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影像批评:景观摄影已成“摄影景观”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华华 点击 :

2009年5月18日,在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的策展陈述中,策展人蔡萌论述了中国当代摄影转型中,景观摄影的异军突起……

2009年11月20日下午4时,《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馆建成后的第一个专业学术性摄影展,在美术馆拉开帷幕。《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探讨了“景观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11年11月1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幕,如同这次展览的推荐委员会委员、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老师在其博文中所述,20位公示名单中,“至少有8组作品属于景观摄影,占去近一半江山”……

2011年11月19日,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在广东省连州市盛大开幕,历来以学术见长的连州摄影节本届的主题也定为了《向着社会的景观》,总策展人段煜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景观摄影是这几年在摄影圈特别受宠的一个词……景观摄影潜力有待挖掘……”

而前几日我去老师办公室,恰好遇到两个已经毕业的师兄带着片子来让老师点评,图片打开,是一张张宽幅相机拍摄的城郊结合处:近景的废墟与远处的高楼并置、草莽中兀地伸出一截冷峻现代的混凝土大桥……

以上种种事实似乎都在向我们证明:当下中国,对于较为专业尤其是年轻点的摄影师来说,景观摄影已经成为大受追捧竞相跟风的摄影创作类型,而浏览各大摄影网站和论坛博客,景观摄影这一词汇也屡见不鲜频被提及,但当我们真正搜遍网络包括中国知网学术论坛数据库却会发现:较为系统地介绍“景观摄影”这一摄影类型的文章却相当少见,所能见到的文章也大都是策展人在策展前言或者接受记者采访时泛泛所谈的简介性文章,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扼要,而如火如荼的景观摄影创作实践已经在神州大地病毒般蔓延开来,因此,对于“景观摄影”这一概念和摄影类型的系统描绘和梳理,就变得十分迫切起来,笔者作为一个课余时间相对充足的摄影专业学生,希望能在这篇小文中做出一点努力,试图捋一捋顺一顺景观摄影的前世今生和现存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理解景观摄影所要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风景风光与景观摄影、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类型学摄影、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宽幅与大画幅摄影——没错,景观摄影一词不仅说起来颇为学术而且实际上的确也比较复杂,它不仅有着不同于以往经典纪实摄影、风光摄影、艺术摄影的外观形制,而且摄影师在实施具体的“景观”拍摄时所秉持的摄影理念和价值诉求,也是与其它门类的摄影创作理念大异其趣,而最容易被人忽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景观摄影必须要放到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消费社会”建构进程中里,才能获得充分理解和讨论的前提。

正如经典纪实摄影所秉持的关怀人的生存境况的精神内核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雅各布里斯、刘易斯海因等人的摄影实践一样,景观摄影所秉持的冷静、客观的拍摄理念和一定距离外的“静观”拍摄态度,则可以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实践中寻到精神领袖: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兰格一帕奇(AlberRenger-Patzsch,1897-1966)、卡尔·布洛斯菲尔德(KarlBlossfeldt,1865-1932)以及奥古斯特·桑德(augustsander,1876—1964)等,三人分别以《世界是美丽的》《自然的艺术形态》以及《时代的面孔》三本影集,牢固确立了真正只属于摄影媒介的极端写实、冷静客观的语言特性,不仅如此,新客观主义摄影大师在具体的摄影实践中所采用的分门别类的拍摄方法,有意无意间也流露出相当的“类型学摄影“的意味。

由此可知,现在方兴未艾的景观摄影,虽然拍摄对象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摄影家的拍摄立场却大都是冷静的、客观的、不加干涉保持中立的,他们对“呈现事物面貌本身”的重视远远大于通过摄影来提问、质疑和反思,他们大都用宽幅甚至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拍摄,力图将摄影对场景的复制能力和对细节的再现能力彰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一种拍摄理念和作品形制必然会营造出一中独具特色的摄影美学风格,而这种如同不锈钢手术刀具般的冷冰冰的美学风格,被摄影理论家们恰如其分地称为“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

“无表情外观”一词源于英文“deadpan”,本意是“没有表情的脸”,没有表情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一种冷冰冰的没有任何情绪情感流露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无疑就是最为客观和真实的,而客观和真实通常又与我们所期望的摄影的本性最为密切,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但毕竟拍摄理念、拍摄的方法以及最终的作品呈现形态还是有客观/主观的极大偏重的。如果摄影师打心底就想要追寻一种科学的、客观的、精确的、冷静的呈现效果,那么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自然就成了拍摄首选。

而将“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则是德国摄影家贝歇夫妇,贝歇夫妇不仅以类型学摄影闻名于世,而且一手开创了在当代摄影界如日中天影响日隆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在贝歇夫妇拍摄的那些黑白照片中,采矿塔、鼓风炉、粮食升降机等工业建筑犹如棋盘般整齐排列,不仅构图一致景别一致光位一致,甚至由于贝歇夫妇分门别类的拍摄,连拍摄对象的外形构造都趋于一致。贝歇夫妇的摄影实践,就这样将类型学摄影和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历史性地天衣无缝地结合了起来,而且可能连贝歇夫妇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摄影观念和作品形制是如此地前卫,以至于当六七十年代观念摄影蔚然成风之时,贝歇夫妇立刻被尊为“观念摄影“的开路人和先行者。

由于贝歇夫妇对类型学摄影和“冷静客观”拍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推行,更加之两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系教师的特殊身份,在他们的影响下,其门下大弟子如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Gursky,1955-)、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1958-)和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Struth,1954-)等则进一步将“类型学摄影”和“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推向巅峰并使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

他们纷纷以更大画幅的相机、更宏大无边的作品尺寸,对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代下的人类公共场域,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证券交易所、超市货架等进巨细无靡的冷静复制,置身于他们的鸿篇巨制前,观者不仅会受到大画幅相机和数字技术珠联璧合带来的细节震撼,更重要的是观者会情不自禁地思考这些宏大无边人头攒动高楼林立商品满目的景观,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将往哪而去,进而会对全球化、市场经济、消费社会、地球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文明和资本运作有一个形象化认识。

如上所述,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新客观主义的摄影实践中,不仅有了“冷静客观如实呈现”的摄影理念,而且摄影师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也已经运用了“分类拍摄,对比呈现”的操作方法,可以说类型学摄影已经初具雏形,而到了六七十年代,类型学摄影则被贝歇夫妇浇水施肥发扬光大了,并被贝歇夫妇培养出的一期又一期叫好又叫座的大弟子们运用得炉火纯青世人皆知。

那么,类型学摄影又和当下炙手可热的景观摄影有何关系呢?

这要从两个展览说起,这两个展览都在同一个地方既美国乔治伊斯曼之家举办,只是时间上相隔了10来年:一个是1966年内森莱昂斯(NathanLyons)策展的《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的景观》摄影展,另一个是威廉詹金斯(WilliamJenkins)在1975年推出的《新地形:人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展览,这两个摄影展一前一后影响深远,第一个影展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社会景观”这一新概念,扩展了人们对于“landscape”的固有认识,这个影展使世人认识到个体、人群、高楼、街景等等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风景”既社会景观。

而第二个影展的颠覆性更是空前的,以前的风景照比如亚当斯的,就算不是内涵丰富的,起码也是赏心悦目的,但1975年的新地形摄影展展出的照片,却极力回避所谓的美感艺术感或情感内蕴,追求一种科考式的纯静观的摄影记录,而拍摄的“风景”也不是什么高山密林幽湖奇峰,而是一些工业景观和城郊结合处的日常场景,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威廉詹金斯显然非常推崇贝歇夫妇的景观摄影和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以至于参展的10个人中,只有贝歇夫妇是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国家。

就这样,在这个1975年的展览中,贝歇夫妇从欧洲带来了类型学摄影以及伴随而生的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而美国摄影师则将扩大了词义内涵与外延的“landscape”既“社会景观”概念也融入了进去,于是,景观摄影就这么诞生了。

但诞生其实只意味着一种存在,如果要解释景观摄影为什么这些年来如此流行,那么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就不得不提及,居伊德波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已经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也不同于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而是进入了大众传媒电子信息大行其道的后工业消费时代,据柯达公司粗略统计,在2000年数码摄影还未盛行的胶片时代,全球每年的照片产出量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50亿张,而后工业化消费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呈现为一种“景观的堆积”:我们整天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电影、电视、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外观设计、商品包装、杂志插图、书籍封面等。可以说,除了传统的视觉享受之外,连我们的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感情、思想、好奇心和性欲,也越来越视觉化乃至被视觉替代了,总之一句话: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是一个被大众传媒乃至我们自己意象化了的世界,是一个被拍摄被影像化了的世界。

意象化了的世界当然是需要批判和反思的,因为它并不真实,诚如居伊德波所说:“曾经需要直接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但它并非只是影像的泛滥,它更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世界观,是人们以影像为中介而结成的社会关系”。

而景观摄影用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老师的话来说,“正是以影像来反对影像,以影像来批判影像。它将习以为常的景观从原有的背景里提炼出来,剥去其虚假的外观,以此让人们反省习以为常的世界是在按照逻辑常识运行还是已经神经错乱、病入膏肓?”。

在改革开放之幕拉开30年的当下,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正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相伴而生的信仰崩溃、价值观紊乱、人性异化、环境污染、利益冲突、贫富分化、社会冷漠、急躁冒进等等,简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若论景观之繁多之离奇之荒谬之可笑,地球上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跟当下的中国相提并论。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这个向来十分擅长“拿来主义”的国度,青年摄影师们像候鸟一样泱泱渭渭地转向了“景观摄影”拍摄,它全球流行、它尺幅巨大、它寓意深刻、它饱受青睐,据说它还既恪守了传统纪实摄影的纪实本性,同时又有了相当的观念摄影的观念因素,可谓博采众长不二之选。

但当太多太多的青年摄影师都手持大画幅创作出难以穷尽的“景观摄影”之后,我们是否关注过它对中国当下社会的实质性意义和作用?

有些人可能又要反感质疑:你怎么又扯社会意义和作用?你怎么说来说去总是纪实摄影的陈旧说辞?人家外国的景观摄影师都没怎么强调社会意义和作用,人家只是注重冷静客观地拍摄和呈现,你凭什么来扯社会意义和作用?

而我的回答是:就算外国的摄影师没有明显地强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实质的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外国的景观摄影实践在时间上比我们长得多,而且西方的普通民众也具备相当的解读这种摄影作品的能力,换句话说:西方的景观摄影师也许是本着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去客观呈现冷静拍摄某一景观的,但促使摄影师选择某一拍摄对象的动机仍然是希望观者能够反思这一景观是何以形成的,而西方民众由于普遍教育程度和文化熏陶的历练,显然也具备相当的反思能力。

反观我们中国,具有明确的意识去系统化分类化拍摄某种景观的摄影师,比如曾力和罗永进,也只能追溯到1997年左右,而这批景观摄影的先行者也的确熬得住艰苦耐得住寂寞,一个专题可能要跟踪拍摄很多年甚至10多年,才能拍出了有力量有价值的非凡作品。

但是更多的80后甚至90后“新锐摄影师”们呢?他们不惜血本纷纷转投景观摄影,到底是因为他们对景观摄影有了一个深刻认知,对中国当下有了清醒判断,对景观社会有了切肤感受呢,还是因为景观摄影正流行,景观摄影更唬人,景观摄影更容易进画廊赚大钱爆大名呢?

更为重要的是:景观摄影也只是一种深刻的影像呈现方式和质问方式,虽然影像并不能被期许承担解决问题的重任,但起码它可以做出一定的刨根问底的努力,但我们在当下的景观摄影中看到的太多的只是问题的貌似严肃和宏大的罗列堆砌,却看不到任何的更进一步的反思甚至解决。

最后,我们还要问:就算仅仅是呈现和提问,你又呈现给了谁?向谁提问了呢?甭说那些为了这些“景观的诞生”而承受巨大牺牲的八亿农民,就连全国几千万摄影爱好者,又有几个说得明白景观摄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中国当下的景观摄影创作,仅仅是为了送去给一些摄影展、摄影节的几位专家评委看,那无疑这又是另外一种可笑的“摄影景观”。

相关文章

  •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吴大羽作品采韵布面油画尺寸53x38cm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家,虽然他们在美术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艺术道路,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吴大羽的学生,都曾经接受过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吴大羽是一位为中国现代...

    174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雅克•朗西埃:当代艺术就是一般艺术[图文]
    雅克•朗西埃:当代艺术就是一般艺术[图文]

    雅克•朗西埃雅克•朗西埃你常说自己不是哲学家,那如何定位自己?我不是哲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电影理论家,也不是当代艺术理论家,我只是在使用人人平等共享的人类智力,是在用脑工作。我认为,哲学、历史和电影研究都不是一种社会分工,人人都可以去做,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做”的本身,才是方法。我很强调必须不断打破哲学里面所讲的专业分工、专家之间的领域划分,...

    36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设计师,你还在让自己的原创作品裸奔么? [图文]
    设计师,你还在让自己的原创作品裸奔么? [图文]

    设计师,你知道吗?在中国,只有1%的设计师为自己的作品登记版权保护;只有5%的设计师知道遇到侵权时该拿出什么证据;而90%的侵权案件的失败都是证据不足所导致的。原创作品侵权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设计师,眼睁睁地看着侵权者肆无忌惮地盗图,却无能为力,只能在微博上发发牢骚抱怨几句。华盖创意版权保护的法务经理任女士表示:很多侵权案件都是在取证阶段就夭折了,因为设计师无法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即使走到司法...

    18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文]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文]

    维多琳·默兰(马奈《奥林匹亚》瞬间凝固了,裸体的维多琳·默兰(马奈《奥林匹亚》)和劲似裸体的青椒(爱德华·韦斯顿《30号青椒》都成为艺术史上的永恒。那一刻,不管艺术家手持的是画笔还是相机,他们都捕捉到了关键的一幕。1988年,轻便的柯达相机首次开始使用。从这一年开始,人们不必再像达盖尔1839年第一次站在寺院街尽头拍照时一样,为了等照片曝光耗上20分...

    73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高鹏:写给用真诚绘画的年轻艺术家
    高鹏:写给用真诚绘画的年轻艺术家

    无故发烧了一天一夜,喝水喝果汁,也有时间看看同行推荐给我的一些推广、售卖年轻艺术家的网站。2014年一开年,我至少担任了4个以上推荐年轻艺术家的活动和奖项,说句心理话,自己从事美术馆工作后,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越来越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筹款和项目的执行,有时连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都没有认真地看一遍,更不用说花时间和他们沟通并拜访工作室。也许就是只有在安静,并微微忧伤的时候,才能回到更加感性的欣赏...

    19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朱非书法:谦谦君子的刚正雄壮[图文]
    朱非书法:谦谦君子的刚正雄壮[图文]

    有个朋友推荐我看朱非的书法,我先没在意,这年头会写字的人多了去了,但能遇到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却要看缘分。经不起他又次推荐,就拿来一看。这一看真就惊了,眼睛盯着字面,久久不能移开,耳边仿佛响起大提琴低沉而又悠扬的声音。是的,是大提琴。这声音低沉却不乏热情,稳健中有奔放的豪气,这么大气又流动着韵律的作品,真乃书法中的精品。你看这正楷,笔法庄严而有法度,大气豪迈,你看这行书,字划神逸...

    6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版画传统展示模式难奏效
    版画传统展示模式难奏效

    徐冰作品《鬼打墙》版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最早的版画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早期的版画都是复制版画,大多与文字、书籍印刷有关,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在中国出现不过百年的历史,真正繁荣发展是在二十世纪初木刻版画的兴起,因此中国的版画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对于版画的展示就不能是简单的作品加标签这样单一的呈现,现在的展览很多,但大多数的展览在开幕式当天非常的热闹,...

    9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曾为一连串当代艺术家如刘小东在国际上策划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面对当下中国艺术状况乃至整个中国,凯伦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显得更有耐心。即便“乱象”种种,她仍然坚持说:“这是真好的时代。”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人称&ld...

    123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廉政漫画史:民主是讽刺艺术的肥沃土壤[图文]
    廉政漫画史:民主是讽刺艺术的肥沃土壤[图文]

    廉政漫画作品9月的一天中午,河北省邱县西临河村的村民郝增茂,从地里摘完棉花回来,坐在墙壁裂着缝的屋里,一边端着饭碗,一边瞅到电视里正播着中纪委网站推出《邱县廉政漫画展》的新闻。这位48岁的农民一眼就认出来,电视画面里出现的第二幅漫画—“硬功夫”,是他的作品。郝增茂又惊又喜,“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漫画会上了中纪委网站,太意外”。廉政漫画...

    2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老子吐舌头别拿艺术说事[图文]
    老子吐舌头别拿艺术说事[图文]

    网友拍到的老子雕像苏州金鸡湖畔的一尊老子雕塑因“吐舌露齿”,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戏称雕塑看起来像吊死鬼。雕塑作者为此回应道,老子吐舌露牙,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语,张开了嘴,露出牙齿,吐了一下舌头。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12月19日《扬子晚报》)...

    94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图文]
    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图文]

    图1出自《张大千作品选集》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金钱有时会在相对短的时期内,随心所欲地左右着某位、某些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状态与社会评价,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上的人们对事物追求客观性评价和真理。再则,上世纪那些已故名家的所有存世作品与诸名家之间创作格局的原始生态业已成为了“历史积淀”。因此,评价历史上某位书画家艺术成就如何的客观标准,我个人感觉它不论是在以往还是...

    25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蒋采苹盛开的百合花中国画被划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或称之为三大类,至今已成共识。三大科中,花鸟画独自成科最晚。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初露端倪,到南唐时有了自己独有的身份,而真正的繁荣,从现有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当属宋代。1000多年来,虽然战乱频起,自然灾害无数,不知有多少花鸟画的精品力作灰飞烟灭,但祖辈们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花鸟画传统佳作。花鸟画的题材花鸟画的题材并非仅有百花和各种鸟...

    22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古代岩画启示录[图文]
    中国古代岩画启示录[图文]

    阿勒泰市汉达尕特乡多拉特沟岩画■曹家骧在我从业的这几十年中,我看过许许多多的岩画:云南沧源的岩画,我看过;甘肃嘉峪关黑山的岩画,我看过;广西宁明花山的岩画,我看过;新疆阿尔泰的岩画,我看过;宁夏平罗县贺兰山腹地白芨沟上田村的岩画,我也看过……然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对新疆阿尔泰和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两次考察。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

    6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导演田沁鑫:我的灵魂是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图文]

    1992年,田沁鑫在韩国首尔。□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谢奕娟当刘晓庆领衔的话剧《风华绝代》激发的余响还未消,话剧《青蛇》又刷新了人们对女导演田沁鑫的印象,而广州观众从6月27日~30日也有机会在友谊剧院欣赏到田沁鑫执导的《青蛇》。对于田沁鑫而言,不论是颠覆改编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早年让她拿奖拿到手软的《生死场》,这位满腹经纶的女导演总能带给人们一波接一波的惊喜和感动。生活中的田沁...

    18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一个民间老太 因何成国际当代艺术明星?[图文]
    一个民间老太 因何成国际当代艺术明星?[图文]

    郭凤怡的作品艺术国际网发了一条艺术评论人彭德文章的微博,彭德的这篇文章矛头直指长征艺术空间热捧的民间画家郭凤怡,这篇质疑“郭凤怡现象”微博的内容是这样的:【彭德:郭凤怡现象】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怡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如果策展人误读了郭凤怡的作品,那就只能证明他浅薄…&h...

    173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