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大庆博物馆
本报记者许亚群
提到大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石油。而如今,这座资源型城市,正朝着文化型城市华丽蜕变。
近年来,大庆市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有力地抨击了“当石油没有了,大庆就是一座空城”这一说法。“大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因素绝不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庆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么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何良策妙招?
文化产业园区不能“空心化”“地产化”
“物质资源有时尽,文化资源用无竭。”大庆市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他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中比较典型的举措就是在2010年组建了资产总额达30亿元,拥有演艺、电影、体育、旅游等15家子公司的文体旅集团。
“理念是一方面,但倘若执行不力也会收效甚微。”大庆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搞文化产业计划虽好,但执行不力。这种情况在大庆不会出现,只要是政府确定的项目,必须要确保规划内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绝对落实。”
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园区的“空心化”“地产化”建设近年来遭到业界、学界的诸多诟病。大庆的文化产业园区却很少听到批判的声音。“我们在产业园区发展中特别注意业内提出的种种弊端,有意识地在规避。”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负责人成勇表示。他还指出,当前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处于边建设、边运营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为了有的放矢,避免了硬件设施建好了,却很少有企业进驻的局面。“一方面,我们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进入,而另一方面,我们会强化对进驻企业的考核评估力度,同时设定相关标准。这就是一手宽松,一手严卡。”他说。
不能只靠项目而要打造优秀企业
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构建现代化优质企业视为第一要务。在这里,只有优秀企业的共荣,而没有某个项目的一家独大。“在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下,如果过度看重项目而不看重企业的培养,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干快上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则不利于可持续性长效发展。”宣传部该负责人表示。
影视动漫、数码设计、艺术创意、软件开发……今天园区内的进驻企业,大都透露着浓郁的“科技”与“创意”气息。大到拥有全产业链结构的百湖数码大厦,小到由个人创办,仅靠一个“福”字拆分设计而诞生的盛世平安福文化传播公司,都在这里获得了广阔的展露舞台。就在近期,面向全社会征集的2013“大庆元素”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又即将启动了。“论起先天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几乎是零。如果不能高度重视科技、重视创意,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会毫无特色。”成勇说。
科技与创意,与之紧密对应的就是资金和人才。人才不足曾是制约大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大庆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投入资金为本地职工创造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条件。并利用高薪、高福利等种种手段引进外来优秀人才。
大庆市的做法,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仅仅为了某个项目而搞盲目性投机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弊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在他看来,只有专注做企业而不是单纯搞项目,文化产业才会健康发展。而大庆模式,正符合这一发展逻辑。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这样评价大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当代城市的品牌建设不应该过度依赖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资源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只有将创意作为核心引领,才能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未来发展仍存难题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庆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快速扩张的产业规模已经暴露出了自身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以人才问题尤为突出。而文化产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也有将大庆诸多大手笔投资“套牢”的风险。
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庆文化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尚且未遇到产业整体发展的“瓶颈”。但随着时日推移,边疆省份和地市级城市的“地缘缺陷”必会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届时手握一大批高科技创意产业项目和近乎“奢华”产业基础设施的大庆,难免会处于略显“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如何合理掌控产业发展速度,在促成高效投入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并在发展中为即将到来的瓶颈期做好准备和应对工作,或许是留给大庆文化产业的又一课题和挑战。
龙江文化寻“魂”
从一座座荒原上崛起的现代化城市,到一个个质朴气息浓郁的特色乡村,记者试图把握住龙江大地跳动的文化脉搏。
2013年初,记者踏上了黑龙江这片沃土,展开了为期近20天的基层调研活动。苍茫的雪原、起伏的山脉、壮阔的林海、质朴的人民……这里的一切都依旧焕发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在很多人眼中,东北三省的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实际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文化资源和内涵各有特色,发展时面临不同选择。如何避免与辽宁、吉林两省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走一条有本省特色的创新型文化发展道路,成为黑龙江人思考的问题。
黑龙江省在文化发展建设上存在一些先天性客观缺陷,如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传统文化资源缺乏等。清朝时期,南方诸省已显露富庶之气,而黑龙江还依旧是苦寒荒蛮之地。朝廷流放犯人之“宁古塔”就在今日的牡丹江海林。解放初期,黑龙江省凭借丰富的物质资源,将心血倾注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有业内专家认为,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越明显的省份就越容易形成依赖效应,要实现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就越困难。于是,“年轻”的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步伐一度并不矫健。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强盛一直是密不可分的。2012年,黑龙江省全年GDP为13691.57亿元,这一数据在祖国边疆地区虽称尚可,但和文化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依旧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的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本省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采访过程中,黑龙江人建设文化、参与文化的热情时常感动着记者。以哈尔滨驰名中外的冰雪大世界为例,这个文化产业项目实质上近年来一直在亏损。但有关部门一直坚持运作,他们坚信文化产业不只是求经济利益,不能只重视短期盈利。“即使面临着再多困难,我们也要坚持把文化建设的工作踏踏实实做下去。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黑龙江省文化厅的一位负责人说。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全省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繁荣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是传统观念尚未转变。省内尤其是地市、区县一级有关单位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认识稍显不足,即使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具体发展思路尚不清晰。其次是市县地方对中央、省内文化资金的使用问题,黑龙江省可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有限,因此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科学的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问题,当前黑龙江省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尚未充分形成,国有资本拉动引领阶段尚未结束,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民营企业数量偏少。最后是文化人才培养问题。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源,黑龙江省受区位劣势和自身经济水平限制,优秀的文化人才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独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龙江文化,要在新时期强壮“体魄”、精炼“魂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