本论证墨迹本完全不靠谱(组图)

    《安素轩石刻》中的苏轼《功甫帖》拓本(左)、《功甫帖》钩摹本(右)(作者:书法一瞬君,文章来源:书法一瞬斋新浪博客)今天(21日)《新民晚报》载,中国商人5037万所拍苏轼《功甫帖》被证系伪作。说的是,在前不久纽约拍卖会上拍下来的那副苏轼墨迹,在经过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专家研究后发现,是伪作。这几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即将面世,不过,仅从新闻报道和目前我掌握的图片质量看。我以为专家拿《安素轩石刻...

    104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当下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歌猛进”,人们也变得愈来愈浮躁,书画家也在这场喧嚣的洪流中深受侵染。大家都急于争名夺利,当利不让。焦躁不安的心态书写在眉宇之间,能够静下心思来鉴古出新者寥若星辰。书画作品也日渐变得俗中无雅,毫无意趣可言。纵观历史,历朝当代仅有的几位书画界可津津乐道的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因其在书画技艺的传承中有独到建树而名垂青史,可被后世颂扬至今的?追名逐利...

    7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