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纪录片中的艺术家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星勋 点击 :

文/熊秋霞

翔实的资料,再配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电影艺术中对画面感的追求,使得不少艺术家的纪录片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甚至收获一些电影类的大奖。在一些纪录片中,如实纪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让艺术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后人与其“邂逅”显得更真实、可信。

可以说,艺术家纪录片的制作通常有点后知后觉的意味,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制作是建立在对艺术家的成就已经有了盖棺定论的基础上,正如2011年英国BBC电台在推出毕加索、达利、马蒂斯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大师的纪录片时的推介语一样——本系列纪录片探讨的是“为什么这几位艺术家配得上他们的名望,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以怎样一种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我们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在艺术家纪录片的制作上,BBC无疑是个中翘楚,并因此敛获了一系列大奖。究其原因,抛去欧美对纪录片的商业运作颇为成熟以外,更重要的是BBC在制作上能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并因其独特的视角带给观众尽可能多的感染力。以BBC于2006年推出的8集纪录片《艺术的力量》为例:在此系列纪录片中,详细介绍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8位艺术家的生平,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被刻画的曲尽其妙,彰显了“艺术的力量”的主题,也因此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2007年第60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事实上,与艺术家有关的记录片,绝不仅仅存在于“BBC的艺术之旅”类型的节目中,随着近现代摄影、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艺术的渗透,纪录片几乎成为国际范围内艺术大师的“标准配置”,不少艺术家纷纷推出自己的纪录片。而专业导演的介入,成为艺术家纪录片的一大主要特征。翔实的资料,再配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电影艺术中对画面感的追求,使得不少艺术家的纪录片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甚至收获一些电影类的大奖。在一些纪录片中,如实纪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让艺术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后人与其“邂逅”显得更真实、可信。

早期艺术家

纪录片中珍贵的“真人出镜”

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1881~1973)的“出镜”让人倍感意外——1956年盛夏,以拍摄悬疑片著称的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Clouzot,1907~1977)在拍摄这部美术纪录片时,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传记式或说教式的拍摄模式,竟然征得了毕加索的同意,进入到他在戛纳的画室里,对他的作画过程进行实地拍摄。75岁的毕加索身穿短裤,面对难耐的酷热以及聚光灯的强烈辐射,兴致盎然地挥笔作画:生动的线条在画纸上迅速游走和变形,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在此次拍摄中,毕加索一共创作了15幅作品(也有人说是20幅),其中一幅是5分钟完成的素描。这部长达78分钟的纪录片名为《毕加索的秘密》。拍摄结束后,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作品悉数毁弃,因此本片是仅存的记录,被法国政府视为国家级珍宝。此外,本片的摄影师克劳德·雷诺阿是著名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孙子、著名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侄子。本片荣获195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值得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毕加索的首部纪录片。早在1935年达达艺术家曼·雷伊(ManRay)就曾为毕加索拍摄了一部名为《加洛佩海滩》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收录了毕加索拍摄于1923年和1940年之间以前从未发表过的传记短片。此外,在1945年比利时导演PaulHaesaerts制作了纪录片《寻找毕加索》。

真正激发人们为毕加索制作纪录片的热情,还是在毕加索去世后。如:1978年瑞典导演泰治·丹尼尔森以无厘头的喜剧风格诠释了《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凯恩拍摄了电影《毕加索:毕生传奇》(又名《毕加索:魅力、性和死亡》);1988年法国导演皮埃尔·菲利普为毕加索制作了纪录片《毕加索的岁月》;1996年美国导演詹姆斯·伊沃里把阿里安娜·赫芬顿所著的《毕卡索:创造者与毁灭者》搬上荧屏,该片名为《狂爱走一回》(又名《忘情毕加索》、《拯救毕加索》),毕加索令人赞叹的精力、创作才华与错综复杂的情爱关系,是这部片的精华。虽然毕加索传奇的一生在被不同的导演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着,但乔治·克鲁佐《毕加索的秘密》的地位无可撼动——必须要承认的是,本部纪录片成为近距离接触毕加索的最有效途径。

与毕加索一样被纪录下来的艺术家还有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1988年英国制作了一部弗朗西斯·培根55分钟的个人传记片。当时的培根已经近90岁,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许通过此片,后人可以洞察到他粗犷的笔触之下,由想象力所构筑起来的怪异荒诞的世界。

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其他纪录片中,有两部格外值得关注,分别是:1998年上映的《培根:情迷画色》和2006年上映的《培根:男人与竞技场》。前者并不着力于描绘培根的人生,但却抓住他的一段感情,揭示了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某种关系。影片的结构极其散漫,时常出现的场景有艺术家们聚集的酒吧、培根的画室、卧室,以及各种交际场所。而《培根:男人与竞技场》则回溯了培根的人生轨迹,从他在爱尔兰度过的童年一直到创作的鼎盛时期,这部影片穿梭在许许多多未曾公开发表的珍贵影像之中。这部纪录片荣获2006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的优秀纪录片奖。

与弗兰西斯·培根同时代的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1911~2010)的纪录片制作显得有点迟。这位大器晚成的女性艺术家,开始艺术生涯的时候已经年近40,当时抽象表现主义正大行其道,艺术界的宠儿是杰克逊·波洛克和马克·罗斯科。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布尔乔亚的展览屈指可数,寂寥无名。一直到2007年10月,当路易斯·布尔乔亚9米高的大蜘蛛被放置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外时,96岁的她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成功。2008年她的纪录片《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与橘子》面世,该片讲述了这三样听起来毫不相干的东西,是如何在布尔乔亚的生命之中相互串联,缠绕她的一生。她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艺术家?童年经验如何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她想阐释什么?这些都在本片中被小心翼翼地呈现出来。

“分量十足”的当代艺术家纪录片

在当代艺术大师的纪录片中,安迪·沃霍尔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名字。这位波普艺术教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让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是属于大众。关于他的艺术纪录片除了“BBC现代艺术大师”系列之外,最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上映的安迪·沃霍尔的生与死》(Viesetmortsd'AndyWarhol)。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展出了他私生活中未经剪辑的影像,以及丰富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了他的好友和乐队——“地下丝绒”、“滚石”主唱米克·杰格、“变色龙”大卫·鲍伊、美国作家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等人都赫然在列,可谓是一部重量级的纪录片。

此外,关于安迪·沃霍尔还有一部有意思的纪录片即将面世。巴黎美爵艺术基金会计划出资拍摄一部关于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电影,影片将会在中国取景,再现安迪·沃霍尔1982年鲜为人知的中国之旅。1982年11月,安迪·沃霍尔和摄影师克里斯多佛·马可斯意外来到北京。这位西方明星艺术家,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无人知晓,他像所有普通游客一样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留念,以及逛百货商场。在马可斯看来,沃霍尔非常享受脱下明星光环的感觉,他作为安迪·沃霍尔的私人摄影师,也随时随地地记录了沃霍尔在北京的片段。这些照片为该部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艺术家纪录片中,有一类是对艺术家展览活动的记录。如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MarinaAbramovic:TheArtistIsPresent)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同名回顾展的全过程。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最著名的几件行为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阿布拉莫维奇本人则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她与曾经的灵魂伴侣乌雷(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乌雷与她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本片获得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201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等多项提名,并夺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此外,专业的电影导演进入当代艺术,为艺术家拍摄纪录片,寻求某种程度上的双赢,成为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制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2001年,由托马斯·雷德尔塞默(ThomasRiedelsheimer)导演的《河流与潮汐》(RiversandTides)记录了大地艺术家安迪·高茲沃斯(AndyGoldsworthy)如何利用树叶、花瓣、石头、冰块等大自然中随手可得的元素做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2011年,荷兰女导演索菲亚·菲尼斯记录了著名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创作过程,这部名为《故城草木深》(OverYourCitiesGrassWillGrow)的影片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基弗的机会。

相关文章

  •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图文]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图文]

    彭林故宫[微博]铁缸刻字事件余波未平,媒体又曝出厦门万石植物园中的众多珍惜植物变成了游客的“留言板”,上面刻满了人名,就连浑身长刺的仙人掌也难免毒手。从古老的“题壁诗”到记忆中的“大字报”,再到如今无所不在的墙壁广告,从名胜古迹到公园广场,再到普通民居,国人热衷于在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迹,究竟是一种传统,还是不良的公共行...

    30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四川版画:中国美术史的明珠[图文]
    四川版画:中国美术史的明珠[图文]

    《巫峡》林军近日,“四川版画精品展”和“印象派版画真迹展”在重庆同时举行。有意思的是,尽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画家创造了不同的作品,但是在黑白线条的世界里,观众却感到某种微妙的联系。无论是来自国内雄浑的《巫峡》,还是源于国外硝烟过后的《街垒》,他们都在传递着画家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一种穿越时空的人文关怀。是的,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

    7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大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图文]
    大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图文]

    坐落在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大庆博物馆本报记者许亚群提到大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石油。而如今,这座资源型城市,正朝着文化型城市华丽蜕变。近年来,大庆市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有力地抨击了“当石油没有了,大庆就是一座空城”这一说法。“大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因素绝不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庆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94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九月凉山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和中华新星奖(一等奖)2009年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ld...

    2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史家巫鸿出新作 用“艺术家的眼睛”写艺术史[图文]
    艺术史家巫鸿出新作 用“艺术家的眼睛”写艺术史[图文]

    近日,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由世纪文景出版中文简体版。东村位于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1990年代,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包括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荣荣等,把这个破败村庄当做自己的家园,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东村艺术家”,他们创作出一系列中国实验艺术经典作品,包括《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等...

    84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漆画人生”:艰难守望中寻找“春天”[图文]
    “漆画人生”:艰难守望中寻找“春天”[图文]

    张志强正在介绍漆画蒋振江摄“东方人发现了漆画,西方人发现了油画,这是东方与西方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对于漆画的文化价值,老艺术家胡一川赞誉有加。但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漆画的境遇却并不美好,甚至是在生存的困境中守望着明天。在中国漆艺家协会会员、太仓漆画领军人物张志强的心中,这更是一条不断摸索的坎坷道路,也曾因为生活压力想要放弃,但始终都被漆画的魅力所牵引,最后他给自己定...

    8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草间弥生在纽约[图文]
    草间弥生在纽约[图文]

    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这意味着宁静。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1969年3月17日,草间弥生与一些艺术家在纽约中央公园83岁时,草间弥生再次来到纽约这座对其影响至深的城市。她一生的作品,从她尚未到达纽约的上世纪40年代,到其离开纽约的70年代之后,被精心挑选,以回顾展的形式,陈列在纽约惠特尼美术...

    13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与西方人体艺术的区别[图文]
    中国与西方人体艺术的区别[图文]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中国人对于人体艺术的态度,既没有古希腊时期人神合一的理想化精神追求,也没有文艺复兴时期强调性感与美感统一、美化人的自然属性的精神境界。中国激进美术把神韵气势、意境作为艺术的最高规范,追求“心性”实现。西方人体艺术中的维纳斯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于西方千姿百态的人体艺术,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体艺术表达方式。中西方...

    11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图文]

    “大背头”与它的审丑时代日前,有网友爆出河南洛阳偃师龙华欢乐园正在兴建的一座雕像,该雕像总体形象酷似“弥勒佛”,但却梳着大背头、穿着内衣。雕像图片被网友曝光后,迅速引起许多网友的争议和批评,该雕像也被网友戏称为“大背头”。然而,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不久之后,有报道称,龙华欢乐园网站发表声明称“此肖像为我们企业...

    9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汉马上拉弓射箭人物陶瓷玩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鸡、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这些小陶鸡、陶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动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动物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陶瓷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泥质、木质、布质、竹质等各种民俗玩具逐渐...

    8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迟子建: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图文]
    迟子建: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图文]

    (资料照片)春婆婆刚靠近车门,售票员发现了她手里攥着的免费乘车证,大嚷:“老太太,这路车承包了,免费乘车证不好使”,“哗啦——”一声闭上车门,那路车又开始了野马一般的狂奔。站台的小伙子很气愤,对春婆婆说:“联运车为了赚钱,开疯了!您有免费乘车证,他们拒载是不对的,我帮您投诉他们!”春婆婆摆摆手,对小...

    137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一生为“马”——记徐朝延先生[图文]

    徐朝延先生徐公,朝廷先生祖籍江苏徐州人,为人低调仁厚,言谈常深入浅出,喜善画马,遂遍游大江南北皆为观马而去。奔马图我与徐公相识尚有几载,常聆听左右,听其辩道,而常深有体悟,徐公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深得祖辈悉心教导,喜好丹青,自幼便可在纸上留得几分“姿色”,而这个喜好并没有因为年龄的成长而磨灭,反而愈加刻苦,徐公青年时期以临摹《介子园画传》为根,深得其理,进而有了深厚的传统...

    16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何红舟:因为热爱所以不悔才会坚持[图文]
    何红舟:因为热爱所以不悔才会坚持[图文]

    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新具象工作室导师,他的多幅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展览大奖,他生性温和,却常因被现实所羁绊而懊恼……他是我们今天走访的艺术家——何红舟老师。多年前何老师就把自己的画室定在杭州的老余杭,虽与自己城西的家有些远,但也不辞辛苦来回奔波。刚搬去的时候画室周围还很冷清,现在日益繁盛,渐渐热闹起来,画室前的路似也宽敞许多。童年的回忆...

    7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于本月24日至31日在伦敦奥林匹亚西厅展出,此次展览甄选了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旨在向英国公众和各国奥运会观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的中国油画。近日,参展艺术家顾黎明老师接受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他个人的油画师承故事,他对东、西方绘画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5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常见原因摄影不是游戏,“升级”与经验值之间绝不是线性关系。有些人天赋异禀,可能初初拿到相机就能拍出非常精彩的照片,而有的人则不管怎么学习、升级器材最后都达不到所谓“摄影师”的标准,最不幸的是当这些人发现自己能力有限之后会立马“退烧”,浪费了时间和金钱。然而真相往往太过于简单而又残酷,升级的关键其实就在...

    66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