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毕加索的中国情缘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南子 点击 :

上世纪40年代,巴伯罗·毕加索(PabolPicasso,1881-1973)为表达对传说中的延安的敬仰之情,托人带给毛泽东一幅自己的画,虽然这幅画最终并没有到毛泽东手中,但自那以后,毕加索与中国总是或远或近地碰撞着。

日前,“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共展出毕加索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100件版画。而毕加索与中国的情缘远非如此简单,从1949年后的被否定,到80年代的被追捧被误读,直至今天又一次光临中国的热闹……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作品在拍卖场无限风光,但其艺术风格在西方艺术界却早已过时。

与中国相遇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艺术家毕加索还是“一个战斗在特殊战线上的共产党员”。1944年,二战刚结束,法国《人道报》刊出一则举世震惊的消息:“与埃菲尔铁塔”齐名的大画家毕加索宣布加入法国共产党。消息传至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庆祝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并举办了很可能是毕加索作品照片的画展。

1945年9月,毕加索将自己的一幅油画,托去巴黎参加世界工联大会的中共代表邓发带给毛泽东,以表达对传说中的延安的敬仰之情。“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因当时代表中国妇女参会而知晓此事,“我只是记得,毕加索让邓发带一张画送给毛主席,邓发还拿着画让我看了一下。”令人惋惜的是,邓发回国后,于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乘美式运输机返回延安,因气候恶劣,飞机坠毁,机上17人全部遇难,毕加索珍贵的画作也从此消失。

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贯穿了近一个世纪。从1920年到巴黎学习绘画的常玉、林风眠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毕加索的痕迹。“毕加索的名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传到中国来了,那时候中国正在战乱当中,没有可能邀请欧洲的展览来中国。但已经有中国的画家知道毕加索,像徐悲鸿在法国留学,他不但不懂毕加索还讨厌毕加索,他也不喜欢印象派;刘海粟是另外一种画家,他觉得毕加索的画跟中国画文化相同。他们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北方的现实主义阵营,一个是以刘海粟为主的现代主义阵营。1949年以后,北方的现实主义阵营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基本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就销声匿迹了。”艺术家陈丹青撰文表示。

在中国艺术界,一直流传着拜访毕加索的两个段子。那是1956年,曾任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的画家张仃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法,并到毕加索的加里福尼别墅拜访。张仃送给毕加索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并与毕加索合影。“那是一个午后,我们来到毕加索工作室,是在海边的一所别墅。毕加索睡完午觉,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领着我们参观了工作室,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华贵,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艺术家,他卖掉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痕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几十年后,张仃仍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表示,毕加索其实一点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齐白石。这次拜会,代表团还邀请毕加索访问中国,但他没同意。

两周后,长髯飘胸的张大千携夫人也来到加里福尼别墅。据张大千说,落座后毕加索便捧出几大本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习作请他指点。张大千仔细地讲解一番,听得毕加索频频点头。随后,毕加索说出一番宏论,“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的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毕加索还认真地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的艺术。齐白石先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齐白石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

由张大千转述的毕加索的这番话,在中国美术界流传甚广,成为中国艺术优越论的有力论据,但真实程度却很可疑。一是因为张大千对西方现代艺术本来不懂,中间还隔着翻译,张大千也可能大嘴巴自夸一下。很难想像,毕加索这样一位艺术泰斗,会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中国画家,自轻自贱地说“白种人根本无艺术”。

看懂毕加索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毕加索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多达近37000件作品,跨越油画、石板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蚀刻等多个领域。他从不曾停止探索和变幻,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诸如印象派、野兽派都被他汲取营养,转变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手法。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影响深远,但凡活跃于20世纪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绕开毕加索,而20世纪大半部艺术史都可以按照毕加索的成就来撰写。

近些年,毕加索频繁“到访”中国,不仅拍场上的毕加索越来越多,毕加索的作品也更多地飘洋过海来中国展出。如何看懂毕加索,对于今天中国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其实是个不算太低的要求。

而毕加索不好懂的原因,一在于知识准备,二在于眼界。陈丹青认为,要看懂毕加索,需要理清其中的时间和空间脉络。“如果真的要懂毕加索,我相信你大约要看一下非洲艺术,看一下塞尚的艺术,看一下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安格尔的艺术,当然还要看一下希腊的艺术。当你了解这些艺术以后再来看毕加索可能情况会不太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中国美术界比较有主见的人,其实对毕加索已经不再感兴趣了。”陈丹青说,在小圈子里,年轻人已经不太看得起他了,大家开始关注二战后,被称之为后现代的新兴艺术,开始关心像杜尚、路易斯这些人。

拍场毕加索

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是国际艺术市场的“宠儿”,几乎每幅上拍作品都是拍卖会的大热门和吸金王,在被藏家激烈竞逐的同时,更创出一连串的辉煌天价。在世界最昂贵的20幅绘画作品中,毕加索就占据了9幅。

1989年,是毕加索作品拍卖价从百万美元,狂飙至千万美元的分界线。这一年,他的《皮埃雷特的婚礼》在法国拍出5189万美元的天价,《自画像》在纽约苏富比的成交价是4790万美元,《母爱》的拍卖价也高达1120万美元。

1998年10月,在巴黎化学之家举行的拍卖会,拍卖了毕加索女友朵拉·玛尔生前收藏的424件毕加索绘画作品、书信、照片、雕刻,总共拍得1.93亿美元,其中包括32幅绘画作品,拍得1.5亿法郎(约2708万美元),价格较之1989年的行情不可同日而语。朵拉与毕加索交往9年,在此期间,她精心收藏毕加索所有作品,包括毕加索在火柴盒、纸片、记事本、餐巾纸上随手勾画的草稿。与毕加索分手后,朵拉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即便经济拮据也没卖过一件毕加索作品。

进入新世纪后,毕加索一次又一次刷新艺术品的最高价。2004年5月5日,《拿烟斗的男孩》在纽约苏富比拍出1.0416亿美元的天价,打破了此前由梵高于1890年创作的《加歇医生的肖像》8250万美元的价格纪录,成为当时全球最贵画作。

毕加索的作品总与其私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3件最贵的40年代的油画作品,描绘的都是他的情人模特。1943年,毕加索在与“珍爱的缪斯女神”玛丽-特雷莎·沃尔特(MarieThérèseWalter)同居期间,先后与弗朗索瓦斯·吉洛(FranoiseGilot)及朵拉·玛尔(DoraMaar)交往。毕加索画于1941年的《朵拉与小猫》在2006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创下9521.6万美元的天价,成为这位现代艺术大师拍价最高的40年代作品。

迄今为止,毕加索的最昂贵纪录是2010年5月4日于纽约佳士得以1.064亿美元拍出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该画创作于1932年,描绘的是毕加索立体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缪斯——玛丽-特雷莎·沃尔特。2011年2月8日,以玛丽-特雷莎·沃尔特为模特的另一幅画像《读书》,在伦敦苏富比以约4000万美元拍出,高出预期价格约1000万美元。该画作展示了她胸口半露、膝上搁着一本书,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

毕加索曾说,他的画作就是自传,除历任女友外,朋友也是他作品的模特。2010年6月23日,毕加索创作于1903年的画作《喝苦艾酒的人》,在伦敦佳士得再次创下34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1亿元)天价。画中人便是毕加索的亲密好友、画家昂杰。

目前,在国际上有一个财力雄厚的收藏圈一直对毕加索怀有最大兴趣。中国也有少数几个藏家藏有少量毕加索画作,但多为小尺幅作品,作品量级也不是太够。2013年11月5日,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2亿元)的成交价,拍得毕加索代表作之一的《两个小孩》,这也是国内收藏的最贵的毕加索作品。

相关文章

  • 画家张宏伟:谁为大山而歌唱[图文]
    画家张宏伟:谁为大山而歌唱[图文]

    画作《科教新片进山来》张宏伟,1953年生于济南,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全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馆联络部主任。有数十幅作品入选全国、全军、全省美展,多幅作品获奖,并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张宏伟画集》《张宏伟国画》《人靠衣裳马靠鞍》《永不消逝的记忆》等美术论文、散文,多...

    18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子林:如何区分艺术[图文]
    徐子林:如何区分艺术[图文]

    巴塞尔艺博会现场徐子林到了今天,艺术变得非常复杂,已经不再是仅通过眼睛就能完全领会其中全部意念的、简单的视觉创作了。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从二战以后,当代艺术成了艺术创作的主流,而当代艺术的显性特征就是不断挑战人们对艺术认知的承受力,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以期形成新的艺术理念,这几乎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唯一命题。然而,提倡创新,强调观念的新艺术只是整个艺术生态的一部分。虽然在西方社会,人们在没...

    173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黄永玉:人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坏[图文]
    黄永玉:人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坏[图文]

    黄永玉。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黄永玉九十大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作为黄永玉十年一次的大型个展,此次展览历时一个月,将在9月16日闭幕。8月26日,黄永玉在国博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品没有好坏之分,而对于他来说,没有代表作之说。京华时报记者顾博实习记者黄嘉仪■记者手记《吹口弦》套色木刻休息方式是画小画一身素色棉麻衣裳,衣服袖子整齐卷起,再加一块大...

    100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春展缀言[图文]
    春展缀言[图文]

    中国传统审美擅长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中国山水画亦如是。回首宋元绘画,细赏南北宗墨迹丹痕。无一隅不在显示出中国人观照自然,解读自然的独特方式。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对研索翰墨者起到了良好的蒙养。“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风物与人同。”寂同山水林木,静对日月晨昏,携伴渔樵耕读,思接万物千载。宋人已成熟的将客观事物不依主观的描绘...

    179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心素似简:略论薛国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心素似简:略论薛国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图文]

    薛国泰书法在中国书法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与书法主流群体身份的专业化嬗变。伴随着传统文化生态的渐行渐远,直接导致了古典书法文化的式微。然而,在现代化书法运动的底层,有这么一个坚守传统文化的乡贤群体,他们的身上有着浓郁的怀古情节与传统底蕴,他们的书法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心素似简,根底里却充盈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们延续着古典书法的生长机制,虽然在当代书坛是非主流的...

    19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仕女画的新思考——谈王家训的人物画创作[图文]
    仕女画的新思考——谈王家训的人物画创作[图文]

    王家训人物画作品王家训前期作品多为在生宣上画的工笔画,以铁线描居多,追求线的高度统一、气息笔调的一致性,通过细劲的线条把整个画面统一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画讲求“骨法用笔”,衣纹笔法有十八描之说,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在运笔的过程中需用气把毛笔提起,否则墨就湮开了,线条立不住。毛笔的运笔与气息有很大的关系,气...

    8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吴冠中《苏醒》彩墨150cm×360cm1994年赵无极《22.7.64》油画161.5cm×199.5cm当代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近日指出:“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

    92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董庆伟:用写实语言来演绎精致与唯美[图文]
    董庆伟:用写实语言来演绎精致与唯美[图文]

    人物肖像,布面油画,2014年作伴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油画艺术也呈现出异常繁盛的发展趋势,油画题材的开拓,色彩的延伸以及独属于个人的情感积淀都呈现了不一样的感觉。而其中的写实语言的运用,则体现为一种细微变化的“素描”语言,其色彩的变化让位于素描层次的明暗变化和虚实变化。当然这种处理丝毫也不同于照片似的细致和周到,它潜在地沿着一条合理的视觉通道将观者的视觉指引,从而施展...

    44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漆画320cm×160cm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图/记者金叶乔十光是中国漆画界“教父级”的艺术家,是将中国数千年的漆艺传统引入到平面绘画世界中的第一人。3月6日,“漆墨春秋——乔十光漆画艺术五十年全国巡展·广州站...

    162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图文]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图文]

    所谓“职业画家”,往往正是一些失去了正式职业的画家。现在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只不过,在古代,想要选择当一名“职业画家”,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自唐宋以来的文艺传统便是:“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黄慎《赏花仕女图》扬州八怪是清代在扬州地区卖画为生的一群画家。他们的画不仅蹊跷古怪,而且明码标价。说来也怪,这几位画家不仅没有...

    15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尹吉男:莫让娱乐主义主导学术和市场
    尹吉男:莫让娱乐主义主导学术和市场

    必须承认,目前我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市场与学术的网络娱乐化问题。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还没有现在这么突出。由《功甫帖》引发的网络大战,将纸媒也卷入其中。收藏家、学者、鉴定家、投资人、经纪人、爱好者和普通观众都纷纷现身网络。微博和微信成为最快的传播载体。在书画鉴定领域,以前学术和市场泾渭分明,互不相扰。即使像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关于董源《溪岸图》的大型研讨及其辩难也是在学术界内部...

    11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海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图文]
    张海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图文]

    论坛现场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的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主题论坛“从电影到当代艺术:栗宪庭电影基金的出版计划”8月26日在现象艺术中心举行。现场嘉宾孙松荣(巴黎十大电影学博士,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教授)、杨北辰(ARTFORUM中文网主编)、张海涛(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档案网主编)、毛晨雨(导演)、胡敌(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与视听研究院)、曹恺(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南京总监)、张献民(...

    16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音乐书法招致“作秀”争议 笔墨如何随时代? [图文]
    音乐书法招致“作秀”争议 笔墨如何随时代? [图文]

    书法向来有“凝固的音乐”、“无声的音乐”之美誉,当有人把这种凝固、无声给活化、有声之后,一种全新跨界艺术——音乐书法便由此诞生,但同时也招致“作秀”、“杂耍”的批评。这个人就是书法家李斌权。在质疑声中,他已经连续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皇宫上演了“中国书法音乐会&...

    13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霓虹灯与LED灯的组合,以“光雕”的形式展现出相悖的物象与物形,这就是艺术家夏国为公众展现出的霓虹世界。艺术家试图借由工业美学的产品为媒介,在当下语境中探求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藉此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投射。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夏国生长于新疆阿勒泰,是一位沉静、态度锐利且观念前瞻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对非物质化时代的物质性本身展开持续而彻底的反思,通过霓...

    14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艺术何时羽翼丰满[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何时羽翼丰满[图文]

    图片说明:方力钧创作于1991年的油画《第二组,NO.2》。光头的艺术家本人以及“光头”人像系列,成了方力钧的艺术标识。他笔下的光头形象往往多选择自己或自己的朋友作为模特,使这种嘲讽成为自我嘲讽的形象。以蓝天、白云等空阔场景作为人物背景,则表达了一种从内心压力中自我解脱的感觉,应了一句中国俗语“退一步海阔天空”。迈入“硬件时代&rdq...

    35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