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身份多栖”与“逸民心态”——试谈刘斯奋先生的人物画创作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帆帆 点击 :

在文人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画家身份经历了从文人到画者、从业余到职业化的转换过程。“文人画”这一专属称谓的由来,自然不是以画者身份为其命名,而是对其绘画精神内涵的着意强调。这其中,文学对于绘画的精神注入,以及文人情怀对于绘画表达的丰满,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文人最初介入绘画,并无贬降身份的自嘲,但当文人更多转化为画者的身份时,却使文人们产生了定位的尴尬。有意思的是,20世纪初,画界之外的新型文人发起了对于文人绘画的诘难和质疑,这场由文化革新论者所掀起的艺术改良运动,至今仍然余波未平。到后来,现实主义的政治论调及技术方法,使文人绘画的传统结构被破坏,同时,官体系统也为自己培育了职业化的画者群落以及稳固的传承机制,其中尤以人物绘画最为明显。

至此,画者与文人的身份归位,成为新型艺术判断的世俗标准,职业化成为了技术化的标签,人们似乎忘却了文人作为“业余”身份对于书画创作的初始意义。刘斯奋先生以“蝠堂”为斋号,并借此表述了他游离于理想错位和身份多栖间的悠然心态,此中似乎近于客观描述,但同时也充满了对于艺术时流的反诘和警示。笔者无意对“身份多栖”多加评述,而是想提请画者对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在文人画萌生的初始阶段,文学赋予了绘画个人化的审美内质,两者的关系就此得到颇具革新意味的阐释,但是随着画家身份的逐渐职业化和主流化,文人绘画的形式开始固化,而其精神特征和人文价值却趋于淡化,并由此产生了形式与内容的错位现象。自宋以降,不同时代的政治气候,导致了文人跌宕多舛的历史命运。“身隐”或许是一种求仕的策略,但“心逸”实在是艺术表达的核心要素,两者可以互为存在,但并不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促生了文人别有它意的“身隐”行为,但传统文人思想的精髓应体现为“心隐”。因而,刘斯奋先生以蝙蝠自比,笔者揣测,其心志或也多是寄意于此。庄子说:“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而天下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诟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庄子•逍遥游)心隐的要萃是淡化客观的地理与时空环境,通过逍遥不羁的人格来求得在现世中的精神解放,以图摆脱“心为物役”的拘囿,从而做到心灵的超达。“得意忘象”、“寄言出意”、“得鱼忘筌”这些玄学主张,莫不来自于“心隐神游”的文人思想内质,由此而对绘画产生影响。因而,“身份多栖”一方面可能导致“置身山外”的心理效应,使画者摆脱职业化的固定思维,同时,也可以借“它山之石”,达到彼此“攻玉”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也即人学,它可以突破时空地将世事人情艺术化地表现出来,其抽象性也留给了受众们无限想象的自由发挥。相较而言,绘画的存形性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形象拘囿,尤其写实肖真的绘画形式会阻碍观者的想象发挥,从而使隐性的审美需要无法得到释放和满足。因此,从意象的角度而言,文学对于绘画的作用功不可没。造象的技术规范不是毫无必要的,它是一种物质载体和表现途径,但个体看待对象的情绪体验和文化认同,是绘画审美的重要内容。文人绘画的被否定,使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的遭受蓄意破坏,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也将给品评造成偏离。笔者认为,形象审美一般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在“世俗化”的维度上,由于切断了一切现实存在与神性存在的隐喻性关联,审美活动被带到现实存在之自我指涉的平面;在“拟像化”的维度上,由于切断了形象与现实存在的再现性关联,审美活动被引入纯粹形象之自我指涉的平面。在放弃了隐喻性的深度追求和现实再现的追求之后,当代审美文化的意义空间越来越平面化和虚幻化了,或者说,精神性意蕴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和拟真化了。因而,我们需要再度深刻反思文学和文人在画界的当下性意义。

在文坛,《白门柳》一作使刘氏名扬天下,其文学成就自成公允。在以乡土题材为创作时潮的20世纪九十年代,刘氏则选择了历史题材作为切入,虽然“历史一直活在当代”,但就艺术创作而言,作者则无法获得直接性的内容体验,因而,必须具有一种“立足生活,反观历史”的艺术情怀。刘氏说,《白门柳》的写作并非是想借古喻今,这种简单的映射论往往是出于对艺术单薄理解的结果。可以看到的是,刘氏浓重的历史情怀,在文学和绘画创作中都有显现。尽管他自言钟情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他的古典情怀总使他意欲描绘一个非现实的想象世界,一个与他心目当中的古代人物和事件的世界。在艺术所营造的历史时空中,刘氏使自己的人生立场、审美特质、价值判断得到引申,从其文学作品中,不难感受到他率性豁达、明朗清澈、高古侠义的人格魅力。因而,从刘氏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不难觉察的精英意识。这一点,他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消隐清谈,自赏孤芳。他可以从历史中脱跳出来,俯览那段山河飘摇、人心不古的动荡时期,将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人性抽丝剥茧,碎片重圆。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对于历史认知和社会担当的责任与情怀。

但是,刘氏的人物画作中与文学作品却有着思想内质上的不同。从创作手法来看,刘氏的文学作品总体上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具有宏大叙事的气象和艺术手段,展现了数十位人物的历史映像。而其人物画作却充满了传统文人绘画的浪漫主义情怀,隐约传达出类似于“旁观者”的逃逸心态,就这一点而言,是非现实主义的,况且从形式上而言,其人物画与20世纪中期以来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具有鲜明的不同。不可否认,20世纪兴起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方式,在“中西合璧”的技术改造下,将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和政治激情与“言志”传统相糅合,形成为受主流政治青睐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种创作方式虽然在官方一直被鼓励,但来自于学术界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同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从内部开始瓦解,使其陷入不由自主的“俗套”和“伪现实主义”的困境之中。文化可以是民族命运的担当,也可以是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当前者逐渐向后者转化时,具有“担当”意识的宏大叙事艺术创作原则也需要向“心逸”的自我认同回转。

上述矛盾投射在刘氏的人物绘画之中,使其人物画呈现出“心逸”和“入世”的微弱摇摆。刘氏喜作古代隐士贤人,或踏雪寻梅、或松下烹茶,萧逸高古、情怀放达,显现出他寄身山林、依仁游艺的出世思想。以笔者的理解,“逸民心态”是一种流浪于格局之外的精神自洽,并在精英意识与草根立场之间徘徊,并不轻易着陆和自我确认,也不希冀通过他者的确认来使自我获得定位。笔者认为刘氏的绘画作品中折射出了这种心态,这就是为什么他在描绘古代题材的同时,也不放弃对周遭都市文化题材的关注,他或画美女修容、或画民工街头候车、或画老人林间遛鸟,这些画作与古代题材的作品相映成趣,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古典情怀形成审美的持衡,但那只是表面,无论古今,其实都反映出刘氏喜从文化角度去看待人的习惯,这些人物的表现,并没有过于明显的情节,而呈现为一种个体的组合,当然,这与刘氏并非职业化的画者身份和技术训练有关,但在这些人物身上,观者可以感受到刘氏想要传达的文化立场和意义。对于表现的对象,刘氏并非持一种政治的转述需要,人物的真实社会属性被粉饰或异化,或者这些人物被作为当代社会问题探讨的标本,画者的主观意识明显洋溢于作品,在刘氏的创作中,尽管明显的精英意识,使他往往处在文化观察者的角度,但他与画中人物显现出一种亲切的平等感,当然也没有过多的情绪投入,画面敏感、含蓄而略带幽默。另外,传统文人居于庙堂与山野之间的身份定位,使其与官方文化若即若离,同时又具有某种民间情怀和立场,又同时却极大区别于民间文化艺术的形态和精神。

虽然刘氏并不承认他在书法上的优长,但他的书法的确对其绘画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不仅在画面形式上,而是表现在人物的笔墨造象中。他的人物画重视“写”,这里的写有两点:一是写生的创作习惯,二是书写的表达方式。这使刘氏的人物画既具有现实的鲜活感,同时也传递着与文人绘画的血缘近姻。从“势像”和“意象”的角度而言,刘氏的人物画更侧重于意象的表述。尤其是画作中的当代人物形象,虽未有微妙、夸张或准确的人物形态描写,但以线塑形的笔墨情趣和气韵节奏却成为画面审美的重要支撑。刘氏作画,虽属“业余”,但从诸多人物的身态的描写中,却显现出科班的写生和表达习惯,在人物面部的特征描写上,甚至具有漫像式的造型特征,往往笔墨精炼而意趣盎然,显现出刘氏敏锐的文化视角和豁朗清澈的个人性情。

文重意,画也重意。中国人物绘画在近现代偏重于技术的改革,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很快显现出自身不足,并且呈现出技术失范和精神亏空的局面,这是由于主流文化换位及相应批判过激、过多地否定传统主流艺术、文人艺术的价值,长期不能给精英文化以恰当的地位而导致的艺术潮流。不论形式与内容,还是造型与笔墨,其论争之中,似乎大多是在技术角度上谈论艺术的问题。其实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传统笔墨和形式语言相伴相随的传统美学的失落,这是近当代中国绘画最根性的迷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氏的人物绘画则更有耐人寻味的时代意义。

相关文章

  • 设计返璞归真[图文]
    设计返璞归真[图文]

    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早在1908年便提出了“装饰即是罪恶”的观点,百余年过去了这样的信条仍旧深深刻在每个设计师心中。当他们静下来真正开始尝试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设计时,往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简单和本真的,最“真”的东西才是设计力量萌发的源泉。旧工艺演绎新材料鲁班锁相传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班的发明,同样是榫卯结构,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

    106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书法大扫除给苍井空消毒后续(图)
    书法大扫除给苍井空消毒后续(图)

    9月7日早,陕西书法院首届书法双年展在西安举行,展厅里用书法笔画构成的书法家简介本报记者王智摄将苍井空、赵本山等人的书法复制后,集中消毒并扫入垃圾桶……9月7日,风格相当传统的“风骨·陕西省书法院首届书法双年展”以行为艺术开幕,引来争议,被指“作秀”。昨日,陕西省书法院正式回应“作秀&rdq...

    75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杨柳青年画中的生态美[图文]
    杨柳青年画中的生态美[图文]

    桃花坞年画图为日前杨柳青年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年画制作的关键工序——彩绘。编者按杨柳青,是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沿岸多水环境中孕育出的北国江南。它以出产年画而享誉海内外。杨柳青年画,这种起源于农耕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如何反映自然生态美景,与人民的传统生活密切相连的呢?杨柳青,一个水美、人美的胜景佳地。古代大清河东流入海,在此交汇,故此地史称...

    5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齐白石的艺术声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他九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真正得以被外国人所认识、钦佩、追捧却是在他六十岁的1922年以后,也就是说这一年随着陈师曾将他的画带到日本展览而开始的。我们根据齐白石的记述知道,齐白石的画能到日本展览也是个偶然的机会,并非出于主观的设计。当时只是日本的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来信邀陈师曾带着作品,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会画展览会。这时的日本人并...

    7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近日,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一篇“炮轰”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文章当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风流、热爱收藏著称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个“破坏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蜡的“御诗”、以累累印章和御题占满传世画作,将其弄得伤痕累累,都是这位皇帝经常做的事。皇宫内所藏的书画、...

    9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严文明:解决学术问题最终要靠学术讨论[图文]
    严文明:解决学术问题最终要靠学术讨论[图文]

    严文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商周考古研究。先后主持、参加田野考古和室内整理工作20多项,发表《仰韶文化研究》、《中国通史(二):远古时代》、《史前考古论集》等论著近200部(篇),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等,在极大程度上代表和引领了当代中国新石器时代...

    122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雕塑家访老兵创作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图文]
    雕塑家访老兵创作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图文]

    李春华用手机向老兵付心德展示他的雕塑(中国青年报)仅凭一双手,一把薄薄的木制刮刀,雕塑家李春华创作了402个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凝固了70多年前的那段抗战史。伴着汽车里程表上公里数的跳跃式增加,和飞机航段里程的迅速升级,这位49岁的雕塑家从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了上百名在世的远征军老兵,其中的28位被塑成了雕像,放置在庞大的雕塑群最中央。402个雕塑中,最显眼的是老兵付心德的塑像。...

    133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

    10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埋头钱堆痴心不改:走近收藏家王子华[图文]
    埋头钱堆痴心不改:走近收藏家王子华[图文]

    王子华与父亲王亚光人物名片王子华,1977年9月生于贵阳,为贵州省收藏家协会理事、贵州省钱币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1997年毕业于原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1999年到云南昆明世博园,建立世界钱币馆。2003年在贵阳举办“首届迎春牡丹花展”、“贵阳甲秀楼菊花展”,2004年在甲秀楼举办“中国纸币样钞展”...

    159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感悟水墨[图文]
    感悟水墨[图文]

    ——《澳门月刊》专访著名山水画家、珠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开连先生初春的南国,偶有寒意。在李先生略显简陋的画室中,树影婆娑中洒落的阳光正静静地照在他笔下的水墨山水。对于记者的到访,李先生略显腼腆,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总是不经意的看一下他的画,似乎他的灵感全在那一方丹青,中国传统文人的内敛在那一刻尽显。服务珠海文联廿载心与得月前,记者有机会前往李开连先生设于珠海市的...

    5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探源[图文]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探源[图文]

    图1交河故城出土骨雕鹿头骨雕系指以兽骨或畜骨为材料雕刻制作的艺术品,或对骨质实用品的雕刻装饰。依雕刻技法可分线刻艺术、透雕艺术和圆雕艺术诸种。[1]追根溯源,最早的骨雕始于原始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种类之一。由于动物骨骼的质地细密坚实,经过处理后骨骼的色彩质朴,历久弥新,所以适于雕刻精美的形象。一、历史悠久的骨雕艺术在中国,骨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

    8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装帧艺术家朱赢椿:为什么书籍设计要“再少一点”[图文]
    装帧艺术家朱赢椿:为什么书籍设计要“再少一点”[图文]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再少一点,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创意的事情这么有意思,为什么我们要克制自己,要约束呢?做了十几年以后,我发现对于书籍设计来讲,这个问题有点严重。我们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现在正处在国内设计专业、设计展览、设计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卡到这个创意呢?创意是不是越多就越好呢?“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分秒必争,图书设计要顺应时代潮流。&rdq...

    145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郭味蕖:家学修养与厚积薄发[图文]
    郭味蕖:家学修养与厚积薄发[图文]

    郭味蕖(1908~1971年)郭味蕖(1908~1971年),山东潍坊人。出身于书香世家。1951年受徐悲鸿之聘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在“文革”中受迫害,1970年,以“战备疏散”为由被迁返潍坊,翌年在家乡潍坊逝世。站...

    8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画家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图文]
    画家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图文]

    齐白石娄师白师徒旧影北京吴志菲社会上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评价画家成就的话: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由此足见娄师白在当今画坛享有的地位。娄师白《春光明媚》镜片,136×68厘米,中翰清花2010年12月拍卖成交价71.9万元一次美丽的邂逅与一方“师白”印章娄师白原名娄绍怀,祖籍湖南浏阳县,1918年生于北京。1912年,娄绍...

    20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字璧予,1947年2月生,1967年拜吴玉如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几十年来情系翰墨,执毫勤耕,既承师法,又不为其所囿,书风自成一家。20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协。1987年游学日本,曾受聘于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研究日本书道,对中日书法的比较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参加东京国立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一届日本书法展”,获得“国际美术审议会奖”。9月...

    14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