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以来,审美和艺术就被典型地视为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被作为现实生活的影子,由于中国艺术长期受苏派艺术和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以形式美感引领艺术思潮的现象,特别是文革的样式主义艺术形态,作品千篇一律,主体性、思想性、革命性,形成了僵化的红、光、亮的样式,以至于形成了现实主义艺术作为艺术界与大众了解艺术的唯一方式。近30年来,由于资讯的发达,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前卫艺术”我们也叫“实验艺术”或者“当代艺术”,使艺术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别是当代艺术与时尚文化,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形成的欣赏艺术的方式,人们突然出现了阅读的失语状态,在当代艺术面前就不知如何去做判断了,以至于觉得当代艺术是乱搞。
当代艺术呈现多元文化发展现象,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前卫艺术,如何让大众批判性地接受这些,当代艺术从架上走向架下,丰富的媒材运用,诸如影像、行为、装置、观念等艺术新形态,我们如何让大众去阅读与批判。在此,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用传统的审美标准还能阅读当代艺术作品吗?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当代艺术的价值何在?
一、当代艺术及其意义
谈到“当代”,我们要从现代艺术谈起,第一,“现代艺术”是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一个时期以某种艺术流派为主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所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其中的问题是因为缺乏共同的艺术标准和过分的个性化,在艺术上也就良莠不齐,有的脱离公众,走向极端。于是艺术开始变得有点看不大懂了,因为艺术总要让人理解、让人有所感觉感悟,艺术家不能太圈子化、太精英化。
当代艺术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艺术而言的,属于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现在一般都把杜尚1917年在一个小便池上签上《泉》,并把它送进美术馆展览,看成是后现代艺术的开始①。确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当代艺术,在方法论上都和杜尚的这个小便池有关系。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艺术就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执意要去反对传统、执意要去和公众较劲。而是反过来,把社会上大众传媒的东西——广告、文字、图片等等拿来重新加以运用。这就是有名“波普艺术”,从英国和美国发端,然后风靡全世界。这种东西一出来,艺术史便从“现代”进入到了“当代”②。
第二,在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与自身社会发展特征相关的、具有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现代精神。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先行,西方“现代艺术”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艺术就是西方的翻版。中国的艺术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中,就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上的“现代性”。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当代艺术有何价值
在人类尚未发明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用壁画、岩画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使信息获得了凝固性和长久性,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留存至今。这些图像成为今天我们了解人类早期生存状态的媒介。自文字产生以来,文字逐渐成为人类知识和观念传递的载体。但在教育尚未普及之际,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学校教育,由于大多数平民不识字,图像依然担负着传递信息的重任,例如,在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布满了图画,那是给不识字的人读的《圣经》。中国的古代壁画,也起着传播宗教、宣传道义等作用。那么,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以及了解世界。在信息传播方式中,文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阅读图像和创作图像反成了专业人士的“特权”。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大众流行文化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杂志、电影、电视、报纸、漫画、卡通、广告、电子游戏、网络、文字与图像,使我们的文化“视觉化”:电视上呈现的战争、媒体上各种民族的形象、烟酒广告、报刊上醒目的广告图片和人物的刻板印象、漫画、电子游戏里人物的形描述、杂志上的流行时尚,无不呈现出视觉化,视觉影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控制资讯传递的重要媒介。“视觉文化”有凌驾“文字文化”之势,这些现象,其实就是视觉文化。
这样,视觉艺术就开始探讨精英艺术范畴以外、与视觉影像相关的大众流行文化。著名批评家王林这样说道:“当代艺术追求大众化、生活化,干嘛又不那么生活、不那么大众呢?干嘛老让人觉得有点怪呢?其实,艺术的大众化并不是要变得和大众一样,艺术的生活化也不是要变成生活本身,艺术存在的理由是要对生活作出反应,对生活进行反省,而生活本身乃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它总是被一些背后的力量支配着,不是资本就是权力,还有就是意识形态,艺术要反应生活、反省生活,就必须揭示这些在生活背后操控生活的东西”。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呈现,就是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地方。
三、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及其审美
中国当代艺术在其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取向上,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和置疑,其中有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黄河清),有采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的现代主义立场(如王南冥),还有从审美经验和艺术趣味的立场出发,以维护传统造型艺术在审美价值上的合法地位而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③。我们回顾这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艺术的精神与内涵从国家意识形态到个人体验到风格演绎再到对媒体与材料的探索如同飞快发展的经济一样,它和主流的美学主张基本上是暧昧的关系,官方保守着对”美”,对”和谐”,和对意识形态的讴歌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学院博顿教授针对中国艺术有如下的看法:你们的审美态度、方法都是从作品中体现出如何美、如此漂亮,建构在形式美感的基础上的审美标准,而我的看法是艺术表现应该是材料构建新的含义,我们没有审美标准产生的结果,我们强调的是艺术创造,所以,中国和美国艺术的目标完全不一样。
关于审美标准的问题,特别是当代艺术,它有审美标准吗,多元文化时代,艺术作品的价值观与人文情怀,世界在变化,艺术到底能做什么,后现代主意强调多元化,强调自由表现,而不约束,要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来批评社会的问题,其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不管架上、架下以及多媒体艺术,强调的是“材料”问题,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创造,转换材料的意义,构建材料新的意义,用艺术的方式去反映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自身的问题等等,这从伟大的艺术家杜尚的作品《泉》就开始了,让我们重新去认识艺术,阅读艺术作品的方式也就产生了变化。大众的审美标准的差异,所阅读的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
审美的现代性到底有何意义,当下视觉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已建构的理论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学方面的问题,不断在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从文化角度来阐释不同文化背景如何来决定大众的审美标准,如何在审美和艺术之间构建大众艺术与精英文化的桥梁,这就存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自身的经历、哲学方面的问题。
那么,当代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完整的审美标准,影响了几代人,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构建具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审美文化,是目前我们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传统的形式美与艺术美,是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的,真正的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运用材料构建新的含义,运用材料改变物质结构,通过传媒构建现实,由于当代社会呈现将生活虚拟化为艺术形式,或者根据审美原则来重新构建现实生活,后现代时期,我们的生活从客观上说是被构造的,被虚拟化的。在当下全面审美化的语境中,艺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为今天的现实变得残酷,越来越服从审美化与艺术改造,因此,现代性的艺术审美就打破了传统审美的范畴,进入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领域,超越了传统的美学,包括在日常生活、科学、政治、伦理之中的认识态度,媒体文化审美与反审美并存的经验,所以说,还用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当代艺术,显然是不在场了,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在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影响下的年轻一代,如何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必须具有现代性的要求。
黄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