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钟德:停水了还搞水墨吗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呵呵 点击 :

水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当人们认为它是个东西时,却有人不以为然,不觉得它是个东西,甚至说,它仅是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尊重个体心理感应起见,所引发诸多灵动的视角指向。如通过这方法论来,我们的思维似乎可以宽泛了些呢?我想,这种提法并不因存在与以往相比有多么高级或者更时尚的答法,重要的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对水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或者说,这类凭感觉行事的方式,它能拉拉扯扯到何种维度呢?我们在道问中,是否应重新认准客观意义上的“人与水墨”的彼此对视关系:觉得是东西也好,不觉得是个东西也罢,毕竟当前的文化语境给予了“我看水墨”的很多包容与接纳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当前水墨发生的一切状态,并且可以有选择性地去把某种意料与意外作为对象比较着谈呢,在谈论过程中自觉地卸下之前的包袱,轻装上阵!这样下来,我们才可以轻松地去面对某种偶发情景——那怕某天某刻:停水了!!还能否搞水墨吗?

停水了!是不是就麻烦了?如此一警醒:水似乎就立马引申到我们的思考范畴中。传统所指为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一画千年,再至水墨画画入当代,更是有别与中国传统画法表现形式的水墨艺术。既讲究水法、墨法,亦融入西方的构成、表现等技法,具有时代感。可以说,在人的自觉主导下,水与墨灵动的显像,演绎了一部鲜活的中国水墨画史。

水墨画早成史实,毋庸置疑,我们应当在尊重客观的史实下进行发问:“当停水了,水墨到底能不能搞?”我们在寻找到矛盾根源的同时也设法得予解决,其中将牵涉到从水墨的母体分娩出来的“画与艺术”的样式延伸,即是水墨宽泛论的艺术所指,尽管这种观点(水墨界早已提出)引发了诸多艺术家与评论家及观者的多重考虑,不乏针锋矛盾其中:搞水墨没有水怎么办?看水墨没水墨,到底看什么?最近,批评家杭春晓所提出了无需定义的新水墨。他指出:对“新水墨”的关注,不能“固化”。如果以“定义”方式来界定“什么是新水墨”,我们只会落入陷阱——市场所需要的“口号”。也即,“新水墨”并非“风格概念”,而是水墨的一种“状态”。所谓“状态”,是指水墨在新资源(包括视觉资源、思想资源)的刺激下,“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并因此形成不同于此前水墨的“视觉机制”。

杭先生的观点显然是针对在近三十年来人们所提及中国水墨,必将地牵扯到诸多水墨本身所遗留的民族历史、身份确认、文化立场、笔墨之争等诸多落套的问题上,难以轻装上阵,自由发挥的一种困境。如一味强调,一味重申,必将反复无常搅局其中,难以自拔。这是对于以往视觉经验的重新界限,由原本约定俗成的水墨问题已经更新为某种不定时的“视觉机制”,那么它的可行性到底在哪里呢?

宣纸、墨、毛笔、水,是简单的工具、物质,是一种经历了数千年的传统文明的沉淀,无论画家怎样使用这些物质材料,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这个传统的内容。传统是个什么东西?道义上是传承和统一前人社会经验概念的共识。我想,艺术的本能就是强调个性,那么在强调个性的同时能否真正意义上达成共识吗?也许我们只能在艺术经验史中讨个说法吧:在“85美术新潮”沉寂后,渐渐泛起“笔墨中心主义”、“笔墨至上论”和“回到传统主义”的一边倒状况,其实质即是恢复以传统为鉴的价值标准。这种状况与改革开放的大格局是相悖的。本来新时期思想解放的直接成果是画家对艺术的选择有了自主性,价值取向有了多元共生的局面,画家的文化心态也从单一走向多种形态,再也不能用一种模式标准来框定一切了。尤其在文化转型期,本应以不同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多元的价值标准,否则就不能反映发展的现状。

我们再回顾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康有为的“中国近世之画衰败论“、林风眠刘海粟的“以西润中论”、徐蒋体系的“改造国画论”、刘国松的“革中锋的命”、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李小山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王南溟的“艺术必须死亡论”……他们的艺术观点,你可不承认,亦可反对,这是艺术赋予观者最人文的话语权,这系列言说不断地经历着公众与时间的修正,至如今,是否应该得出某种定论呢,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他们的艺术成果当否成为一种传统意义上新传统,对此,我们可以深信不疑:老不死的传统并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界限的一把锋利裁刀,仅是一面供人们可鉴可显的镜子而以。

传统是一码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是否应当把水墨的前途寄予在由观看所诞生的感觉——“不一定”因素下的自觉所向,以免形成锁定的感受定式。尊重观者心理上的即时反映,这种观看的时效性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和“胚芽”,是其他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如此扩充着谈:即时的感受,必将平等地构架起人与水墨视觉传达桥梁,如此延伸问法:水墨艺术发展道路是否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

我想,一一的疑问终极解决方法是将落实到水墨画家与作品衍生出来的“蛛丝马迹”上,从中形成的个案才得以批评与解读。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陆实验水墨的领路人之一的张羽,想跳离出传统,他觉得古人的路已走到尽头,他要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他走在最前面。张羽说,水墨作为画种已经被这个时代终结了。没有人能突破前辈先贤了。要想彻底地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笔墨的惯性,唯一的办法是扔掉毛笔。这位水墨画家想到了自己曾经用的指印,这次,他的想法比以前更明确,更清晰。在选择媒介表现方式上,他用食指点水接触宣纸,或者直接用植物颜料、指甲油之类更明亮的颜料。最后,甚至放弃了纸本身,把指印点在了玻璃上。

有公众媒体评:“指印是什么?是一种契约、画押。我们为什么画押?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承诺,一种信誉。当今社会,每天都有着数不清的工程方案及方方面面的合作在庄重的形式下和谐地签约‘画押’,然而这些有多少是被承诺的?在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与听到的,还有看不到的也听不到的那些背信弃义的、或带有欺诈性的阴谋,让信誉在今天存在着危机。”

我认为:1、张羽之水墨——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醉翁之意因喝了酒:在水墨的原生态资源中萃取引申义并正在进行的水墨观念实验,作品可否称为水墨的“衍生艺术品”?2、从水墨画家到水墨艺术家的实验性转型,公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家身份表示质疑,3、水墨的媒材发生转移,表现手法涉及多方面信息的更新与扩充;4、水墨本身的视角已呈现多维度的空间,以往的视觉经验有待更新自觉适应;5、批评或和解读方向,更具不稳定性,有待重新界定。

再到诸多水墨艺术家多年来在水墨边界上的实验探索范例:徐冰对空间的探索——水墨介入装置艺术的实验;胡又笨对于“触摸”感的探索——水墨浮雕;王南溟的空间探索——反书法与反水墨画的《字球组合》;梁铨的对过程的体验——“拼贴”实验;张卫、李晴等艺术家试图抽空水墨的物理属性,将水墨仅仅视为一种传达观念的符号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他们作品已经不同于所谓的“水墨画”,而属于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融合了行为、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建筑、空间等元素,试图区别与修正了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方法,水墨画家赋予水墨作品更多不确定的因素,给转型中的水墨艺术带来更多可参考的范本。

他们以“试图”作为突破的理由,并以“试图”呈现给观众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温馨提示:可看可感——你看着办吧!如此办法呀,肯定令人汗颜:这也算水墨?水墨搞到这个时候是否终极了呢?这种只有放弃原本所形成稳定逻辑,转以新视角,能否在今天的语境中生效呢,或者说他们如此选择不讨好的,或者是挑战现时公众视角,甚至是违反“水墨的纪律”的艺术手段!能否“险境逢生”呢?这种看似在这个时代中突兀或者割裂的艺术表现形式:水墨到底能看什么!看的仍然是种感觉。从中,我们可否以——新感觉作为理由来实现当代水墨突破某种界限防线中的第一要例呢。

我想:这一系列带有异想天开的试问中,或许必将还原给我们很多意料不到的念想。你紧张,我肯定紧张,你有趣,我也快乐点。你我互相,艺术亦然,它本身都带有这种勾人各种各样情绪表露的潜质,或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或是,今天似乎意识到了,当然未晚,因为我们正跟水墨聊着天呢——奇怪了!停水了,他们照样搞水墨!

相关文章

  •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周先生与廖昌永(右一)等爱徒手拉着手同唱《长城谣》。记者刘洪洋摄见习记者赵宇她,在上世纪30年代就以“中国之莺”之称享誉海内外,她,几十年间培养了张建一、高曼华、廖昌永、方琼、李秀英等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昨晚,95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家乡人民的掌声雷动中登上琴台音乐厅的舞台,与爱徒们共唱了中国名曲《长城谣》,尽显大...

    4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克里姆特:表现命运中的女人[图文]
    克里姆特:表现命运中的女人[图文]

    2012年4月,我乘船离开威尼斯,雨雾中忽见一条褐色的横幅跨在桥上——“Klimt”的名字在水波上飘动。其时,我刚从科雷尔博物馆里看过克里姆特的展览,差点误以为缩小比例的《贝多芬带饰》是一幅真品莅临水城。5月,行至维也纳,循着阳光下闪动金光的月桂叶子,我走进分离派会馆,爬上特意为观众搭建的楼梯,到达这件长30米、高两米多的壁画作品前。之后无论在奥地...

    9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杨晓阳建议体制内外画家多交流:互相学习很重要[图文]
    杨晓阳建议体制内外画家多交流:互相学习很重要[图文]

    杨晓阳在接受采访。本报记者任峰涛摄“国家队”的加盟是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的一大亮点。作为本届博览会的总策划,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艺博会的更多亮点都将在策划者预料之外,艺博会效力将在展览期间和展览后持续发生。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分家记者:作为总策划,策展背景是什么?杨晓阳: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艺术和产业和社会的对接,也有各种博览会举行...

    4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风驰(雕塑)吉欧·菲林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我们现在的雕塑家做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地方放,都得进入公共的户外空间进行展示。”深圳雕塑院雕塑家夏和兴直言,公共雕塑主要就是展示空间的力量。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的力量?《风驰》,以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只带翼飞龙正在随风而起的形象,光润的石材和多变的形体轮廓,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丰富的感受...

    179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雕塑家创作毛主席雕塑经验:右兜大些因为装着烟[图文]
    雕塑家创作毛主席雕塑经验:右兜大些因为装着烟[图文]

    著名雕塑艺术家李象群在为毛泽东雕塑做表面处理。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通透。李象群早早来到位于798艺术区内的个人工作室,他要指导学生刘东旭对行将完成的毛泽东雕塑做表面处理。在外行人看来,筛选胶泥、上大泥覆盖雕塑造型,以及塑形才是雕塑的主体工程,而李象群告诉自己的助手和学生,直到送展前雕塑都还在进行中。“因为每一步的精细程度都会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细节真实。”不大的工作室里...

    13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图文]
    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图文]

    张江舟历经近百年的争争吵吵,中国画发展至今,还是形成了多元并举的基本格局。尤其是被指称为“非传统”或“现代水墨”、“实验水墨”等名谓的当代水墨画(本文中的“当代水墨画”专指与传统文人画在语言样式上有较大不同的当代探索性水墨画),已然在诸多质疑、嘲讽声中得到了它应该得到的文化席位,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质...

    116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国画革命派创岭南画派:桃李满天下[图文]
    国画革命派创岭南画派:桃李满天下[图文]

    广州番禺高氏■策划:林波■文/图:侯鹏飞因为家贫,高剑父曾族兄依耕田放牛维生,后获族叔指导画竹。13岁,高剑父拜居廉为师,后走上改革传统中国画之路,创立岭南画派,并以春睡画院为营,培养了诸如黎雄才和关山月等的大批人才。毕其一生,浇灌了这一枝开在中国绘画史中光芒闪耀的花朵。在广州艺博院,一场书画作品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以此纪念“岭南三杰”之一—&mdash...

    14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专家:鉴别古钱币 最好懂钱币书法[图文]
    专家:鉴别古钱币 最好懂钱币书法[图文]

    读者来信图片本期鉴定者: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副秘书长肖展雄读者:请专家帮我鉴定这枚北宋钱是真是假,价值如何?鉴定:从图片上看,这枚北宋祟宁通宝折十的风格、包浆都没什么问题。不过,图片和实物毕竟有些区别,有时会出现“有一眼”的情况。“有一眼”是指从图片看非常不错,但需要上手仔细检查才能一锤定真假。北宋祟宁通宝折十制作精美,品种繁多,不算祟宁元宝...

    89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气功大师"引热议 探究:"圈子文化"致伪大师横行?[图文]
    "气功大师"引热议 探究:"圈子文化"致伪大师横行?[图文]

    “王林的把戏,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师热,和民国时江湖中的人物相比,只能算是个菜鸟”——对于“王林热”,有人如是评价。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个“菜鸟”红得发紫,虽然这种“红”开始给他带来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调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可能是“负面”的效果。纵观近几十年的中...

    17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浅析谢德庆与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
    浅析谢德庆与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

    谢德庆作品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应对日常生活介入与思考;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是艺术家;自由,等于创作,等于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创作的表现,创作也是人类存在的唯一可感形式。——波伊斯(JosephBeuys)波伊斯的这些话今天依旧在中国行为艺术界重复地被奉为精神信条。出生在台湾的谢德庆则通过五年每年一件...

    12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晓剑2013年1月18日,在椒江的千禧书店买了一本《俞平伯年谱》,是2000年为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由孙玉蓉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的,我手头的这本是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于是,利用春节前后的每晚睡前时光,在灯下捧读这本《俞平伯年谱》。读年谱,看到的是俞平伯先生丰满的一生。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

    112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列宾秋天的花束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艺术最容易跨越任何障碍(比如语言不通),自由畅神地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事中国画艺术的我,年少时就十分痴迷俄罗斯(前苏联)绘画艺术,他们的素描、风景画、主题创作,还有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契斯加柯夫、列维坦、希什金、费申……以及那一幅幅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构巨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

    65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林:我为什么要做“未曾呈现的声音”? [图文]
    王林:我为什么要做“未曾呈现的声音”? [图文]

    策展人王林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6月拉开大幕,中国馆主题“变位”揭晓的同时,“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也陆续公布。目前,所知晓的平行展已有3个,分别是王林策划的“未曾呈现的声音”、黄笃与杨心一策划的“放大”和喻高、张玮策划的“心跳”。平行展“扎堆现象”在...

    119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艺术新论[图文]
    齐白石艺术新论[图文]

    齐白石的艺术是在古今之交、中西之汇的时空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齐白石的艺术属于古代又属于现当代。齐白石首先是传统的继承者,他学习以及从事绘画职业的方式发生在清末,他的诗书画印的艺术修为模式属于传统文人画范畴,而且他的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确是在延续传统,他的人物画里有一大批儒道仙佛,花鸟画里也有一批梅兰竹菊,这些都证明齐白石首先是一位传统的承继者。但是对于传统的继承并不是齐...

    16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