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杨超:用美术馆给传统文化补课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翔翔 点击 :

美术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表征的存在,在促进普通大众对艺术的向往和鉴赏水平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们长久的概念中,美术馆不过是专业人士办展览的地方,与普通民众无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馆的定位和属性早已超出了专业的范畴,这里不再只是艺术家和批评家自娱自乐的平台,而更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的空间和美育培育的基地。

杨超,西安美术馆馆长,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虽然是艺术科班出身,但杨超却并没有拘泥于他的专业,而是利用他的学科背景思考和谋划更大的艺术课题。作为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从美术馆建立之初便确立了“国内一流美术馆”的定位,从专业展览策展、活动策划、艺术品鉴藏、公共教育等各方面力求做到国内一流水准。

开馆以来,杨超带领的西安美术馆团队先后策划在国内外专业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大型展览30余场。

这些展览,让国内外的艺术精品走进西安的同时,也让西安这片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土壤的城市,不时闪耀出中外艺术的光芒。在艺术的感染下,西安越来越开放,西安的市民也越来越享受这种公共文化带来的熏陶和福利。

美术馆来中国是一种补课

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馆是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机构而存在的。许多人感觉美术馆离自己很远,更谈不上一种需要,对于这种文化和精神上的缺失您怎么看?

杨超:首先,美术馆来中国是一种补课,因为中国的美术馆起步非常晚。1949年以前中国没有美术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批著名的文化人如蔡元培鲁迅等都曾呼吁建立中国的美术馆,特别是徐悲鸿那个时候曾呼吁政府收藏西方一些著名作品,但由于那个时候整体经济比较困难,并没有完成这个目标。1949年以后最有名的美术馆就是中国美术馆,但也只是作为专业的陈列和展览之用,离老百姓很远。

真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兴建美术馆,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同时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品和美术馆才开始发展起来。今天国内美术馆、博物馆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但是与西方还有差距,很多美术馆收藏的藏品,常年存在库房里。但西方却大量陈列。比如卢浮宫,任何时候去,都能欣赏到高端的艺术品,所以这也是老百姓没有自觉去美术馆的一个原因,但是我相信这种美育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今后越来越多的人将把去美术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您刚才说到美术馆来中国是一种补课,那您认为我们的美术馆需要补哪些课?

杨超:西方的美术馆博物馆发展很早,人类现在公认的最早的博物馆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神庙。那个博物馆主要用于研究,不对公众开放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博物馆。直到18世纪有两个重要的博物馆建成,一个是大英博物馆,一个是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对群众是开放的。

1860-1900年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购买西方艺术作品,大量建立完全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完全对公众开放。中国在这十几年来掀起了世界上建立美术馆的第四个高潮,但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美术馆,而现在有了,这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这方面的精神需求,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和我国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的。

家国文化造成公共文化的缺失

记者: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超:博物馆包括音乐厅、歌剧院、图书馆、教堂这些东西,是一个国家公共文化的载体,先有公共文化才有载体,公共文化最大的载体就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城市广场,在广场的周边布满了这样的具有文化功能的文化场馆。看看古埃及的神庙,神庙是祭祀的公共建筑,上面有大量的雕塑和浮雕,而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建筑已经形成了和艺术的完全融合,建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载体,城市的公共建筑与公共艺术发生了紧密的关系,最后形成城市的文化公共空间和生活公共空间,城市主体文化广场和生活文化空间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到中世纪晚期,艺术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这些建筑上附着着大量艺术作品,是西方早期艺术品展示的平台,以致发展到艺术品展示公共建筑的出现,美术馆因之兴起。西方公共场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这些东西是缺失的。

记者:在中国文化中公共性的东西确实比较少,不管是一座都城还是一个乡村,除了庙宇和祠堂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公共活动的场所。

杨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家国文化,而在家国文化之外的广大公共区域缺少文化的关注。中国早期所有的城市的规划建设都没有广场,没有广场就没有公共文化也没有博物馆、美术馆。翻开中国的美术史看一看,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并不大。中国的建筑留下的主要是宫殿建筑,拒老百姓于千里之外。中国艺术从发展过程来看更看重的是艺术家个人的自我完善,缺少和城市的必然联系。

正因为中国缺少公共文化所以缺少公共道德,修身、齐家,至于身之外,家之外的东西关注的并不多。所以今天的中国人缺少公共道德不是今天造成的而是长期以来造成的,只不过今天比较突出,之所以突出是因为今天国际化了,我们走出去之后看到别人的公共文化和道德有多高才产生了对比,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有多差。所以在今天我们在建立公共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过程也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但是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公共文化在哪里?

好多画展开幕式也就是闭幕式

记者:对,建个博物馆、美术馆一两年就可能建成了,但是一种博物馆文化、美术馆文化的培养可能要几十年的时间。

杨超:正是这样,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我们有这个平台,也缺失公共文化的建设建构,所以公共文化的场馆也在补这一课。不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美术馆都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的平台和美育教育、美育培育的一个平台。也就是说现在美术馆兼顾着一个重要的功能,对公共文化的培养和城市民众的美育培养。

记者:通过这几年的运行,您觉得现在老百姓来看美术馆看画展的多不多?或者说对艺术自觉追求的欲望是不是强烈?

杨超:这就是一个差距,一般我们提西方提的多了容易引起国内一些人的反感,但我们要承认差距。西方的美术馆不论什么时候去,人都非常多,看展览的不是游客而是本城市的人。由于人家公共文化的强大,加上千年的培育,所以整个民族美育意识比较强,美术馆在西方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展览往往既是开幕式也是闭幕式,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人来看。当然不得不说,我们有些艺术家在做展览的过程中,也不是本着对艺术的探讨来做展览,而是要做一个经历,曾经在哪里哪里做过展览。把做展览当成一种虚荣,其实做展览真正目的是研究,是为社会培育美育的一个过程,进而影响社会和社会美育的发展。

记者:的确如此,但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引导和培育工作来缩短这个过程?

杨超:美术馆一般来说有这么几个功能,第一是公共美育功能,第二是研究,第三是收藏。我们在引导和培育的过程中分两块来做:第一个是青少年的美育教育,现在我们美术馆跟西安的中小学生都有很多的联系,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来培训,对西方的名作进行讲解。第二个是广场艺术,每一个周末在广场做一些展览,当然作品的层次可能并没有那么高,但这也是美术馆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画家应该多出去开开眼界

记者:美术馆对普通大众的美育培育可能是个长期过程,但对于这个城市的艺术家来说,应该是个很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您能谈一下美术馆对于西安乃至陕西中青年画家的意义吗?

杨超:美术馆必须是接地气的,一个美术馆不可能只是做一些西方艺术作品的展览,缺失本土艺术家的展览这个美术馆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西安美术馆绝大多数展览做的是这个城市的艺术展览,所以你说的中青年艺术家推广是我们西安美术馆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年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就是中青年推广计划,今年首先推出了西安在水墨方面有成就或者未来可能有成就的20个年轻的水墨艺术家,第二个我们也要推20个艺术界认为有潜力的当代艺术家。我们西安美术馆将为他们不断地进行展览研究,明年还要做进京巡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我们把这个活动当成西安美术馆两个非常重要的系统性展览。

还有一个西安美术馆对于一些有实力和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展览是不收费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花很多钱来推广他们,为他们做展览、做研究、出版画册来宣传他们。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把水墨画和当代艺术作了一个区分,您怎么界定当代艺术?

杨超:当代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注重的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关注批判,不受材料画种的限制。我不反对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我强调的是我们艺术界太缺少对当代的一种关注。一个城市是不是文化城市,一个省是不是文化强省,不在于你的传统多么牛,而在于你的当代文化、当代艺术是不是走在全国前沿。

记者: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您的观点,但艺术界尤其是陕西艺术界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手法,缺少对当下生活和文化的关注也是一个问题,国画总是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法总是古代诗词、文人歌赋,这是不是也是陕西艺术做不强,走不出的一个原因?

杨超:我很少说陕西文化怎么走出去的问题,关键是你以什么走出去,你走出去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要输出,一个省市文化要输出,关键是你要输出什么东西,我认为应当交流最前沿的东西。比如这些年传统国画发展也很快,全国出现了很多的群体,但是西安没有出现这方面的人才,我们还沉浸在我们几十年以前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更多的机构和群体应该把更多的关注和资金用到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建构上去,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如果一定要说走出去,我觉得首先不是我们的作品走出去,而应该是我们陕西的画家走出去开阔眼界的问题,去看看国内国际的各种艺术形式,去触动我们、开化我们。

陕西或许是因为传统的东西太深厚,所以必须有一股声音传出来,对陕西文艺进行一种反思。

相关文章

  • 中国水墨画:西方话语权下的边缘艺术[图文]
    中国水墨画:西方话语权下的边缘艺术[图文]

    谷文达当代水墨画《风景》“我们把水墨当作材料来看,还是具有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来看?是不是用水墨材料就会把民族价值观放进去?如果这样,国外艺术家用水墨材料去创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近日,一场《回到地域·水墨与美术史》的中西方学者论坛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殷双喜如此问道。无聊?美国学者詹姆斯·埃金斯将中国水墨画评价为...

    50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艾敬:从歌手到画家的华丽转身[图文]
    艾敬:从歌手到画家的华丽转身[图文]

    艾敬绘画作品文:《申》报记者职烨/照片提供:艾敬工作室现在去网上搜索“艾敬”的名字,还是与唱歌相关,她的《我的1997》当时红遍大江南北,人人都记得这个背着吉他、外形酷酷的女孩。但实际上,艾敬早就高调转型。1999年,她正式拜师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学习画画,同一年,她就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次个展《aiwanttolove》,并找到了西方的藏家。2007年开始,她的艺术家身份逐...

    15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安和莫言的共同特质: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图文]
    李安和莫言的共同特质: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图文]

    梅开二度的李安再度令华人圈沸腾。台北最高建筑101大楼顶端当晚打上“李安!”两个大字。几天来,同样不停滚动他名字的地方,还有内地的网络。他在致辞里的一句中文“谢谢”,让所有华人与有荣焉。李安的获奖让人联想到不久前莫言的折桂。作为先后问鼎世界电影、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两位华人,人们免不了把两人放在一起谈论。事实上,这种比较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两...

    13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朱非先生他自幼爱好书法,临池不辍,楷学欧,行学二王、赵,隶则慕王福厂。留连传统,追求秀美流畅、神韵俱足、点划精到的功力。至今书法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偶尔一次,《书法导报》总编姜寿田的来电,说吴汉东向报社推荐了他。要他立即用电子邮件发一些作品过去。《书法导报》竟用整整四个专版作了介绍,而且总编姜寿田亲自为他写评论。这并不让人惊奇早在他题写“古越龙山酒楼”牌匾,一次全...

    2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精卫鸟红豹画展开幕2012年5月15日晚间,“悬丝--孙良个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次个展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孙良的创作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现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孙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均有展出。开幕当天,孙良接受采访时说,他年轻时以为没有人会喜欢他的画。对这位当时还是叛逆前卫的年轻人来说,作为艺术家而不被人们喜欢,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不...

    2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雕塑[图文]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雕塑[图文]

    中山纪念堂孙中山雕像特约采写:彭昶说起雕塑,人们的头脑中会涌现出如掷铁饼者、大卫、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秦始皇兵马俑、铜奔马、艰苦岁月、五羊石像……如此众多形象,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有点类似于宗教图腾,深深根植在世界民众的脑海中。雕塑是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它可以穿越时空,存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经典雕塑的影响力是所有艺术品中最为强大且深远的。近日,有幸与广...

    110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1973年,黄胄去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时创作的作品《海岛民兵》在北京宋庄,据说有的画家已经不只是对着摄影作品画画了,直接把电子的照片用幻灯打在白墙上;在某美术学院的写生课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多幅作业雷同,原来在写生的景区有专人买卖速写作品,五块一张,学界对此嗤之以鼻,然其核心均绕不开何为中国式的写生观的问题。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西方美术家有自己拍照记录美景的做法,说可以启发灵感,助...

    18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日前,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带着新创作的111件作品,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举办了“水墨禅境——蔡志忠作品展”。25年前,同样是在王府井大街上,41岁的蔡志忠从台湾来到大陆,在新华书店举行签名售书,并与三联书店签约,成为了第一个与大陆出版社签约的台湾作者。借此次办展机会,《美术文化周刊》与蔡志忠邀约在其住处旁的咖啡厅...

    17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明艺术天才徐渭 作品治好了藏家腹泻病[图文]
    明艺术天才徐渭 作品治好了藏家腹泻病[图文]

    徐渭《柳荫读易秋郊策蹇》手卷的两个主体部分除资料图片外,均为现代快报记者路军摄徐渭是个充满着传奇的名字。这位明代文豪才华横溢,诗文、戏曲、军事、书法、绘画皆有建树。明人袁宏道认为徐渭的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又评论徐渭的书法“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又评价徐渭“自负才略,多奇计,谭兵多中”,肯定其...

    7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孟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提到“性”这个词,中国人仍是“谈性色变”。性话题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一个禁区,长久以来,谈性色变的恐慌让国人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大多会以“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等方式转移话题。而学校虽然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是授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老师...

    7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传席: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陈传席: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夏圭《溪山清远》(宋)46.5cm×889.1cm陈传席,江苏徐州人,1950年生于山东诸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史、人文史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佛教艺术遗产调查。出版专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等53部著作。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

    53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图文]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图文]

    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元纸本纵35.7厘米、横182.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特邀撰稿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5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初学书法以王羲之《兰亭集序》、智永辑王羲之《干文》为宗,后学王献之、钟繇、李邕、宋高宗等,泛览百家,而一直以二王为本,追溯东晋之风。在赵孟頫的大力倡导下,宋代以来苏、黄、米、蔡&...

    26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玉来:齐白石黄宾虹绘画异同比较[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黄宾虹绘画异同比较[图文]

    我们比较同类艺术顶尖人物的艺术作品时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们必须来作这项工作,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他们各自的骄人处,才能明晓他们之所以形成骄人的原因,这对于后人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启发。我们今天的诸多从事书画艺术者往往对大师羡慕有加,而对大师究竟如何形成了骄人处却知之甚略;他们往往关注大师最高成果,却忽视了大师何以能由低至高爬坡成功的技巧选择。当我们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他...

    9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图文]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图文]

    初中海白云在山68×68cm编者按:初中海,黄宾虹艺术的隔代知音。不仅仅在于他的焦墨山水直接发轫于黄宾虹晚年的焦墨绘画,由黄宾虹这个历史“坐标”逆流而上追溯中国绘画的千年传统,传承而有创新,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更在于他孜孜不倦,对黄宾虹艺术的探讨与研究,《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即是他目前为止对黄宾...

    100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君:张旭光的意义[图文]
    黄君:张旭光的意义[图文]

    在近几年的中国书坛,张旭光是一位受到广泛关注的代表性书法家。他在担任全国书协副秘书长和创作评审负责人期间,不仅提出“新帖学”、“激活唐楷”等创作理念,而且以一种宏阔大度的书法形式,诠释着自己的理念。笔者以为,象张旭光这样,既能有理性思考,又敢于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的书家,理应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张旭光是一位对书法艺术抱有虔诚之心,立志要在书法创作...

    15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