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博物馆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当代博物馆事业在发展中也越发重视博物馆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试图通过提升陈列品质与讲解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互动项目,使公众更为有效地接受博物馆信息。然而,无论是以技术手段改变陈列面貌,还是以互动项目增强与观众双向交流,博物馆在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同时,观众解读博物馆的能力却未得到明显的改变,“传受失衡”的矛盾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日益突出。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但长久以来,我们的博物馆一向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学习与欣赏的素材(内容),却一直忽略了向公众传授利用博物馆的工具与方法。而后者更为重要。古谚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公众如何欣赏展览、如何读懂展品应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
博物馆参观方法的教育与普及是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公众掌握参观方法将改变公众在博物馆中的弱势地位。博物馆有着极为丰富的实物教育资源,这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无法相比的,这些资源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通过陈列与讲解传达给公众,而由于公众缺乏欣赏与解读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处于资源利用的被动境地,即博物馆提供什么,公众接受什么。而掌握参观方法的公众在获得解读能力后会具有更强的求知欲,可通过意见反馈的方式影响博物馆的陈列活动,成为博物馆资源的主动利用者,博物馆也因此真正实现为观众需求服务的宗旨。第二,掌握参观方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欣赏能力与文化素养。一直以来,公众参观、利用博物馆的方法形成于自身参观实践之中,而传统的博物馆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仅限于展品和陈列体系范围之内,因而博物馆对公众素养提升的影响是通过知识积累而实现的,其效果并不显著。而公众通过系统学习参观方法后,便可获得一把属于自己的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丰富实物佐证中,实现自导式、探索式的学习,理解展品的价值与意义。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与研究,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公众的欣赏能力与素质。第三,观众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博物馆的良性发展。在传统博物馆教育方式下,公众因缺少参观方法与经验,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结果只能是,再精良的陈列在观众心中也因解读方法的缺失而显得相去甚远,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公众走向博物馆的屏障。博物馆通过向公众进行参观方法的教育,赋予其能力,泯除博物馆与公众间的隔阂,从而形成更为广泛且稳定的公众基础,提升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为博物馆未来良性发展铺平道路。
公众对参观方法的学习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首先,博物馆讲解工作中可有意识地向公众渗透欣赏艺术作品与解读文物、标本的角度和方法,而不仅是就展品讲展品。将方法的教育融入传统的参观讲解之中,使参观者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博物馆参观之道,这也对讲解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对展品熟知,还要揣摩、研究适合公众参观博物馆的有效方法。其次,博物馆可开办专门讲座,系统地传授观展方法,并带领公众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使方法得以内化;也可在公众参观前组织短时间培训,讲述参观要点、背景知识和具体方法,以此作为参观的引导。再次,博物馆教育应进入校园,形成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博物馆观展方法需要历史、艺术、科学、考古等背景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博物馆参观方法论的研究与传授。而这些并非单纯依靠博物馆力量所能实现的。博物馆必须将参观教育或欣赏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或许,博物馆教育的要义便在于参观方法教育在公众中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