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①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阿辉 点击 :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编者按:新世纪以来,中国工笔画的大发展,成为近年美术界关注的现象。这股潮流发端于花鸟画科,延续至人物、山水,成为中国美术新样貌的重要代表。但在此背景下,对于工笔画的理论总结和反思则相对缺乏。《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一文中,作者结合30多年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对中国工笔画兴衰演进、复兴中的当代工笔画面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颇具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特此刊发,以冀引起我们对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思考。

回归主流态势中

的当代工笔画①

论工笔画的时代特征与当代面貌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引言

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绘画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其最远可追溯至甲骨周鼎、秦砖汉瓦上的装饰图形,战国、秦汉时期的帛画可以看作是工笔画的雏形。工笔画可以说是华夏民族血脉之最纯正、文脉之最根本的艺术形态。时代是一切文化艺术的大背景,如果与文学的发展演变相对照,工笔画的发展演变也有一番曲折。经历了晋唐繁盛辉煌、两宋华美璀璨、元代清高雅逸、明代尚古装饰、清代趋俗自闭、民国消沉的盛衰过程。唐宋之际,工笔画地位为最高。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官撰《宣和画谱》、沈括《梦溪笔谈》、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等画论著作,都对工笔画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宋元之后,工笔画因文人水墨画的兴起逐渐落寞,甚至被排挤到与“画工”等同的地位。如明代画家陈淳就曾有言“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语高流之逸足也。”把工笔花鸟画看成是“俗工之技”。时至清代,工笔画无论从工整细丽还是从骨相神韵上,确实大不如唐宋。尤其是近代以来,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中感叹“中国画学至国朝衰弊极矣”,他过于推崇写实而忽略工笔画的写意性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康有为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工笔画在近代走向了衰落。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工笔画也迎来了复苏。时有徐燕荪、于非闇、陈之佛、王叔晖、刘凌沧等一批画家前辈,他们以一种近乎抢救濒危物种的精神,重新拾回了工笔画的“阳魂”。复苏后的工笔画,一度成为市民喜爱的中堂画和乡村围墙张贴的年画样式。虽然这一发展阶段中,也有一部分作品具有标语口号化的特征。但在文革后,一方面对传统文化遭受的破坏进行了反思,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进入国门,不少画家也走出国门学习,国内文艺思潮活跃,打破了苏联绘画样式在中国影响之一家独秀的局面,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观念和表现因素,中国画坛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这是工笔画复兴并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大背景。

中国工笔画得以复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由于基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水墨画体格失去了社会制度的依托。随着时代发展,过分强调远离现实意义的高逸超脱,已经与时人的审美意趣大相径庭,加之当代水墨写意画的笔墨功夫和理念、修养所限,导致“写意”水准呈现下滑的局面。于是工笔画便以它原本就与民族文脉密切相联的意象写实新品相,重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一、确立工笔画当代面貌的几个方面

1987年,工笔画界的同仁们汇集烟台,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当代工笔画学会,到2008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正式成立,已经举办了八届工笔画大展。近10年来,工笔画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率越来越高,工笔画家队伍也盛况空前。相对于近一二十年来水墨、彩墨写意画低迷的现状,工笔画以回归中国画坛主流的态势,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其实,成为时代主流并不是实质性的目的,而如何使工笔画这个与民族文脉有着浓厚关系的优秀画种完成向当代过渡与转型才是关键。

我以为,要确立中国工笔画的当代面貌,必须强调如下几点:即传承性、现实性、写意性、包容性、绘画性、自觉性。

1、传承性。我们需要传承的首先是工笔画的艺术根本精神,这个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勤劳隐忍、尚和为贵、平和达观的民族精神和文脉底蕴。是儒、道、释三教融合互补并存的文化精神,即以儒家为主线的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和恪守仁、智、礼、仪、信的文明道德入世观,兼有佛家、道家的崇善忌恶、尚真唯美、无为而治、超凡避世的出世观的一种综合的文化信仰和道德观。概言之,就是强化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念,颐养一种后天的精神信仰。它内化到中国工笔画中,便构成了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体现在工笔画的审美气象上,就是以独具东方审美意蕴的线来廓形、写形、塑形,以阴阳向背的平面立体(或称浮雕立体)观和凹凸晕染法,表现物象的结构层次,以固有色或概念色的平光着色法,体现物象的色彩关系,以多点透视的置陈布势法经营位置(构图),以知白守黑的阴阳转换理念,梳理和展现画面的虚实关系及空间关系的一整套表现理念与技法程式。传承方法是通过听讲、临摹和习作,达到认知、熟练掌握工笔画的传统理法程式的目的。诸如线法(包括白描、双钩、皴擦、点厾等);线性(把握线的形、质、光、色、情与感情符号等);着染法及程式规律(分、统、晕、罩、醒、提、勒、接、冲、撞、渍、流等着染技法以及三矾九染、打背衬等程式要理)。其中明理得法是关键,只有明白了工笔画的传统理法,才谈得上拓展传统。

2、现实性。我们所说的现实,其一是工笔画的造型观是意象写实的,因此工笔画塑形的前提是写实,塑形的理念是意象。具体说就是以主观情意摄取客观形神。唐代诗人杜甫在《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中评价薛少保的工笔画,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诗里提到的“写真”,就包含了“意象写实”的造型观。“写”强调的是“意象”,“真”强调的是“写实”。其二是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宋代有写生赵昌、易元吉“穴窗”的传说,有宋徽宗赵佶以孔雀升礅先举左脚还是右脚,考画院众画家以及奖赏画正午芍药花的青年后学的故事,均可以体味到宋代画家面对现实生活深入观察、一丝不苟的“写生”传统。今天的工笔画家所面对的现实,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人类面临着净化灵魂、提高情操,进一步得以觉悟和认知、珍惜生命,保障生存与和平安定的大现实的重要性。工笔画家需要面对当今的现实,去表现这一现实,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使命。

3、写意性。“写意”,表在写而重在意。一是写心,即“抒写胸中臆气耳”。二是书写,即“直以书法演画法耳”。中国的绘画历史上,不是以工笔和写意而是以工笔和意笔来论工和写两种不同体格的。两种称谓都是以用笔为中心,一个是用笔工,一个是用笔意,故“工”是精工,“意”是非工而意到。其实工笔和意笔完全在于用不同的笔法去抒情。“工”与“意”二字之别,以及后人俗称的工笔与写意的“工”与“写”二字之差,便为工笔和写意种下了一颗千年误解的种子。自古以来,有很多工笔画家的作品都是既笔工又尽意的,而又有不少写意(意笔)画家的作品却未见写出什么胸中臆气来。故工与写其实是两种体格之不同,一个是长于精工细作,一个是长于简约概括罢了。

自宋代文人画兴起直到清末民初,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画家眼里,工笔画就是工匠画,工笔画家就是工匠人。追溯五代的“徐黄异体”,当时工写并未分家,徐熙的“落墨花”和徐崇嗣的“没骨图”就是既工又写的工笔画。因为清代以后工笔画确实一蹶不振的颓势,于是工笔画也就着实成为画坛中的下品画科了。这虽然带有某种不公平的误解,但这的确是社会历史的写照。当然,工笔画的写意性不是在画中增加一些所谓写意笔法,而其根本是要在工笔画中融入意写的精神内涵和韵致。

4、绘画性。绘画是造型艺术史中架上作业的统称,它兼顾了对客观的感悟、考察、收集素材,也兼顾了构思、构图、朽稿、色彩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工笔画由于其表现特征所决定必须具有这样的绘画性,而绘画基本功则是保障绘画性的要素。就传统中国画而言,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要锤炼8种基本功,即:线描、凹凸着染、着色程式、构图章法、笔墨、诗文、书法、篆刻功夫。就现代绘画基本功而言,又有3大功夫,即素描、现代色彩构成、现代图式设计。客观地说,现代素描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传统中国画凹凸理法的不足,现代色彩构成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传统中国画以固有色理念为表现特征的缺憾,现代图式设计在视觉观念上拓展了中国画的构图理念和规律。随时代不同,传统中国画8种基本功会不断调整,现代3大基本功也会在中国画创作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中国画不能也不可能重新回到旧文人士大夫“玩弄”笔墨自娱的时代了。工笔画是有资格担当起绘画性大理念的表现形式,担当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责任是工笔画家的历史使命。

5、包容性。我们需要构建21世纪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必须要面对世界大格局。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多次外出“取经”,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了龟兹壁画的辉煌成果;大唐玄奘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卷,扩大了佛教艺术在中原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包容的胸怀。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一次濒危而复生的痛苦过程中,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20世纪不少美术家留学过海外,我们也曾聘请如前苏联的油画专家马克西莫夫、罗马尼亚博巴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任教。改革开放以来,有远见、有开拓精神的中国画家,正确地面对了西方、日本绘画,汲取他们的优点,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出现了可喜的新局面。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日本的浮世绘、岩彩画,西方的石版画,为中国工笔画和水墨画注入了新的视觉元素。我们不妨把这些称作是中华美术的又一次“取经”。我们取回了绘画艺术的素描经、色彩经、油画经。这些“经”都已经在华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大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完善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理念与格局。如造型手段的多元化、光色的运用、图式构成新视觉规律的应用与转换等等。

6、自觉性。中国工笔画的复兴,是几代工笔画家靠民族自信心和复兴工笔画的高度责任心,发扬民族艺术的使命感,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致力于工笔画复兴的徐燕荪、张大千、于非闇、陈之佛、潘絜兹、王叔晖、刘凌沧、俞致贞、田世光等前辈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让我们深感到一种伟大民族艺术的自觉和觉悟。从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为中国工笔画注入了西方的所谓素描因素,到清末民初虚谷、任伯年,岭南画派绘画,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朱屺瞻、李可染、石鲁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工笔画虽然一直吸收西方和日本绘画的优点,但现当代名家和大师们所确立的,仍然是华夏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范。当代工笔画的视觉审美主体与法理基点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风范,它是在传统视觉审美理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范的当代工笔画。

(待续)

相关文章

  •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推出的展览“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展厅里,随处可见隐含着的对比与互相映衬的关系。从“人民”到“人”,从“我们”到“我”,从复数到单数,从群体到个体,从真实到魔幻,艺术作品中的主体——人物肖像在中国三十...

    15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高鸿:张海如此创造力还是莫张扬的好[图文]
    高鸿:张海如此创造力还是莫张扬的好[图文]

    张海书法“退一步想留几分心”2011年10月31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发表了白言先生的《不必理他们,让他们随便玩》一文,应该是对我的《张海的书法价格,体现在“书艺”还是“职务”?》(2011年10月17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一文的“回音”,并希望“高鸿先...

    81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一代画人潘君诺草虫虽微细,《诗经》比兴,亦加寓意。自兹以降,历代画界多有名流。有趣的是,潘先生竟能模声虫语,作虫语交通,比前人更胜。逗蟋蟀不用丝草,而引之以声。晚年的潘先生画虫时,也常有不期之声,弟子闻虫鸣便四处张望寻找,他却一脸无状地说:“声音是我嘴里发出来的。”逗得弟子大笑。先生在画上题及“余儿时喜蓄蟋蟀,爱其鸣声而不使斗也。”草虫技法芦苇蝗...

    106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令人着迷的敷座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图文]
    令人着迷的敷座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图文]

    朱永灵书瓷《百缘经》说佛陀率诸比丘去鹦鹉林,“各敷座具,在于树下,坐禅思惟。”——题记9月26日,济南微霾,朱永灵书法艺术展“敷座而乐”于山东省博物馆——这次朱永灵书法艺术展览与他以往各次个展略有不同,除了他的一些书法新作之外,还包括有家具、瓷器、紫砂壶、屏对、笔筒、笔洗、折扇、秘阁、压尺等等传统...

    17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笔墨的文化信仰[图文]
    笔墨的文化信仰[图文]

    对我的朋友,从事金融业已有所成就的宋汉光来说,书法是他寄情40年而未尝放弃的另一番事业。这里有他的良师益友,有他的人生阅历,更有他的执着与坚持。因少年时代有严父的训导,宋汉光在初中时就已经以书法为老师同学所侧目。当年浙江美院到绍兴稽山中学招生,他是学校推荐的两名候选人之一,但后来阴差阳错考入南京理工大学,与书法专业失之交臂,不然说不定他还是我的同学呢。如果他有像我这样大块的时间从事书法,或许早早地...

    66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易大厂:屯老守愚二十世纪广东美术观察系列之十一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中国传统艺术进入二十世纪后,都曾受到西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篆刻艺术,却在晚清篆刻艺术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步入了其成熟期,并发展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印学的发展深受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名家辈出,发展出一方面精工求雅、一方面具有现...

    16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在冶印袁少洪摄12月20日,粤北山城韶关,阳光明媚。中午,记者依约来到韶关市区中心一条小巷,在一间并不起眼的店铺里,拜访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徐绍奇。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的徐绍奇是满族人,现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及翁山诗书画院书画师,尤以篆刻而闻名粤北大地。记者走进小店铺,看见左边摆设了玉器、名家书法等艺术品,右边是一些古旧家具,店里面一角是篆刻工作台。此时的徐绍...

    7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东昌木版年画作坊减少 部分版式面临灭绝[图文]
    东昌木版年画作坊减少 部分版式面临灭绝[图文]

    精美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府木板年画曾卖全国“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广新局局长李炳泉介绍,得京杭运河漕运之便利,东昌府木版年画有过300余年的兴盛。民国时期,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是山东的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府木版年画人物突出,构图简洁,整体感强,线...

    180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访当代油画大家俞晓夫:画幅外的独白者[图文]
    访当代油画大家俞晓夫:画幅外的独白者[图文]

    外白渡桥不远处的秦皇岛路,是浦江轮渡的所在地。此岸彼岸的过往中,黄浦江静静见证着这座东方都市的沧海桑田。旧时英国人“棉花码头”旁,由一座老仓库改建成的庞大画室里,俞晓夫和他的学生们用画笔和历史进行着时空逆反中的对话。经旅居沪上的常州籍油画家刘伟光先生介绍,当代著名油画大家俞晓夫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家乡的记者。一个半月时间里,临摹了600张《星火》插图俞晓夫的祖父是位常州...

    153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杨晓阳对话方土:中国美术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图文]
    杨晓阳对话方土:中国美术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图文]

    广州画院新址暨当代美术馆奠基前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与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进行了一场对话,就广东美术、中国美术传统、社会审美养育等一系列话题深入碰撞。此前生活在大西北的杨晓阳,似乎是因为浸染汉唐雄风,所以他特别喜爱“大”,从1995年起便针对中国的美术学院西方模式的写实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反思和质疑,并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三大主张。作为...

    15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何多苓:你让我画丑我有些困难[图文]
    何多苓:你让我画丑我有些困难[图文]

    何多苓画作一个梦境一样的园林,一位身袭长裙的女性,迎面走来,眼神里带着淡淡的哀伤。这是四川艺术家何多苓的新画,展览于近日于上海外滩22号璘宝轩画廊何多苓的个展《自然的诗意》上。何多苓以描绘女性而闻名,在他的画面中,他总能够把特定的形象和特定的气氛不可思议地混合起来。除了上世纪80年代《春风已经苏醒》以及《青春》,一张《小翟》同样影响巨大——给女诗人翟永明的造像,让人分...

    176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快乐地做纯粹的事——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快乐地做纯粹的事——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徐斌,号子云,又号大丰堂主,浙江衢州柯城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鸟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衢州现代国画院院长。(衢州晚报记者郑菁菁)有宣纸、毛笔、颜料陪伴,衢州画家徐斌就能呆在画室里整日不出门。在他看来,画画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静心作画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喜欢就好。【大自然在讲故事】记者见到徐斌时,他正站在案台边拿着毛笔作一幅花鸟画。白绢上,徐斌用画笔一点点精心点...

    18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作品一关于记忆模糊的影像与真实的现实—里希特和它的相片画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Richter)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巨大声誉。当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绘画濒临死亡时,他为绘画指出了新的出路。相片和相片画是里希特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画并不新鲜,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曾借助相片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画家。对于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记忆的...

    33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西泠雅集”活动现场。资料图片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本报今起推出“贯彻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礼赞”栏目,记者将以真挚的情感、贴近的姿态和鲜活的笔触,深入反映各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五位一体&rdq...

    11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晓剑2013年1月18日,在椒江的千禧书店买了一本《俞平伯年谱》,是2000年为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由孙玉蓉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的,我手头的这本是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于是,利用春节前后的每晚睡前时光,在灯下捧读这本《俞平伯年谱》。读年谱,看到的是俞平伯先生丰满的一生。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

    113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