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顶顶 点击 :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 | 美术知识

张德林作品

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2008课题班的40余位成员中,张德林是十分显眼的一位。尽管他个子不高,也不好张扬,但在多数场合,总是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这种关注度的赢得,自然不是靠作秀或矫情(此种情形在如今艺术界比比皆是),他靠的是一手不俗的从魏晋、唐宋大师那里继承来的书法和开朗、乐观、真率的性格,加之他那十分男性的浑厚、靓丽的嗓音和长发飘逸的造型,几乎随处都能制造一种活泼的气氛。

如今的张德林,仅从他的外表,许多人都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出他是做艺术的。但真实的张德林,远远比一个外形上的“艺术家”来得丰富甚至复杂。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张德林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生于安徽来安乡村,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办过厂。进到2006年,他忽然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向,告别先前的这一切,潜心投入于艺术。一年后他负笈来到京城,拜名师,交道友,在学习书艺的同时,感受这个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最集中之地的气氛与动向,并且过起了一种纯粹而简单的艺术家生活。

在全国书法界,张德林的名声虽崛起于近年,但他习书历史之长却是多数同龄人所没有的。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张德林便酷爱上了书法。经过近20年的操练,90年代初,他的努力换得了中国书协的一纸会员证书。尽管,这样的成效,在如今许多靠“速成”起家的同道那里算不得什么,但张德林正是凭着这样的“慢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的艺术空间日益广阔并丰富多样。

从事书法实践30余年,张德林感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近这些年,特别是3年前来到京城,先后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拜师于当代两位德高望重的名师,从他们那里聆听诸多教诲,结合平时自己所知所感,心中豁然开朗,技与道均大进一步。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某种反思与调整,先前风风火火的创新与创造,几乎一夜之间被一种“回归”甚至“复古”潮流所取代。在书法界更是出现了“人人争说魏晋,笔笔效法二王”的局面,所谓的“新帖学”成了新的“流行书风”。

从诸多方面看,张德林近年成就的取得也得益于当下书坛的“回归”思潮与书风。在这股大潮中,他与如今的许多实践者一样,浸淫于以二王法帖为代表的魏晋书风中,心摹手追,朝夕用功,直至废寝忘食。数年间不间断的辛勤“劳作”,使张德林功力大长,笔墨趋于精致。

崇尚“帖学”,是张德林书法的一个总体特征。如果往前推15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这种特征或许可以被人看成是一种个性,因为那时是“碑学”的天下,无论书家还是画家,也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客、新手或老者,他们偏好的大多是阳刚、拙朴的碑版体,即使是以效法帖系为主的书家,在挥毫时还是要融入些碑或金石的笔意(浙江美院的三位巨匠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尚碑”的传统来源于清代中叶“朴学”的盛行。发现“碑”之美,以“碑”之雄强弥补“帖”之萎靡,成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两个多世纪间中国书法家对于艺术史的最大贡献。“尚碑”的惯性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叶。我没有见过张德林先前书法的样式,但若没有眼下这股轰轰烈烈的所谓“新帖学”潮流,他的笔底的行书或草书多半会是质朴(甚至是拙朴)的碑意而不是雅致的帖味。因为,(据我观察)他的精神或性情里头,更多的是那种激越与豪情,就像他聚会上每每会秀出的诗朗诵,慷慨激昂,豪情满怀。当然,果真若此,张德林可能会生出另一种缺憾——笔下的线条下的精良与细腻比今天少许多。

艺术史,某种意义上是一部精神的时尚的历史。所以,我们无法假设更不能强求。既然张德林与当下的许多人已经顺着时代的脉络走到了这一点,我们便只有站在一个中性的立场(起码笔者希望如此)来窥探他和他的创作。

博观约取 出入魏晋——张德林的书法之路 | 美术知识

张德林作品

数十年的刻苦训练,使得张德林获得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才能:真、行、草、隶、篆诸体皆擅,且大多达到相当的水准。

“余学书三十余载,虽五体皆涉,然于草书尤其大草为最爱。凡历代草书名迹,尽习之。惟于张旭、怀素、黄庭坚诸帖用功最勤。法张旭以得其坚实、朴素、倔强之美;临怀素以得其圆劲、从容、飘逸、迅疾之美;习山谷以得其空灵、婀娜、屈曲、遒劲之美也。”(张德林《拟山谷大草跋》)此番表述,让我们看到,尽管张德林将晋人之法帖视为最高典范而潜心效法,但也决不排除对书法史上其他杰作、名迹的借鉴与学习。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除了我们异常熟悉的晋人面目外,还有汉人、唐人、宋人、甚至明人的笔意或造型。前者显现于他的行书和行草书,后者显现于隶书、楷书与草书。

行书、草书(包括行草),大约是张德林自己最得意的两种书体。推测原因,似乎也极简单:在行书中,他将自己对毛笔的控制力发挥到了一个极佳的状态,即所谓得心应手。于是,魏晋人特有的隽永、闲适、幽雅与从容,便从他的每根线条、每个字里行间弥散出来。尽管其自谓“不斤斤于小处,而务求能与二王神会”(张德林《拟二王手札跋》),但对于技的注重是他获得这一切的首要条件。

草书是张德林书写时最过瘾的书体,那些奔放的线条、自由的组合、参差错落的结构、张驰有度的节奏,分明是他自己生命的写照。在这里,张德林充分施展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能力。他将东晋二王父子,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黄庭坚,明代祝允明、徐渭的草书或笔法或结体或章法有选择地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两三种外表具有明显差异的草书样式,或偏向于晋人,或偏向于唐人,或是黄庭坚、祝允明或徐渭的结合体,以不同的技术手段营造的不同书法样式、产生不同的艺术氛围,以表达不同的心境与情绪。而其中,张德林最为得意的,是那类线条连绵缠绕、结字错落迭宕、章法行列穿插,洋洋洒洒的“满构图”式大草。这种草书,看去颇有几分惊心动魄。此大约也是张德林性情与状态最好的表达式。

除了典雅、潇洒、酣畅,张德林还有静穆、朴质与内敛。这便是他的隶书和楷书。习隶,自然要以汉隶为宗,其平稳、坚实、沉着、开阔、朴茂是每一位后来者都应效法的。张德林深谙于此,故其笔下之隶书走平实、工稳一路,不求华丽、奇巧。然而,博观约取、兼容并蓄是他的一个长项。正因如此,他笔下的隶书,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古人的样式上,而是以汉代人的创造为基点,将之前(秦或先秦)和之后(魏晋)的书法样式(如小篆、大篆、行书、楷书以及处于隶与篆、隶与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中的某种用笔或结字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个性面目,寓变化于平实、寓灵动于静穆。不同凡响,令人回味。

楷书,张德林主要取法于唐代颜真卿。按理,颜楷是一个过于世俗化的书体,一位希望有些作为的艺术家会对其心生恐惧,汲取其营养或借取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尚可,但将其作为主要取法对象无异于自投罗网。但张德林竟然成功了,而且几乎是轻易而举!如果没有留意过他的楷书,可能会以为他会将颜家的“庙堂”改造、修饰得面目全非。事实是,他既保存了颜楷的纯正、开阔、厚重,又显现出他自己。张德林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似乎简单得让人出乎意料:让本来肃穆严峻、神圣不可犯的“颜尚书”放松下来,让它拥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俯仰与错落、更多的虚实对比,于是原本正襟危坐的颜楷有了更多的活泼气氛。这份活泼,自然不是来自颜真卿本人,而是张德林精神与性情的自然而巧妙的流露。

“余近来尤喜赵孟頫书,其《寄民瞻十札》更是临之不愿释手。历来论其书者,众说不一,有谓其书具媚俗相也,持是论者,殊非深识书也。余以为,赵孟頫乃承传二王最杰出者也,其书中和之美,致其极也。今拟是通寄民瞻十札帖,虽用极生之皮纸,然余因临是帖久矣,有甚深之领悟,故写来畅意自如,似与老赵对话交流也,真乃纸不碍笔,笔不碍手,手遂心也。”(张德林《临赵孟頫手札跋》)

生命是一个过程,时而激荡,时而沉静。并且,对于多数人来讲,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曾经的激荡会被委婉的沉静所取代。

今天的张德林,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风雨,生活和观念中的许多东西已经改变,但他仍然慷慨、内心仍是充满激荡,下笔之时更是信心满满。因为他相信,凭着对艺术的虔诚和对艺术真谛的渴望,凭着成年累月、朝朝暮暮之间对传统不间断的研习、揣摩,凭着一颗永不封闭的博取和进取之心,自己会不断接近古人、把握真理。

而接近古人、把握真理的过程,也就是张德林赢得自己、塑造自我的过程。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副主任,著名书画家,书画评论家

相关文章

  •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朱偰(音“谢”),字伯商,浙江海盐人。其父系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朱希祖。朱偰幼承家学,主业经济,业余文保,背着一部相机,跑遍南京大小古迹。上世纪50年代末,南京大规模拆除古城墙,朱偰呼吁叫停,中华门瓮城、石头城因而得以保存。但此举不久后即招来祸端……他是普查南京文物第一人朱偰最初不是吃文物这碗饭的,他1925年入北...

    139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沈鹏:艺道并进 和而不同[图文]
    沈鹏:艺道并进 和而不同[图文]

    行书中堂沈鹏沈鹏自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之后,“再吟”又即将面世。不久前拜访沈鹏,沈老谈到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的一些关于诗、书、画的理解、评论和实践。再次聆听,很受教益。胡殷红:诗词是高雅艺术,没有一定文化素养是难以进入它的殿堂的。有人评价您在诗词上的成就不亚于书法,现在写诗词的人不少,您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沈鹏: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的...

    11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葛千涛:老顽童与长鼻子[图文]
    葛千涛:老顽童与长鼻子[图文]

    葛千涛策展人、广告人、画家,云游意大利,收藏有40余个匹诺曹玩偶、陶器、油画等。本文图片高剑平巴西世界杯开赛第二天,当荷兰以4:1暂时领先西班牙时,葛千涛兴奋难掩。凌晨4:35,他在朋友圈贴出两张小玩偶匹诺曹和两张海鲜饭照片,写下:“帅呆了,吃海鲜饭庆祝!”外界知道的葛千涛是策展人、广告人和画家,但一定不知道他收藏了40多个小可爱——匹诺曹玩偶...

    164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评论家冷静看待莫言获奖:不代表真的走向世界[图文]
    评论家冷静看待莫言获奖:不代表真的走向世界[图文]

    (记者刘婷)昨天,由文艺报、中国作家网、新浪文化读书举办的“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研讨会举行并进行网络图文直播。李敬泽、陆建德、陈众议、雷达、梁鸿鹰、陈晓明等众多评论家对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进行了深度探讨,并对目前的舆论热潮进行了较为冷静的思考。对于莫言的写作特点,梁鸿鹰表示,他的特质在于扎根中国现实,进行无拘无束的文学创造。作家的写作还是要注重自己的...

    68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齐白石的画为何坚挺[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的画为何坚挺[图文]

    多少年来对于齐白石的画作一直被社会公认的看好,虽然其中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否定的原因是引起我们此篇论述的原因,我们这里主要是通过否定“否定”达到肯定齐白石所有作品的目的。齐白石一生大概创作了一万多幅画,其中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山水为古风,但属自家风貌;人物基本为清代前形象;花鸟所涉猎的具体内容有:虾、蟹、鸡、蛙、藤萝、兰花、牡丹、玉兰、荷花、芭蕉、鸡冠花、菊花、万年青、凤...

    7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封面用图: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所绘《世襄听秋图》。在文博收藏界,王世襄是个说不尽的话题。5月25日是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诞辰100周年,古家具专家、王世襄弟子田家青前不久在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认为:“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代表中国文化,那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就占了5件。任何一个行业,比如瓷器、绘画、书法,不可能一人占其中半壁江山&helli...

    167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自明清以来,经历了思考、探索、开拓,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我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体悟到其特殊的语言内涵不仅表现在篆意、墨趣、刀味和石韵的原真性上,而且表现在款识、纽饰、情感和意境的拓展性上,并在创作、设计、制作、鉴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界定。一、篆意要正确篆意,即篆刻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和意味。这里首先是文必正,如果文不正,其篆意再美,亦会失去意义...

    4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董媛:画一个自己的家[图文]
    董媛:画一个自己的家[图文]

    董媛本报记者冯智军董媛,自由艺术家。1984年出生于辽宁省华铜镇,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实验艺术系。毕业创作获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一等奖。现居北京。一幅幅大大小小的作品,大到两三米,小到几厘米,画着生活中琐琐碎碎的日常物品、零零整整的家具饰品,层层叠叠地摆放成一个中国北方常见又普通的家,这就是董媛的《姥姥家》。一个个抽离于西方人间...

    4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博学善导遗世独立说起李叔同,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提到这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这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艺术造诣卓越的全才:培养丰子恺、刘质平等名...

    3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俞强水墨: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图文]
    俞强水墨: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图文]

    俞强作品当微风掠过之时,枝叶纷披,竹竿挺拔,枯笔淡墨更显阳光。从而有机地将笔墨饱满、参差错落的画面与兰花紧紧呼应着春风的韵味,逸枝横出的兰叶,蕴逸出疏朗有致、灵活巧偃的天姿国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作者的自题,又赋予出作者的休闲人生和深刻思想性。题曰“清竹一竿立乾坤,千枝万叶分浅深。枝须浓淡相衬托,叶宜疏密来呼应。顽石添势恰有度,幽兰烘景应无痕。一笔一划气贯注,神思妙构出奇品&rd...

    18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文]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文]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看似很繁荣,实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扭曲和虚伪,这种演变的推动力就是人们的虚荣。字画变成了商品,计价按平方尺,为了提高书画家的名气,各种炒作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头衔花样百出,各种拍卖弄虚作假,各种展览虚张声势,各种富有创意的骗术应运而生。字画的价格不按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按画家的官衔而定。一时间人们买的好像已经不是艺术品,买的是头衔,买的是名气,买的是虚荣…&hellip...

    10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诗人芒克:生活把我逼成了画家[图文]
    诗人芒克:生活把我逼成了画家[图文]

    芒克在另一诗人兼画家马莉为他画的画像前。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芒克,曾经是诗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但现在,芒克对诗歌所谈甚少,“我现在基本上没有时间写诗了。”他考虑得更多的是怎么去画他的油画。芒克是2004年开始涉及绘画的,此前,他根本就不会画画。目前,曾经的著名诗人芒克又成了著名画家,他住在北京的宋庄艺术家村,在那里,他被称之为“芒爷”。穷诗人芒克...

    13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朱非书法:谦谦君子的刚正雄壮[图文]
    朱非书法:谦谦君子的刚正雄壮[图文]

    有个朋友推荐我看朱非的书法,我先没在意,这年头会写字的人多了去了,但能遇到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却要看缘分。经不起他又次推荐,就拿来一看。这一看真就惊了,眼睛盯着字面,久久不能移开,耳边仿佛响起大提琴低沉而又悠扬的声音。是的,是大提琴。这声音低沉却不乏热情,稳健中有奔放的豪气,这么大气又流动着韵律的作品,真乃书法中的精品。你看这正楷,笔法庄严而有法度,大气豪迈,你看这行书,字划神逸...

    69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启功先生为何难称书画大家[图文]
    启功先生为何难称书画大家[图文]

    设若蚌镜自照、犀角独喻,则我斗胆以为,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启先生都将“雅人深致”做到了30年来第一人,这点后世自有公论,不必当面打嘴仗。有人诟病“启体”直白寡味,那只好怪自己完全不懂欣赏。自点画之间涌溢而出、酌焉不竭的学问书卷之气,并世无两。斯般气息,在而今艺坛,贵如高原雪莲,不可能再有养蕴发挥的土壤。然而,恰恰是总以“学问”...

    100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文人画与画家画[图文]
    文人画与画家画[图文]

    朱耷荷花水鸟图165.8×47.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编者按:关于中国画创作方式的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画在近当代前进的步伐。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方式,中国画在发展演变中,被赋予了沉重的精神寄托,甚至于有些时候,其自身技与艺的要求,被大而空的精神指向所替代,而中国画之“真”却少有人肯于直面正视。艺术是多元的,更是经得起争鸣的。困扰一定意义上也是前进的萌...

    148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