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萍谣600×420×250cm
在嘈杂而喧嚣的现今生活,有一股强而有力的自然之风,用它的亲切、温暖、质朴、纯粹和宁静的气息吹遍了我们冰冷的都市,带来了别样的艺术感受,这便是朱光萍棕编艺术蕴含的闭锁千年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名扬四海的织物大国,其织造传统悠久。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编织工艺,其审美价值已发生改变——由纯粹的技艺表现性超脱为展现人与自然的相融性。在当今钢筋水泥构建的现代建筑环境中,软材料的柔和温暖与人之间仿佛是一段友好的对话。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纤维材质,满足了当今人们对人性与情感的需求,朱光萍的纤维棕编艺术便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朱光萍创作了上千件现代棕编艺术品,包括装置系列、软雕塑系列、壁挂系列及饰品系列等形式。1992年,朱光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同年举行了《从民间走向现代》学术座谈会,对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探讨。作品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棕编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方面成绩卓著。”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美术批评家范迪安评价为“这是民间艺术走向现代一个很有份量的例证!是近年来我国软雕塑的又一力作。”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反响。l995年应上海美术馆邀请,再次举办了大型个人作品展览。在600平方米的展示大厅中,《恒》、《日祭》、《月祭》等代表作品都高达5米,长宽10余米,这次布展,朱光萍把上海美术馆的展厅空间作了很大的改变,充分采用后现代利用现成品的创作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与冲击力。朱光萍用现代艺术的观念挖掘探索着民间和本土特有的材料和传统工艺,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作品表达出对当代社会的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正如杰出的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卡诺维兹所说:“现代壁挂是由艺术家自己坐在织机前,手持织线,并注视感受它,然后给予织线以语言的那一瞬间开始的。”而朱光萍的织线就是棕绳,当他的手去接触选择的材料并用心去感悟并赋予作品语言的时候,便是一件好作品诞生的时刻。材料在当今艺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物性关系的处理是对现代艺术家智慧与能力的多重考验。朱光萍的作品便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盛宴。徜徉在作品中,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部落,有着浓厚的自然民族性和亘古的气息。这里没有杂乱无章,没有艳俗奢华,没有躁气颓靡,有的只是观赏时所持有的平静的心态,对浮尘的净化,对于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感受。
朱光萍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艺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棕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除成功举办两次大型个展外还参加了1992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二回)”(广州)、1993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三回)”(上海)及“北京国际艺苑藏品展”(北京)、1998年“传统·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驻华大使馆)、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深圳)、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2005年“第六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南京)等多个展览,其艺术影响力不言而喻。而其棕编艺术的成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棕材料本身的独特魅力。棕质材料所具有的天然、质朴、纯粹的气息和材质本身的柔韧粗犷、厚重沉稳,平淡朴实中蕴藏着大自然亘久力量的特性展现。在朱光萍的家乡綦江,棕做的防雨的蓑衣等各式工具用于日常生活中,那熟悉的返璞归真的棕的味道一直伴随在朱光萍的成长记忆中,这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与方向。在朱光萍看来,棕,无疑是表现他生长的这块土地再合适不过的载体与媒介。其次,朱光萍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作品增添了人性与现代感。他把原始图腾崇拜的强烈、怪异、拙朴的雄奇引入棕编之中,除却运用编的艺术手法,为了更好地表现棕的材料特性,挖掘材质肌理与组织结构的无穷奥妙,朱光萍运用扎、缝、编、结的传统技法的同时还大胆地与棕毛、棕皮、棕梗相结合,通过打胚、疏联增加棕质本身的体量感与肌理,丰富材料的变化内蕴,使对于棕材料的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享受。朱光萍对于棕编艺术的热爱、执着、坚持是一切的原动力。其质朴、坚毅的性格造就了其作品的成就,推动了传统材料纤维艺术的发展,发掘出棕材料的内在诗性的生命与纯粹的艺术底蕴。
只有当艺术家把握了纤维艺术形态与材质的整体关系时,才能使观赏者享受全身心感知的美。面对现代棕编开始者——朱光萍的作品,这种全身心的动容与感知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