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评论:《功甫帖》论辩的现世价值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川川 点击 :

与其说,论辩“功甫帖”是一场关于文物真假的讨论,不如说它是一场利益大戏。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辩论将成为构建中国式议事规则的新课堂。其中,谁是主持人,当事方如何发言,媒体和公众扮演的角色和定位,都可能成为未来社会话题和事务的议事样本。

随着世界著名拍卖行苏富比1月13日在官方微博上如期推出报告,向近一个月以来有关苏轼《功甫帖》的质疑说出一个大大的“不”,堪称跨年度第一大文化新闻的“功甫”论辩渐入高潮。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介入,我想这只是一个开始。而这场估计没有最终结果的涉及各方利益的纸上争论留下的历史痕迹,恐怕已溢出拍卖界和文化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具有30年书法学习经历的超级粉丝,我对苏轼《功甫帖》的兴趣始于去年9月纽约苏富比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拍出这件两行九字的“告别信”。当时在网上看了照片,只觉得从书法角度看价值一般,问了几个同好,都有类似的印象,便没再多关注。去年12月中旬,我正在外地出差,猛然看到上海媒体刊发有上海博物馆学者力证《功甫帖》为伪本的新闻,一下子来了神儿。随后,当事各方声明的声明,磨刀的磨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果然,新年元旦,上博的三位书画研究专家以个人名义在《中国文物报》上公开两篇介于学术和随笔之间的研究文章,开始正式出招儿。两天之后,苏富比答应10天之内作出回应,并如约在各方升级性表态战火中捧出一份长达14页的图文版报告,随即引发新的口水战。

可以说,在过去一个月间,没有哪条有关传统文化的新闻能如此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一时间,这封被认为是苏轼写给朋友郭功甫的短信的真假,成为从传统媒体到微博微信讨论的热点话题,而且从名人到粉丝,发言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我没记错,上一次中国文化界集体谈论一件古代书法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在那次有关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中,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方是证伪派,以高二适为代表的一方是证真派。但是,辩论并没有得出普适性结论,以至于今天它还是一个中国书法史界的谜题。随着近年当事人回忆录的陆续出版,这场论辩的政治功能已成定论,像那个时代的所有非正常事件一样,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变异的样板,让人唏嘘不已。

与那次政治色彩强烈的辩论不同,此次“功甫”论辩具有本质不同。它因属拍卖、收藏界的商业事件,特别是在拍卖方为洋人而购买方为私人的条件下为大众平等参与发言提供了一种宽广的可能。与其说,它是一场关于文物真假的讨论,不如说它是一场利益大戏。目前各方的发言和表现,也为我们展现了屁股决定头脑的铁定逻辑。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辩论将成为构建中国式议事规则的新课堂。其中,谁是主持人,当事方如何发言,媒体和公众扮演的角色和定位,都可能成为未来社会话题和事务的议事样本。比如,苏富比在提交专家报告时用了“以正视听”四个字,这是妥当的吗?那么,那位上博的专家对苏富比报告的回应是“不会看、不理它”,这难道是一介学者应有的态度吗?真理越辩越明,真相当然也是如此。我想,这就是“功甫”论辩的现世价值吧。

□诚悬

相关文章

  • 画家眼中的云冈石窟[图文]
    画家眼中的云冈石窟[图文]

    云冈佛像许多人慕名游云冈,只为一睹昙曜五窟大佛的博大与雄浑、五华洞艺术的灿烂与辉煌,但作为艺术工作者,仅凭一时感官喝彩是不够的,如能近距离临摹、描绘,不断体悟这些精美绝伦的佛教石雕艺术,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艺术的精进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们介绍几位云冈石窟研究院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毛志喜、李藻华和梁力强,说说他们的云冈情缘及其对佛教艺术的追求。云冈石窟是世界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窟规模宏大、...

    151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俊东: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绘画之比较[图文]
    张俊东: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绘画之比较[图文]

    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在近些年的艺术市场上,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吴昌硕画作的市场价格,与早已跻身亿元俱乐部的齐白石、张大千画作相比,并不算耀眼,更不符合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吴昌硕与齐白石、张大千三者在绘画艺术上又有着怎样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于近日采访了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张俊东先生,他对于三人的绘画艺术有着自己的看法。齐白石比吴昌硕更...

    110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范曾回应质疑:妒恼怨恨构成污泥浊水[图文]
    范曾回应质疑:妒恼怨恨构成污泥浊水[图文]

    范曾5月15日,风景如画的北京大学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正在进行——科学与文学双峰并峻,试图分享各自的奥秘,构架严谨和浪漫之间的彩虹桥。这一天,91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58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数百名莘莘学子聚首燕园,探讨梦想和奋斗,探讨如何看待“诚”与“信”,探讨对美、哲学、信仰、价值的认识。...

    123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剧照。资料图片比赛,这一从前很正经的事情,如今,在荧屏中正日益走向强烈的娱乐化,似乎不娱乐就没有看点,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娱乐需要比赛提气,比赛更需要娱乐促销,在此伏彼起的各类选秀节目里,二者已经显得密不可分。但是,还有一批没有娱乐、不是选秀的舞台艺术比赛又该如何生存,它们还能继续下去吗?这也成为7月12日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一个话题。...

    12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禅林戏墨 浅唱清欢[图文]
    禅林戏墨 浅唱清欢[图文]

    赵邦尧-水墨荷花作品文/楚寻欢青年画家赵邦尧长于水墨写意,他笔下的荷叶墨色干、湿、浓、淡、焦润色丰富多变,时柔软婀娜,时遒劲而富张力,简约而空灵,竹兰花草逸趣盎然,柔缓而不失苍劲。其山水荒寒萧疏、劲松倔傲,怪石崚峋,笔墨简朴豪放,仰塞之情溢于纸素。他的画有几分含道映物的斑驳古意,又有几分朴拙自性的清凉之韵,纵横排宕,自成天地。赵邦尧-水墨花鸟作品赵邦尧自幼浸淫在传统文化与水墨之间,虽然大学...

    16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确定为真迹——疑点多多[图文]
    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确定为真迹——疑点多多[图文]

    中央美院举办的“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是一件研究中国早期油画的个例。特别是把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的自画像进行展出,第一次让人们目睹了大师的真迹。另外还有一幅自称(中央美院)是李叔同油画的真迹《半裸女像》,也同时展出,这幅画是否为真迹?在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自下定论,是否欠妥?最起码是不严...

    17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象牙雕刻迎来最好时代:却找不到传人[图文]
    象牙雕刻迎来最好时代:却找不到传人[图文]

    郑岁生(左一)希望儿子郑亨利(右一)能接班。小萍摄商报记者郑小萍记者见到郑岁生的时候,是在他位于柳市的华宝象牙雕刻有限公司里。他正在展厅接待客户,向客户介绍象牙雕刻的特色,站在他身边的是他20岁的小儿子郑亨利。“有事没事,我都会让他过来听听,也不勉强他学,但这个祖辈留下的手艺,我希望他比普通人更了解。”“现在是象牙雕最好的年代,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愿意学呢?...

    69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形单影只1956年7月29日,在法国尼斯港的公爵古城堡里,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接待来访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毕加索搬出5大本画册、上百幅作品给张大千欣赏。翻着翻着,张大千愣住了—这些画竟然全是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上色;用一根线画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hell...

    144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周明智——墨舞神韵 自出一宗[图文]
    周明智——墨舞神韵 自出一宗[图文]

    周明智周明智先生为人诚实,质朴中透着睿智,不张扬,不唯上,平和之中却才气横溢。在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中,历来讲究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人品不高画品也高不了,因而修养、品格、素质等有形无形的会在其作品中显现出来。周明智先生远离喧嚣的都市,隐居在京郊,用其平淡天真的心态,默默耕耘在纯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片自留地,从不问亩产多少,却让我们品尝到新鲜别样的绿色食粮。周明智作品周明智作品先生尤擅牡丹和梅花...

    6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关于笔墨问题人们越谈越有意思,越谈越来文化,我理解的“笔墨”,笔就是韵律、节奏、力量、势的综合展现,“墨”就是“墨分五色”,“墨团团里天地宽”等,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已讲得透彻。近年我通过动笔体验,再咀嚼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阐述,我认为笔墨的“自性之美”与...

    7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碑帖兼容 遒劲奇崛——顾翔书法艺术[图文]
    碑帖兼容 遒劲奇崛——顾翔书法艺术[图文]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期间无数志士仁人一接触这门艺术就疯狂地爱上了它,并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当代书法家顾翔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书法家近照顾翔自幼酷爱书法,且有较高的天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艺仍是他不懈的追求。书法是顾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先后临摹各种名家法帖,经三十余年勤奋跋涉,临池不辍,经反复体会琢磨,汲碑帖之灵气,采各家之神韵,成自己之体格,草、隶、篆遒劲...

    19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耳濡目染受父熏陶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

    4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1973年,黄胄去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时创作的作品《海岛民兵》在北京宋庄,据说有的画家已经不只是对着摄影作品画画了,直接把电子的照片用幻灯打在白墙上;在某美术学院的写生课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多幅作业雷同,原来在写生的景区有专人买卖速写作品,五块一张,学界对此嗤之以鼻,然其核心均绕不开何为中国式的写生观的问题。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西方美术家有自己拍照记录美景的做法,说可以启发灵感,助...

    18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藏云堂主林建军的艺术化人生观[图文]
    藏云堂主林建军的艺术化人生观[图文]

    林建军,莆风竹社副秘书长,工艺美术师,藏云堂雕刻艺术创始人,林建军精微透雕工作室创作总监,雕刻代表作品《羿射九日》、《香山九老》、《坐观云起》、《林苑献瑞》,沉香作品《八仙系列之泛槎》、《十八罗汉引佛》、《观音》、《风吹浮世》。林建军精微透雕作品文/特约撰稿徐谦人物名片>>>林建军,莆风竹社副秘书长,工艺美术师,藏云堂雕刻艺术创始人,林建军精微透雕工作室创作总监,雕刻代表作品《羿射九日》...

    105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图文]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图文]

    李宝凤(吉林)火红的季节编者按:2月8日评论版刊登了乔晓光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和陈巨中先生《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两篇文章,讨论了当今剪纸艺术在传承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有关问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先生看过文章后即撰文,认为根据《中华剪纸》杂志自去年开展的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中,陈巨中先生提出的“西洋剪纸”、“民族剪纸&rdquo...

    170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