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傲视群芳的草书
第一节草书概述
从艺术难度上说,书法中数草书最难。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草书歌诀中开头即为:“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广义上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甚归整、潦草的字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篆、隶、真都有草书体。这种草书的产生是郁郁“情景”使然,即由于“急”而书写潦草。狭义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后产生的章草及其演化出的今草、狂草。这种书体已经将前“潦草”之书归整得格式化,使之成为一种“常”式,并讲求一定的书写规则,且在写法之外又常与书写者的“情感”相联系。
草书是一种实用性较广,且艺术创造天地极为广泛的书体。现在通行的草书称为今草。说是今草,其实从其产生至今已将近2000年,一般认为开始于魏晋之初。之前,有产生于汉隶兴盛时的“章草”,即“汉立而草兴”。章草也可以说是一种快捷写就的、近似隶书的,但是结构又有所简化的字体。其笔画稍有萦连牵带,字与字之间却不相连,波澜很明显。但是其却不是“隶草”,而是有独立的书法审美意趣的书体。今草便是在真书和章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草体,与章草的区别就在于去掉了挑、捺这些隶书笔法,笔画之间的萦带加强了,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独特的结字规范。
除今草之外,草书中还有狂草。狂草是草书中最狂放的,行笔挥洒自如、意气飞扬、结构奇诡、连绵不断、变幻莫测,是一种适于寄寓激情的浪漫书体。自古以来,在这方面出名的只有唐代的两名书法家:张旭和怀素,所谓的“张颠素狂”就是对他们草书艺术最形象的评价。草书书写简便、快捷而富有变化的美感,易于寄情书意。相对于楷书来说,它的实用性有所减弱。
第二节草书的发展历程
汉代书法家张芝善写章草,是今草的创始者,他对后来草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传世的有章草《秋凉平善帖》。史游与吴国的皇象也善于章草,皆写了《急就章》,皇象的作品还有《顽暗表》、《文武帖》等。晋代索靖写有《月仪帖》、《出师颁》,对后来的草书发展也有相当的影响。所以宋代姜夔在《续书谱》里说:“大凡草书,先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法,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元代赵孟的行草书就曾取法章草,他还临过皇象的《急就章》。而且,他的提倡使这种即将灭绝的书体又在元明之间得到盛行。当时的名家邓文原、文从义、俞和等,就是在赵的影响下出现的。明代初年宋克写的《急就篇》和《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作品也受到赵的影响,但笔势较挺拔有力,不像赵书那样流于妍媚软弱。
晋代草书家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他传张芝的草法,并学韦诞,笔势劲健,很为世人所推崇。王羲之则博采众长、兼精诸体,得力于张芝、钟繇,且能增减古法,改变汉魏朴质的书风,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其书迹为历代所看重,影响之大,无人能及,故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刻本很多,以《十七帖》最为著名。《丧乱帖》早在唐德宗时就流入日本,另外还有《奉帖》、《孔侍中》帖。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他的书法起初学其父,后学张芝,改变字体,别创新法,俊迈而有生气。当时称他的草书为“破体”(即行书的变体)。南朝各代及唐宋以来的书家大都受他的影响。
隋代草书家以智永最为著名。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书学继承祖法,功力很深,以精熟守法著称。虞世南得到他的传授,对初唐影响很大,传世的《真草千字文》有墨迹及刻本,可供参看。
唐代书家以楷书为主,也多能草书。当时的草书大多是今草,偶尔也有写章草的,但只是对古体的摹拟,没有什么发展。虞世南亲受智永的传授,又深得王羲之的规模,所以用笔圆融凝重、外柔内刚,因而自成一家。褚遂良学他,又取法羲之,草书婉畅多姿。颜真卿受其影响也很大,从他的《争坐位》、《祭侄文槁》等帖就可以看出。
唐代以后,宋元明诸书家多善行书,草书则非其所长。即使偶然有作草书的,也大都是在草书里兼有行楷,驳杂不纯。这种现象在宋四家及元明清的赵孟、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吴宽等人的作品中都不能避免。这时书家的作品可以称得上草书的,只有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虽说个别字不免小失,但笔势雄放瑰奇、飘纵隽逸,能自成一格。明代王铎也有些条幅,虽说笔势尚欠雄健,但字字联绵、圆转自如、一气呵成,也能自成一家。其他如明清之际的博山,他的行草笔力雄奇宕逸。有人说他“可配王铎,且欲过之”;有人说他“宕逸浑脱,可与石斋(王铎)、觉斯(黄道周)伯仲”。《桐荫论画》评道周草书“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可见自有他的可取之处。总的来说,草书与行书时常混为一体,并不十分严格。在运笔方面,有的体势圆融,而笔力不足,如赵孟与董其昌;有的笔力劲健,而较为粗犷,如祝允明;有的功力很深,而结体偏狭,如吴宽;有的紧密遒媚,而变化较少,如文征明与王宠;有的甚至流入庸俗,如包世臣与翁方纲等。此外,明代早、中期,狂纵的草书体甚为流行,晚明又有一种参以古草的古今合体写法的草字。前者知名的有张弼、张骏和祝允明等,后者有黄道周、倪云璐等人。
清代草书从总体上看,无多大变化,更谈不上新的发展。清末沈曾植用方侧笔写古今合体的草书,略有一些新的风格,但还没有完全脱离黄、倪的法规。关于草书的论著,可参看明代韩道亨的《草诀百韵歌》、清代石梁的《草字汇》。工具书《中国书法大字典》中所收历代名书家字迹,各体全备,其中草书变化较多,取材广泛,尤宜参阅。
第三节草书的种类
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一、章草(隶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章草主要特点是字形扁方,取横势,结体简约,虽有牵引钩连,但字字独立,并且兼取篆隶,特别是横画、捺画、右钩仍保持隶书“雁尾”笔法,字取横势,字与字连接不多,是规矩和简约兼得。
二、今草(小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汉张芝是最早的今草书家,又是狂草的创始者。今草发展到二王时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境地,特点就是“流而畅”与“简而动”。
三、狂草(大草)
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第四节今草的章法
以草书作品的正文来说,那种纵成行、横成列的章法除个别章草作品偶尔采用外,通常不会用到。草书最常用的是纵成行、横不成列的章法,也可以采用纵不成行、横不成列的“乱石铺街”的章法。
流便字体的作品创作中特别强调对比手法的采用,草书是一种比行书更为流便的字体。因此,草书中往往有更为强烈的对比,尤其是轻重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和纵横对比。如:“兰亭集序”四字,“兰”字比“集序”两个字的组合还大一倍;“妙拟神仙”中,“拟”字密敛,“仙”字疏放,“神”字伸长,“仙”字拓展。这些对比手法的采用,在狂草中更强烈。为了实施这些对比手法,在今草中有不同于其他字体的末笔处理和补笔书写的技巧。这些技巧虽可列入用笔或结构范畴,但最终效果还是体现在草书的章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