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阴澍雨:永不忘却的惦念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朝朝 点击 :

于希宁(1913—2007),原名桂义,字希宁,后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山东潍坊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历任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第五届、第六届省人大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永不忘却的惦念

——沈光伟谈于希宁的艺术人生

阴澍雨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以下简称阴):沈老师,您是于希宁先生的学生,也是他的亲属,现在又是作为学者来研究于老的艺术,我想您在长期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肯定对于老的艺术有更深的理解。我们了解早年于老是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的,受到俞剑华、潘天寿、黄宾虹这些老先生的影响,首先请您来谈一下,早年于老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他的艺术渊源来自于哪里?

沈光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以下简称沈):于老的艺术渊源应该是从他所受到的地域文化影响开始,后来到了新华艺专,才受到老师的影响。于老出生在潍坊,这个地方传统文化底蕴很厚,有众多的历史文化的遗存,尤其是有大收藏家陈介祺,仅收藏的秦玺汉印就有上万方,其收藏古印的二层楼房就称作“万印楼”。于老真正走上艺术的道路应该是从学习篆刻开始,那时他年龄还很小,现在能看到的于老的篆刻很多是上大学以前刻的,非常精彩。他最早接触的石钟山房印举都是原拓,是从陈介祺的藏印中直接打下来,反复研习临摹,从中体会秦玺汉印的古朴大气和隽永灵秀之美,黄宾虹曾给他画的白梅题字:“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平寿就是指潍坊,古称平寿,说他那时对篆刻就极精通,画中能透出对篆刻意味的深层理解,是对于希宁很高的褒奖,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陈介祺跟于家是隔壁邻居,陈介祺家的后院就连着于老家的后院,那时候潍坊文人很多,他学画的时代,他的师辈像丁东斋、刘秩东都是水平很高的人。于老也画点西画,画点速写,那时候的西画老师叫张眺,就租住在于家过道里面,张眺后来在上海搞新文化运动,也是李可染的老师。因为潍坊这个地方文化底蕴厚,艺术氛围好,山东最早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人很多都出在这里。于老不是最早的,比于老还早的是徐培基,他是1929年入校,毕业后在新华艺专任教,于老是1933年,还有郭味蕖、陈立先、陈寿荣等。他们先后到上海和北京求学,在30年代初的一个县城里面,有这么多人在大学读书学美术,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我见到于老最早的一本画册是1936年克罗版印刷的,就是当时潍坊的一个社团——同志画社出版的。于老的启蒙老师、同志画社的发起人丁东斋先生策划,印得很精美,选印的大部分是写生的白描稿,而且有这个社团自己的发行渠道——学生用品营业部来营销。1936年于老23岁,一个20多岁的年青学子,在30年代就能出版个人的画册,可见当时潍坊文风的昌盛。他这一代人学画的经历,画画的路子,求学时所接受的艺术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他们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是十分牢固的,同时又接受了一些西学东渐的艺术思想,从而思想上又是非常兼容和开放的,黄宾虹、俞剑华也是中西兼通的,但是以中式教育为主。

阴:就是说于老早期的路子很正。

沈:是的,而且起点很高,一开始就是最顶尖的东西,这是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很难得,也是个时代的产物,地域文化的产物。后来因为卢沟桥事变日本人来了,学校停课,1937年毕业后教书刚一年的于希宁就回到了山东。

阴:于老回来之后,就一直在山东工作、生活了,他后来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

沈:回到山东以后,开始是回到家乡潍坊,参与同志画社的一些活动。他的老师丁东斋是同志画社的领导者。当时的地方文人都在里面,就是一个民间社团,演一些抗日的剧目,像《放下你的鞭子》等,表现知识分子抗日的热情,对侵略者入侵的一种悲愤与反抗,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忧虑,后因引起日伪的注意,于30年代末转至青岛教书。到青岛后,他的画落款就签作“平寿外史”。刚去的时候当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后来在山东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作绘图工作。那时候农学院没有什么美术系,就在园艺系画各类花卉植物,用作教学方面的挂图标本。潍县比青岛解放得早,有很多地下党的工作者从潍坊来到青岛活动,丁东斋的女儿女婿都是当时很重要的地下党的干部。青岛解放前夕,于老与一帮进步青年经常聚集在一起,画漫画,写标语,散传单,接受和传播进步思想,迎接青岛的解放。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采访文章——《于希宁与山大》,就是当时于老在山大农学院期间的一些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于希宁调到济南,参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业的组建和教学工作。

阴:当时是1950年,就是现在的山东艺术学院吗?

沈:不,是山东师范学院美术系。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没有高等美术教育。山东师范学院设立美术系,于老他们是第一批教师和领导,是山东高等美术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和学科的创建者。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教课不在学校里面,在营盘街找一个地方先办起来。后来就发展成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1958年从山师分离出来成立了山东艺专,再后来就是山东艺术学院。于老一直在山艺教书和工作,见证并亲历了学院的创建、发展、成长和壮大。

阴:这期间中国的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有很大变化,比如说前后经历“文革”,后来又改革开放,这期间于老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沈:50年代是很艰难的时期,那是一个讲政治背景、讲家庭出身、阶级成份的时代。于老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又担任领导职位,只能在政治和业务的夹缝中谨慎地生存和默默地发展。50年代中期,他在南京艺术学院跟俞剑华老师进修中国美术史期间,做了大量的艺术史考察,随俞剑华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巩县石窟、南北响堂山、天龙山、黄石崖等地做石窟考察和青铜器纹样的考察,做了很多的手拓,后来与罗尗子先生合编了《北魏石窟浮雕拓片选》,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珍贵的手拓原件,“文革”抄家遗失了很多,但是也幸存了一部分,今年于希宁先生百年诞辰,我主编了一套《百年希宁》大型文献集,也将这些幸存的拓本收入到第六卷中。

阴:现在看来,这些经历对他的艺术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沈:看到他的这些拓片,每一张都极其丰富,都是用古蝉翼纸锤拓的,这些蝉翼纸都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遗存。为什么他手里有这个东西,也是得益于陈介祺家藏。那些石窟浮雕拱梁或佛龛,每一件都需要几十块甚至上百块蝉翼纸拼接锤拓来完成,一块块锤上去,拓下来以后一块一块地再对接起来。他把每一件拓片都当作艺术作品来对待,件件拓本墨色分明,层层叠加,虚实相映,美轮美奂,从中可以看到他在锤拓中的艺术思考和创造性劳动。这些对他以后的创作都是很大的帮助和支撑,中国文化传统基础的雄厚,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对艺术的虔诚,造就了他后来的大器晚成和艺术上的大化之境。

“文革”中于老受到的批斗和打击是很大的,因为他处于领导教学的学术前沿。他有一方图章“半聋”。在上海求学的时候,有一次坐车发生了车祸,一个耳朵就不怎么管事了,于老自己笑称说这只耳朵是长着好看的。所以他就刻了方闲章“半聋”。结果“文革”的时候成了对社会主义不满,装聋作傻。他头上有两顶高帽,一是走资派,二是反动学术权威。再加上剥削阶级家庭出身,遭遇批斗检查,下放劳动,接受改造。“文革”对他来讲耗去了很多人生宝贵的时间,以至“文革”以后他需要拿出几年的时间来恢复,于老的艺术生命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七上邓尉,四上超山,做了大量的梅花写生,写了大量的梅花诗。这一阶段他特别注重表现生活的感受,到自然当中去,体会心灵的感知和感动,也就是说1964年以前,于老更多的是研究传统,深化对传统的认知、理解,是一种积累和沉淀,这时更多的是通过写生去发现和升华,他的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也就随之产生了。

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主张并将其作为一生从艺之座右铭,所谓“三魂”是指国魂、人魂和画魂。画家的画、画家本人所表现的境界要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节和尊严,体现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品格意志,这是一种大我的境界,民族魂魄成为其创作的精神指向。“神州朗朗日暾暾,雪海香涛透国魂。”他表现的是国魂,是气节,是不屈与不朽。这个时期的大画也完成得最多,包括中国美术馆藏的丈六白梅《龙柯雪魂》和山东博物馆藏的《春满乾坤》(297×861cm)。

阴:当时于老74岁,那时候正好作为老先生创作的丰年。

沈:对,1986年他在中国美术馆做第一个展览时提出了自己20年的工作计划。当时我也很惊奇,老头这么大年纪了还有个20年的工作计划。实际他还真工作了20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十分令人感动的。这20年计划是个大的计划,他分作前十年,后面分作两个五年,每一个阶段要干什么,都有具体的要求。他经常跟我说:“人生要有一个规划,光有规划不行,一定要有短期目标,长期规划是由短期目标来具体实施的。”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做第二个展览的时候,他说“这是我十年的一个总结,呈现给大家,请大家多批评。今天,大家给我打了很多对号,也要多给我打点问号和错号,需要大家从背后击我一掌,才能更好地进步。”1997年画展的成功,激发了先生的创作热情,他以饱满的情绪创作了大批艺术精品,人渐渐老了,但艺术上呈现了更加年轻化的倾向,进入了他衰年变法的新境界,他说:“齐白石、黄宾虹衰年变法实际上就是将身体生理上的劣势,转化成为艺术创造上的优势的过程。”这是十分独到的见解,是经过自身生命体验的深刻阐释。2002年,15年过去了,他开始写《我的几点意见》,提前做一些思考和安排——将一生中创作的精品捐给国家,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于希宁捐赠作品展”,展出的100件作品全部捐给国家美术馆,他在展览开幕式上说:“这是我的捐赠展,也是我的汇报展,及格不及格请大家来评判。”2006年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了“于希宁中国画作品捐赠展”,将60件精品捐给学校,然后又捐给山东省博物馆,还有很大一部分捐给家乡潍坊。于老是2007年12月28日去世的,时年95周岁。这正好是20年计划全部完成的那一年,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谁也说不准,但的的确确是走完了这20年,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于老说了一句话,非常真切,非常感人。他说:“一个画家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以前画画就是个手艺,就是用来吃饭谋生的。像黄宾虹这样的大画家,都是布衣终生,生活上非常简朴,现在好像艺术值钱了,画家也受人尊重了,实际上是时代的原因,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祖国和人民。”

阴:所以他的感恩不是流于形式,是发自内心的。

沈:一个艺术家,一个知识分子爱国是最重要的。这在于老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爱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感恩,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国家,感恩人民的养育,并用一生的努力来践行。国内发生了什么大事,于老首先想到的是他应该做什么。非典时期他将装裱好的10余幅画送到学校,找学校领导送给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抗洪救灾他将平时的积蓄20余万元,捐给灾区人民。于老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人民、时代所体现的那种热情,是留给社会留给后人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其实很多画家也会有这种情怀,我记得李苦禅曾经说过“所谓人格,爱国第一。”于老经常说自己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能有今天,感谢国家,感谢时代,感谢人民。一切都应该反馈给国家,反馈给人民。于老1987年把家里所有的房子都捐给了家乡,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激励亲戚晚辈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未来,不要去贪图前辈留下来的东西。对家族中晚辈的要求都很严格。教育他们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不劳而获。

阴:刚才听您谈了于老的人生经历跟他绘画风格所发展的几个阶段。接下来想请您谈一下于老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当中,于老算是奠基人之一了,他的教学思想有哪些?在教学当中是如何体现的?他这些教学思想在今天山东艺术学院是不是还有很深的痕迹?

沈:与山艺的校训一样,他是用“闳约深美”来概括,于希宁先生将闳、约、深、美提升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博采众长为“闳”,学志精专为“约”,钻研提高为“深”,心志高远为“美”,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闳约深美”是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来的,后来刘海粟到山艺,于老也让他题了“宏约深美”4个字作为学校的校训,一直延续至今。从教学的本身来讲,他始终坚持从中国画文脉传承的角度出发,一,由工而简,强调基本功的扎实;二,由博及约,开始一定要宽泛,然后逐渐地往更专的方向走。强调基本功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他不止是对中国画,整个山艺的其他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学校教学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出来以后会形成一个教育梯队,一代一代地延续。于老比较注重宽泛性,基础要打得更宽一点,更牢一些,将来的路子才更广阔,更深远。现在这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仍在工作室的教学中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比如书法、篆刻、史论等都是中国画教学的必修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阴:于老的性格是怎样的?接下来想请您讲一讲生活中于老是怎样一个人?有哪些爱好?

沈:于老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特殊的嗜好。从来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画家、艺术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晚年他在自序中写道:“人生短,艺术长。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特别珍惜时间,一天到晚,没有闲的时候,要么就是写东西,要么就是读书,要么就是画画。生活上他极俭朴,鸡鸭鱼肉基本上都不吃,从年轻就不吃。他最喜欢吃的就是些粗茶淡饭。喝稀饭、吃小豆腐、炒丝瓜、炒萝卜丝。他睡的床,是40年代山师的集体宿舍的木床,坐的椅子是集体宿舍的木椅,这些老家具一直陪伴了于老一生。

阴:很了不起,也就是说于老一生对其他方面没有什么过多的奢求。

沈:是,再一点,他的时间概念特别强,他对别人严,对自己更严。有一次我跟他约好了去启功先生家,约好两点半去,怕路上堵车,就早走了一会儿,结果提前了20分钟,他就在楼下散步,等到差两分钟准时叩门,特别遵守时间。决不食言,特别严谨的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这样。

阴:于老对待生活严谨的同时,对待艺术也会是这样的品质。

沈:他画画体现出来也是这样,有时候累了,他会把画放下来,先去干点别的,决不会马马虎虎去完成。一张画上的题字,他会用小纸题完了放在画上看,觉得不合适再题一个。他的大画,一定有生活的原形。他见过这个事物,跟它交流过,被它感动过,或者当时就有写生稿,或者是完全靠回忆和想象,一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阴:有一个问题,于老的创作是以花鸟画为主,又以梅花见长。就一个品种来画,往往会让人感觉枯燥、单一。我觉得于老的梅花还是相当丰富的。包括配景,我看他加一些云水,配一些背景,这就是刚才您说的他对梅花的表现有丰富的来源。

沈:于老笔下的梅花丰富多彩,不是指梅花外表长什么样,而是艺术家赋予它的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是意境的营造和审美理想的表达,或清、或静、或高古、或秀逸、或雄健、或苍润,画面的意境是画家创造的。看于老的画能深切地感受到他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才思、高超的笔墨能力和画面组织的本领,同时在于老的眼里,坚硬嶙峋的山石,虬劲的老石榴树,都会成为梅花的老干,而赋予它们以生命的力量。于老去世的那年,住在千佛山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没法画画,他就在小桌上画了一套册页,取名《冰魂颂》,非常精彩。其实那时已是于老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了,我太太每天给他送饭,他经常突然就不认识了,问我:“那个女同志是谁?有事吗?”经我解释一番,他才恍然一笑。他非常喜欢的一个侄女从河南新乡来看他,可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不认识了。可是他只要画起画来,才思还十分敏捷,笔下的梅花还是那么出神入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阴:就是说生命的最后时间,所有的一切他都可以忘却,唯独绘画和艺术。

沈:对,我曾为他画的《冰魂颂》写过一篇短文,冠名《冰魂颂歌》,文章的末节写到:“当一个艺术家将他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所钟情的事业,倾注到他所喜爱的梅花里的时候,他就真的成了梅花了。感谢于老,让我们领悟:艺术之道,源自生命的感动和艺术家的情怀,源自一生中永不忘却的惦念。”于老七赴邓尉,四上超山,与梅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十几年后再去邓尉访梅,“惊见傲骨成狼藉”,一些老梅树被砍杀了,心里的那种绝望与震撼写下了“烧柴何必以檀木,煮鹤何必以琴筝”、“咬脐渴望新林生”的诗句,这种心灵的呐喊化为他永志的惦念,不断地去倾诉,去升华,表现出一种极强的韧性和坚毅,非常了不起。2002年于老90岁寿辰时自己写了一段话:“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和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他画展的前言,字里行间透出他不懈追求的艺术精神,时刻影响着你,使你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教益。

相关文章

  • 专访刘小东: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图文]
    专访刘小东:活生生的生命是怎么滚过来的[图文]

    1993年,刘小东、喻红结婚,倪军拍摄刘小东的30年影像展是从夫人喻红开始的。1984年,他们都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刘小东用25元钱从同学手里买了一架苏联产的小相机。他们在北戴河拍了一些照片,要么对焦不准、要么过曝、要么漏光,但对刘小东来说是强烈的记忆—那时候他已经喜欢喻红很久,搞不清两人算不算是在谈恋爱。后来他购置了一台海鸥单反,用了很多年,再后来,数码时代来临时他也抛弃了胶片...

    103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HIHEY中国未来——新兴艺术家计划”随着前一阶段国内大规模青年艺术家群展的纷纷落幕,“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品低端市场前景”、“艺术品消费产业化”等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那么,大型“汇展”、集中推广的模式,能否真正做到扶持青年艺术家?能否为沉闷、...

    19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晓刚大邱美术馆个展深度解析[图文]
    张晓刚大邱美术馆个展深度解析[图文]

    张晓刚大邱美术馆个展海报2014年6月14日至9月10日,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张晓刚将于韩国大邱美术馆举办艺术家本人在亚洲首个大型回顾+新作展览。建筑面积达8,800平米的这座大型公共艺术机构将以其最大展厅UmiHall和全部4间展示空间来对这位以创造性和真诚来述说并演绎了一代人的遭际与情感、历史与记忆的艺术大师致敬。张晓刚的好友兼画廊主冷林曾经这样评论他的艺术:张晓刚的绘画从一开始就以...

    171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吴洋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是石头,是什么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在吴洋看来,画石头也是在画心,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强的的视觉冲击力,这也和她的女性特质有着某种联系。“心裹霓裳•石沁花”吴洋个展将于2013年9月7日15:00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这是吴洋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批评家康...

    45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专家教你品鉴紫砂壶[图文]
    专家教你品鉴紫砂壶[图文]

    近日,北京赞华艺术之家举办了关于紫砂壶的座谈会,邀请了大学教授、杂志主编、画家、评论家、收藏家等。与会的人虽然职业不同,但对紫砂壶的喜爱是相同的。大家从紫砂壶的泥料、做工、设计、版权、审美、创新等方面发表了个人见解。本版作了详细采访,希望对紫砂壶爱好者有所启发。紫砂壶泡茶为什么好喝张守智(清华美院教授)在宜兴的黄龙山上,蕴藏着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甲泥,这种泥矿开采出来后呈夹层状,称为&ldq...

    158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画家王旦坤——用抽象诠释中国画的新生命力(组图)
    画家王旦坤——用抽象诠释中国画的新生命力(组图)

    中国是最早提倡抽象美的民族,书法艺术自古就是一种抽象艺术,笔法中蕴含了提按、虚实、干湿等抽象元素;西方画家米罗等人都曾在中国书法中汲取营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南宋梁凯的泼墨仙人以大写意的笔法将中国画的抽象意味推向了高峰,近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画风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抽象世界。目前,在中国美术界,一些美术理论家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抽象国画跟中国传统国画、现代中国画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元素...

    7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雅尼斯·库奈里斯:用艺术表达态度[图文]
    雅尼斯·库奈里斯:用艺术表达态度[图文]

    雅尼斯·库奈里斯采访者:包昕蕴被访者:雅尼斯·库奈里斯记者:请问在中国举办这次展览,对您本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库奈里斯:对我来讲,这次展览最大的意义是一种交流和对话。作为西方艺术家,我来到中国,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产生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像我在其他地方,比如美国、德国做的展览一样,都是在做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在中国也是一样,而且比较特殊的是我在中国找的一些材料...

    108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博学善导遗世独立说起李叔同,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提到这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这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艺术造诣卓越的全才:培养丰子恺、刘质平等名...

    3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千年墨脉:中国五代宋元翰墨魂脉探析[图文]
    千年墨脉:中国五代宋元翰墨魂脉探析[图文]

    南宋赵昀行书秋深雨过联句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五代宋元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发展时期,因此,不仅解析中国书画艺术流派风格与时代精神特征的相互关联尤重五代宋元墨宝,而且对中国三大绘画专科——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转承起伏的深探也以五代宋元为最关键。不仅如此,藏于美国各大博物馆的中国书画也尤以五代宋元时期的作品最为精粹。正值上海博物馆甲子华诞之际举办的“翰墨荟萃&...

    195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阿尔玛戈小说《艾维娅的夏天》出中文版《艾维娅的夏天》中文版书封《艾维娅的夏天》1951年,10岁的女孩艾维娅与她的单亲妈妈亨雅在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里相依为命。亨雅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她被过去的记忆困扰,情绪不稳定,政府也无法帮助她和女儿改善处境。艾维娅一心想找到她的父亲,总觉得刚搬到村中的那个男人就是他父亲,而亨雅知道艾维娅的父亲为什么没有...

    16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Unmask:以多元的姿态介入艺术[图文]
    Unmask:以多元的姿态介入艺术[图文]

    图片资料“当代艺术创作有部分是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艺术创作。一个书法家为了提升自己笔墨的纯属度或许会成千上万遍用一种笔法写同一个字,通过量来获得感悟成就他的造诣。当代艺术也需要量,但这种量集中在对当下问题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不断思考乃至于有干预的冲动。这期间出现反复和推翻是很正常的,只有觉察到新的矛盾才能引导我们去创作一件新的作品,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mda...

    6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双文化逻辑下的艺术表达--陆强的绘画艺术[图文]
    双文化逻辑下的艺术表达--陆强的绘画艺术[图文]

    油画《故乡》□李国华与过去不同,全球化时代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生活在国际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文化”时代,在中国这个现象也极为明显。19世纪末,欧洲文明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国文化固步自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历经百年的斗争、融合、往复循环,及至当下,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现代与传统多元共生的国度。只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及历史原因,这一多元局面与文化重叠...

    54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秋光(中国画)柯桐枝柯桐枝花鸟画的当代意义,首先便表现在他对于传统花鸟画当代生命主题的自觉转变上。在他的作品里,已完全看不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伤春感时、哀怨落寞、孤芳自赏,而是对于多姿多彩的花草世界的高歌赞美。他的《艳秋》《灿灿金杯》《欣欣向荣》《赏花欲趁春三月》和《万木霜天红烂漫》等,无不把花朵绽放的娇艳妍丽作为描绘的视点。在这些作品里,他择取南国热带亚热带的奇花异木、编织繁密茂盛的构图、厚敷...

    89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深入生活 绘画当然不是臆造[图文]
    深入生活 绘画当然不是臆造[图文]

    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在70年前阐释和提出了文艺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何谓“以生活为源泉,为人民而创作”?今天的艺术家到底该如何深入生活?从5月1日开始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或许会给人以不少启迪。丰子恺《饮水思源》局部陈佩秋《饱饱金珠胜似春》局部(...

    114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蔡国强:给美术馆捣蛋给艺术史一点点推动力[图文]
    蔡国强:给美术馆捣蛋给艺术史一点点推动力[图文]

    最新作品《遗产》的电脑模拟图,有99只动物在喝水。蔡国强称作品灵感来源于昆士兰美丽的风景。蔡国强曾经以批判、先锋姿态闻名艺坛,然而进入新世纪,他频繁与政府层面展开合作项目。独立与合作之间是否存在第三条路?资本裹挟下的当代艺术创作中又是怎样保持自己的创造力?这位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和官方合作时,仍应随时记住挑战自己,也挑战它,要开拓新的可能。谈新展《遗产》传递理想世界和悲伤新...

    146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