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冯博一:非展览空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西西 点击 :

上世纪90年代末,有许多半地下的实验性艺术展览都是在非展览空间做的,包括你策划的几个展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有这么多这种形式的展览出现?

官方对当代艺术,尤其是比较前卫的当代艺术一直都是压制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是整个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的;另一方面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空间能够展示,原来的这些所谓的美术馆,或者展览空间都是官方的,他们肯定不会同意展出这些前卫的艺术,而且那时候画廊还很少,那会儿还没有798艺术区,所以只能找这种所谓的替代空间。

非展览空间等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那会儿我们在地下室、仓库做的展览还是挺多的。

是不是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后管得特别严?

其实一直都是这样,所以说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处于一种地下和半地下的状态,也没什么机会。没有发表的机会,也没有展览的机会,但是前卫艺术这一块一直都比较活跃,所以艺术家们就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在这种所谓的非展览空间来展览。据我了解,地下室、废旧的厂房、仓库都会被利用起来,我1998年做的“生存痕迹”那个展览,就是在一家仓库里面,而且那时候姚家园属于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像现在。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些艺术家会在自己家里,做一些小型的交流性质的展览,您当时有关注到这一现象吗?

对,比如王友身、宋冬他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反过来看现在谁还在家里做展览。各种展览方式并存也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一种生态,中国当代艺术也正是在这种非展览空间的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实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当然现在也有像工作室开放展,它也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展览空间,我觉得这是比较个案的方式,真正到后来有了展览机会,有了空间之后,在家做展览的现象基本上没了。艺术家本身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公开展出,公开发表的。

1998年,你策划了“生存痕迹”,一个实验性很强的展览,当时是什么机缘策划了这样一个展览,包括后来在2000年还和艾未未一起策划了“不合作方式”。

90年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跟个人的生存经验,生存方式,包括他们的生存记忆有关,我就抓住了这个点。而且那时候相对比较纯粹,这里的纯粹是指没太受到市场的影响,那会儿也没有形成像现在这样的艺术市场。当时我在美术家协会工作,个人很想做这方面的展览,正好有一个机会在姚家园就找了这么一个空间,就做了“生存痕迹”那个展览。

2000年的“不合作方式”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2000年侯瀚如做了上海双年展,这个展览的举办意味着中国官方开始认可当代艺术,是具有标志性的一个展览,除了国内的艺术家,侯瀚如还邀请了一些国际上比较活跃的艺术名家,做了大概三四十个外围展,我和艾未未做了“不合作方式”。在苏州河边上的一个仓库里,另外还有一个画廊,就是几个空间凑在一起。

就这两个展览的主题来看,其实是和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所处的大环境相关的。

对,是密切相关的。

“生存痕迹”那个展览在策展方面是如何操作的呢?

当时我跟蔡青一块做的,蔡青是出资人并提供了空间。我作为策展人来写文章、挑选艺术家,基本上还是这样一个模式,大概选了10来个艺术家。

在这个展览上,有一部分作品是现成的,大部分是结合这个特殊的展览空间创作的。比如顾德新的作品就是就地取材,那个仓库旁边是一个屠宰场,他就在屠宰场买了200多公斤猪脑子、猪血完成自己的作品。像张永和当时是回到国内后第一次参加当代艺术展,他结合仓库的门做了一个装置作品。邱志杰还在现场挖了个坑,宋冬是利用仓库的厨房,做了一个积酸菜的作品。大家基本上都是充分利用了这个空间,有点就地创作、就地展示的意味。

这个展览是对公众开放的吗?

是公开的,因为那个地方特远,还租了一个中巴车在农业部门口接送前来看展的人。当时也没有经费,也没做什么宣传,而且当时的媒体对这种展览也不太感兴趣,来看展览的主要还是圈内的人,开幕当天人还挺多的,一共展出了一个月。当时这个展览的副标题叫内部交流展,其实也是怕被封了。

今天我们做展览的空间都比较类似,从策展的角度来说,会不会可发挥的余地反而变小了?

各有各的特点吧,在这种非展览空间、替代空间做展览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而且当时这种现象跟国际上也是有一点偶然性的巧合,这种巧合是指当时欧美有一些展览就是反美术馆化的,故意在替代空间做,形成了这样一个趋势。而我们是在这种正儿八经的美术馆没法做,只好找这些替代空间来做。当然在画廊、美术馆它本身就是做展览的空间,从观众到宣传,都有它有利的地方,其实也不存在更多的限制。

今天做展览和2000年前后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儿?

798艺术区刚成立的时候,我也做过一些展览,像东京画廊的开幕展“北京浮世绘”就是我做的,那是798第一个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当代艺术展。后来我还做过“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展”,就是在现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那个空间。其实当时自由度反而更大,比如我们在做“左手与右手”的时候,那个空间还是一个大厂房,没有装修过,我跟荣荣一人一半,巫鸿先生给荣荣和映里策划了一个叫“蜕”的双个展,然后我在另一半做“左手与右手”,我们当时租这个场地一个月总共才1万块,荣荣付一半,我付一半,中间砌了一堵墙,把这个空间分割了一下。那里头空间很大,又比较有特殊性,所以做得其实还挺爽的。现在我就是花10万也拿不下这样一个空间,做不起这么一个展览。我觉得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自由度和可能性。现在798已经变成一个更具有商业性的、旅游性的地方,空间都没了。798的艺术机构多了,对于我们这种独立策展人而言真正要做的话反而更难了,尽管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钱。这是我比较大的一个体会。

现在的限制不是说筹到钱就可以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

对,受到各个方面尤其是艺术市场的宰制,我感觉反而是受到了限制。那会儿5000块钱一个月,当然它不提供其他的服务,都是大家一起来弄。比如当时“左手与右手”有曾梵志,他们都是自己租的车把画拉过来的,我当时跟他们说得很清楚,我没钱你们得自己想办法,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但是现在,我要跟他们说我要做一展览,你们自己负责运输,那绝对不可能。

主要还是展览的机会很少。

一个是少,再一个那个时候人还是比较单纯,比较具有乌托邦色彩,就是想展示作品,他们那会儿也都比较年轻,也没有现在名气这么大。

当时你作为策展人,你希望通过策划这些展览来表达什么?

我觉得不管是策展人,还是评论家,还是要介入到当代艺术这个系统中来,其实当时做展览也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就是想通过策划展览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把自己对当代艺术的一些判断、思考通过展览的这种方式实施出来。我一直觉得,当代艺术这个系统是由各个环节构成的,艺术家创作是一块,策展人评论家应该也是一块,包括后来的画廊、拍卖、美术馆一同建构了这么一个链条。

今天当各个环节都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家在做各种工作的时候会有一种惯性在里头,在这种日常的工作中如何去打破这种惯性,给这个生态带来一些活力呢?你可以从策展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艺术在不断的变化,会慢慢形成一个所谓的模式,比如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愿意到美术馆做展览,这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一个趋势。但是当代艺术,或者说艺术本身的自由和独立其实强调是实验性、探索性、批判性,更多时候需要反这种模式化的东西,不能够按照一种惯性的和固有的模式做下去。那么就希望能够有一些不同的,比较特殊的展览方式和展览主题,我作为策展人,也跟很多机构合作,我觉得首先你得要顺应社会以及文化的变化,但是有一个前提是你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是你的立场和态度。或者说我更愿意以一种跟这个潮流相逆反的方式做展览。这也是前卫艺术最基本的一个东西,即探索性和批判性。

就是跟着这个潮流发展的同时,应当有一些反潮流的一些东西提出来。

对,就像我们有时候说艺术家作品一旦风格化了,就变得比较僵化了。其实更多时候是需要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的。

相关文章

  • 别开生面曲高和众——王镛先生访谈[图文]
    别开生面曲高和众——王镛先生访谈[图文]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一九八一年毕业展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

    19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现在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平行展、外围展什么的——这样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已觉有点不合时宜了——除非某一届、某个人、某一件证实做得真的好。是的,人们如此的心态成熟,确实因就“时宜”,仅就专业范畴本身,比如:近几届的表现及热议,一方面谁都知道决定权如果仅仅落到官方主导、某一策...

    62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为新一军纪念碑创作的《铜鹰》。报载,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将得到适度修缮,这使我想起了公墓上的铜鹰。恰好,日前承雕塑家尹小艾见告,其师祖郑可先生的作品集已出版(王培波主编《郑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月),内中载有铜鹰的清晰照片及郑可的多件早期作品。便有了冲动,想谈谈这位被遗忘了的粤籍前辈雕塑家。为新一军纪念碑塑像郑可(1905-1987)原名...

    138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再现老北京风俗[图文]
    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再现老北京风俗[图文]

    图右文字曰:此中国卖春联之图也。此系能写大字之人,年底无事,用桌一张,备下纸笔墨砚,沿街挂摊,书写对联卖之。风俗画以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记录民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风俗画的起源较早,汉代的画像砖中就已有类似的反映。及至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风俗画渐趋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其代表。元明清时期风俗画继续发展。晚清之时,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连环画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风...

    131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浅析中国文人绘画尚“荷”意趣之思想内观(二)[图文]
    浅析中国文人绘画尚“荷”意趣之思想内观(二)[图文]

    卢东荷叶青青90×180cm二.“荷”在佛教意象中之内观佛教与荷的渊源,大概是其他任何宗教思想都无法比拟的。荷之意象紧密地渗透在佛教当中,二者结合为完美的有机体。佛家视佛国为“莲界”,称佛经为“莲经”,谓佛座为“莲台”,道佛寺为“莲宇”,称僧舍为“莲房...

    9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吴洋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是石头,是什么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在吴洋看来,画石头也是在画心,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强的的视觉冲击力,这也和她的女性特质有着某种联系。“心裹霓裳•石沁花”吴洋个展将于2013年9月7日15:00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这是吴洋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批评家康...

    44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扇面书法章法略谈[图文]
    扇面书法章法略谈[图文]

    行书扇面王铎书隶书扇面邓凌鹰书2.写少字数,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以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也可“三二”或“四一”的跳跃式布局,使扇面灵动。落款要...

    46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王福洲:漆彩流光的文化记忆——传统漆器髹饰文化初识[图文]
    王福洲:漆彩流光的文化记忆——传统漆器髹饰文化初识[图文]

    中国是漆树原生地、大漆的故乡,也是大漆髹饰工艺的发祥地。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漆器,曾经遍布先民生活的角角落落,以其千文万华的瑰丽,与丝绸、瓷器一样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名闻天下。漆艺,更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胶着融会,不但在中国的音乐、建筑、文学、宗教、绘画等领域留下了文明的记忆,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大红大黑的髹饰,引领中国审美趋向数千年,绵亘至今。深植于远古历史文脉的大漆...

    105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山水画创作杂谈[图文]
    中国山水画创作杂谈[图文]

    杜世斌山居图145×360cm概括地说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意境这个根本指导思想。意境的表达是山水画艺术的灵魂,意境的有无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起点的高下,它是山水画创作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总结。何谓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实践与理论、艺术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动反映。具体说来,意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其组成因素是...

    149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无极把抽象艺术带回中国[图文]
    赵无极把抽象艺术带回中国[图文]

    赵无极与其作品著名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因病辞世,享年92岁。出生于江苏南通书香世家的赵无极师从林风眠,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此后蜚声国际,被誉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法国巴黎五月赵无极先后成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并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在即将5月出版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

    96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米巧铭对话俄罗斯列宾美院院长西蒙[图文]
    米巧铭对话俄罗斯列宾美院院长西蒙[图文]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和青年画家米巧铭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列宾美术学院,原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是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美术家。她与弗洛伦萨美术学院,巴黎美术学院,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齐名,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主要是培养大师级的美术人才。从该校学院毕业的学生,均有较高的油画,风景画、绘画、雕刻及艺术鉴赏方面的艺术专长。我国中央美术学院中不少专家和教授都是从该校...

    8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评论:莫言家的墙砖有什么“文气”[图文]
    评论:莫言家的墙砖有什么“文气”[图文]

    前往莫言旧居参观并无不妥,但这种敬仰更应是一次与文学大师开展“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一次价值共鸣的心灵之旅。据媒体报道,清明小长假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成为热门景点,吸引了数千游客。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了一定损害,有些游客挖走了墙角的砖头,有些游客则抠下了旧居的墙皮,说要带回去把土撒在家里沾沾“文气”。山东高密,这个频繁出没于莫言作...

    19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撰文/白郁虹“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没错,这是音乐人小柯创作的经典爱情歌曲《因为爱情》,但现在,它不只是一首歌,还是一部剧,一部被重新定义的“小柯形式剧”。6月21日,小柯形式剧《因为爱情》新一轮上演。与此同时,小柯加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正在广西卫视的每周...

    2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图文]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图文]

    次方水墨4号:出死入生赵红尘羊城晚报记者朱绍杰何裕华2月22日,“水墨的新世界”在广州红专厂艺术区香港当代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诗人艺术家赵红尘从2007年至2013年的阶段性代表性水墨作品9幅、一尊雕塑和一件装置,涉及艺术家从“画诗主义”到“次方水墨”的艺术实践。展览作品横跨七个年头,其中包括赵红尘于2013年实验的&...

    48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推出的展览“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展厅里,随处可见隐含着的对比与互相映衬的关系。从“人民”到“人”,从“我们”到“我”,从复数到单数,从群体到个体,从真实到魔幻,艺术作品中的主体——人物肖像在中国三十...

    15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