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一介绍隶书笔画的组成。
一、横
隶书中的横分为两种:平横和波磔。如“王”字,其上面两横为平横,下面的第三横为波磔横。平横在书写时逆入起笔,掉转笔锋朝右方运笔,到一定长度时收笔。逆锋入笔使用的是藏锋,入笔时笔锋宜浅宜轻,太深或太重都容易成一团墨疙瘩,不便调锋。调转笔锋改变方向时,应当“转以呈圆,折以呈方”,就是说横是圆笔时用使转之法使之调锋,横是方笔时用提按入法使之调锋,使得起端有方头与圆头之分,但是不可以写成斜角状而出现“楷法”。调锋后竖锋入纸,行笔时感觉有力相阻,像逆水行舟,忌一滑而过。运行到尾端可以轻提露锋出笔作空回收笔,使得尾端空灵,也可以按照原路回锋收笔,使得尾端浑实,但是不可以按后回锋呈点状而出现“楷法”。收笔回锋的上提速度要稍快,达到横画平稳。
波磔横是隶书中所特有的横画,具有蚕头雁尾的特点,它是隶书的特征性笔画,在一个隶书的字中最多只能有一个波磔横。波磔横在书写时逆入起笔,调转笔锋时的起端成蚕头,调转笔锋时施以折笔或者转笔使得起端的蚕头可以呈方形或者圆形,但是不宜呈斜角状。铺豪着力运行时可朝水平的方向或朝上凸弧的方向,使得波磔的中段呈水平或者凸弧两种。运行到尾端时先按后提,朝右上方扬起,使得尾端呈雁尾状。按下的力度不同时,雁尾的轻重不同以求变化,用力很重的时候为方尾,用力较重的时候为圆尾,用力很轻的时候为尖尾。由于波磔横的蚕头有方、圆两种,中段有水平和凸弧状两种,雁尾有方尾、圆尾及尖尾三种,所以隶书的波磔横可以写出许多种不同的面貌。
二、竖
把横画从左至右的方向改变成从上到下的方向,就成为竖。隶书中的竖画,按照其尾端的形状不同可分为两种:尖尾竖和秃尾竖,区别在于书写时收笔的方式略微有所不同。竖画的写法就是平横朝竖向书写。竖的用笔方法是起笔逆锋向上,提笔调锋使笔锋向下,竖锋运笔,回锋时提笔向上收笔,但是应当避免呈斜角状。铺毫着力朝下方运行,到尾端轻提露锋出笔作空回收笔得尖尾端,如“和”字。如果运行到尾端戛然而止或者按照原路径回锋收笔,使得尾端秃而不呈点状,为秃尾竖,如“十”字。这两种竖画给人的感受不同,尖尾竖显得轻灵、飘逸,秃尾竖显得凝重、敦厚。它们的形状略与楷书中的悬针竖和垂露竖相同,但是在字中使用的位置不如楷书的两种竖笔有规律,是按照创作者的需要而定。一般而言,横平易求,竖直难成。书写时可留意中指指力与大拇指指力相抵时,用力均衡即较易达到竖直效果。
三、撇
在隶书中,撇又称为波。通常按照其尾端形状不同可分为四种:尖尾撇、圆尾撇、方尾撇和钩尾撇。撇是隶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们的写法只有收笔方式的不同,起笔和运笔方法都相同。由于是向左方向运笔,比向下、向右方向运笔更难掌握。撇的落笔与竖相似,落笔速度稍快些,行笔时运用手腕的转动使笔锋保持在线条的中间运动。尖尾撇是指撇画在书写时逆入起笔,铺毫着力朝左下运行,到尾端的边时提边运行,露锋收笔,使得撇味呈尖形,如“功”字。圆尾撇是指如果在运行的时候到尾端转笔回锋收笔,使得尾端呈方形,如“后”字。方尾撇是指如果运行到尾端,朝左上方露锋钩带收笔,使得尾端呈钩状,如“亥”字。
在隶书中,撇按照其在字中方位的不同,也分为三种:平撇、斜撇和竖撇。它们的写法与上述四种的写法基本相同,只是运行的方位不同。平撇平而短,为了书写方便可以从尾端起笔,就是按照横画的方式进行书写。
四、捺
捺在隶书中往往起到主笔的作用,有时与撇相呼应,共同构成隶书的风格特征。在隶书中,捺也称为磔,按其在字中所处的方位不同可分为两种:斜捺和平捺。若按照捺尾的形状不同可分为三种:方尾捺、圆尾捺和尖尾捺。它们的书写方法只是尾端数笔的方式略有所不同。捺的方法是落笔取逆势,调锋后提笔行笔,用力匀称至捺脚处稍微顿后提锋,运用腕力向外迅速送出,笔锋在空中作收势,用笔一波三折。斜捺在书写时逆入起笔,调转笔锋朝右下方边行边按,到尾端时重按后折笔朝右上方扬起露锋收笔,使得尾端形成粗重的雁尾且略见方形成方尾捺。
圆尾捺是指如果在运行到尾端略按后朝右上方扬起露锋收笔,使得尾端为较重且圆浑的雁尾。尖尾捺指的是如果运行到尾端轻提后朝右上方扬起,露锋收笔,使得捺尾轻细飘逸。平捺多用于走之字中,书写时起笔后先左向运行一段再折向右行,形成一个曲头,因此又可称为曲头斜捺或者走之捺。在书写时其运行的方位和着力轻重的变化,体现出“一波三折”的现象,收笔时先按后扬,按下的轻重不同使得尾端呈尖、圆或方形以求变化。作捺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捺脚处停顿时间过长或捺脚稍顿后没能把笔锋提起,或是捺的收笔仅用楷法送出,致使笔画不舒展、不厚重。
五、钩、折、点隶书中的钩相当于楷书中的钩,在隶书中有的字不用钩,有的写成撇,有的写成捺,有的写成横,也有的写成竖。
隶书中的折类似于楷书中的折,是指连续书写的横和竖或者竖和横的交接处,分别称为右上折和左下折。与楷书中的折不同之处就在于:隶书中的折处不同顿笔,呈斜角状。隶书中的折按照书写运笔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种:
(1)曲折。是指运行到折处时,笔锋不停驻,引锋继续行进,使得折处圆浑。
(2)方折。是指运行到折处时笔锋稍驻,然后改变其方向继续运行,使得折处呈方形。方折可以写成横与竖相垂直的方垂折,也可以写成横与竖的方内折。
(3)另起折。是横画运行到折处时,提笔离开纸顺势回锋另起笔书写竖画,实际上是转个笔写成右上折。
(4)断折。它是另起折的一种,就是右上折是由不相连的两笔写成。
隶书中的点是各种笔画的浓缩,作点时既要掌握各种点的用笔方法,更要注意与其他笔画的笔势连贯。一点虽小,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起笔都应当藏锋逆入,起端可方也可圆,但是应当避免的是呈斜角状的起端和含混不清。
(2)中锋取涩势运行,以求笔画的厚度和质感,有快有慢以达到动态节奏感。为了保证笔画的稳健,不宜使用侧锋,更不能使用偏锋。
(3)平出收笔。运行到尾端时应当回锋收笔或者空回,雁尾的变化以收笔前按的轻重为主要手段。不管是藏锋还是露锋收笔,尾端是秃还是尖,都求含蓄、稳实,不可以飘滑。
(4)要注意横平竖直。横不宜朝右上方取势,竖要垂直于平横。
(5)转折的地方有两种:圆和方。折竖有的垂、有的斜,随字形的变换而变化。折角的地方有的连续、有的断续,用来达到变化的要求。应当避免顿笔呈斜角状。
(6)不要频繁地蘸墨汁描写笔画,要注意墨色的变化,有浓有枯,力求笔画外形的流畅,使其不失丰富变化的墨色,奕奕神采而又不显得呆滞。
第六节楷书的运笔与笔法楷书的基本笔画以“永”字八法或九法流传最广,在文章的前面也曾提到过,现在将对“永”字八法做详细的介绍:
一、点
点也可称为“侧”,是最短小的笔画,其好坏对一个字的神态有很大影响。点就其形状来说可分为圆点、方点和长点;按其方位来说可分为左点和右点;按其在字中的组合情况来可分为独点、两点、三点或者四点。两点又可分为两点水、相向点、其脚点和带下点;三点可分为三点水、合三点和横三点;四点可分为下四点和聚四点等。
独点的写法为:首先,藏锋朝左上方逆入起笔,通常可简称为“逆起”。其次,调转笔锋朝右下方铺毫着力运行,可简称为“力行”。最后,运行到预期的长度时,回锋收笔,可简称为“回收”。
方点是在调锋的时候,以折笔改变运行的方向,端部呈方形。
圆点是指调锋时以转笔调转笔锋。
尖点是在调锋时以露锋起笔或者凌空逆入起笔时,起端轻细。
左点是朝右上方逆起,朝左下方力行。
右点是力行的铺毫不同使得点轻细或者粗重,力行的长度不同使之有短点和长点之分。
脚点有两种:一种是左点朝右上方逆起,调转笔锋朝左下放一边运行一边提,露锋出笔,右点为右侧点。另一种是左点为露锋起笔的左点,朝右上方收笔并露锋挑出,右点为右向点。
相向点也有两种:一种是左点为左向点,右点为右向点朝左方露锋出笔;另一种是左点为右向点,朝左方出锋收笔,右点为右向点。
带下点是两个右侧点,第一个点可以露锋出笔,也可以回锋收笔。
三点水又可成为散点,是指由两个右侧点和一个向右上方挑出的右侧点组成。
下四点也可成为火字点,左点为露锋起笔的左侧点,中间的一点为露锋起笔的略微右向运行的竖点,第三个点朝左下撇,第四个点为右侧点。
二、横
它是方块字的主要笔画,可称为“勒”。在楷书的横画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平有斜、有尖头有尖尾等。但是基本写法却是相同的,在基本写法的基础上改变起笔方式、运行的方位、提按情况和收笔方法,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横画。其写法为:起笔、铺毫着力运行、收笔。
横可分为:粗腰短横法(逆入起笔后或转或折笔回锋收笔或轻提露锋出笔作空回使得尾端圆浑、方峻、尖细)、细腰长横法(逆入起笔,或转或折的方式调转笔锋后,大都以接近水平方位朝右方提笔运行,到所预期的长度时,略微按后转或折笔作回锋收笔)、尖头横法(凌空逆入或露锋起笔,由提到按地朝右方运行,到尾端略微按后回锋收笔,使得横呈头尖尾重的形状)、尖尾横法(逆入起笔后,或转或折调转笔锋,由按到提地朝右运行,到预期的长度时,轻提出笔使得横成头重尾尖的形状)
三、竖
竖也可称为“弩”。按照其尾端形状的不同可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其方位都是垂直向下的,但是也有向左或向右倾的,字中并列的竖画有两两相向的和两两相背的。竖画的外形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写法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奋起笔、铺毫着力和收笔三部分。
四、钩
钩也可称之为“趯”。按照它们所附的笔画和形状特征,勾画可分为竖端左钩(首先竖画运行到钩前略驻。其次稍微停顿后即朝左方奋力钩出,变行边提,使得尾端呈尖形,提起的快慢与勾出的速度相配合决定了“钩”的长短。最后露锋出笔作空回,或者以锋尖带钩画的左下方用来使其外形圆满)、竖端右钩(逆入起笔,调转笔锋向下运行,到预期的长度的地方略微向下再回右下,稍顿后回锋向下,略微驻笔蓄势向右上角挑出)、弧端左钩(书写时朝左上方逆入起笔,调转笔锋向下呈右弧形运行,到预期长度的地方,稍顿后回锋向上,朝左边钩出)、弧端左钩(也可称为弧弯钩,书写时朝左上方逆入起笔,调转笔锋向下呈右弧形运行,到预期长度的地方稍顿后回锋向上,朝左边钩出)、横端俯钩(书写时横画向右行笔到预期长度的地方向右上轻提笔,再向右下方按笔,然后提峰向上)、横端仰钩(书写时起笔与竖画相同转弯处行笔稍慢,于原路转到预期长度的地方,稍顿后向左略退,驻笔蓄势,向上挑出)、戈钩(也可称为斜钩,在书写时逆入起笔,调转笔锋后向右下方略提起呈略弯向行笔,到预期长度的地方向左上略回锋,蓄势朝右上方钩出)、心钩(也可称为弯钩,在书写时顺锋起笔,下笔稍轻,向下方一路作横弯势运行,使得弧线为以字心为圆心的圆弧状,到预期的长度时略顿,稍向左回锋,驻笔蓄势,向字心钩出)、抛钩(也可称为折斜弯钩,在书写时横到尾端朝左下方折笔,,再慢慢的向右斜下方运行,使得弧形圆润轻盈,到预期长度的地方顿笔回锋,略驻笔后蓄势朝右上方挑出)等。
五、提
提称为“挑”,也可称为“策”。提在字中按照其长短与方位的不同可分为平挑和斜挑两种。平挑也可称为短挑,形状短且平;斜挑也可称为长挑。提挑的运行方位和运行长度可能有所不同外,其写法与尖尾端大约略微相同。逆入起笔后,调转笔锋铺毫着力朝右上方运行,边行边提,到尾端露锋出笔作空回。按照所作挑画的外形不同,略微调节运行的方位和边行边提的程度,与运行速度相配合就可以了。
六、撇
撇也可称为“掠”。在楷书中按照其方位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平撇、斜撇和竖撇。按照其书写方法的不同又有多种形态出现。按起笔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四种:尖头撇(也可称为兰叶撇,顺锋起笔,向左下方做弧势渐按渐提运行,着力朝左下方撇出)、圆头撇、方头撇(逆锋向上起笔,折笔调转笔锋,提笔向下运行,然后向左下方撇出)和弯头撇(向左上方逆锋起笔,折锋向右,转锋向右下方稍顿,蓄势用力向左直行向左下方撇出)。按照收笔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尖尾撇和钩尾撇(也可称为回锋撇,朝左上方逆锋起笔,折锋向右稍顿,提笔朝左下方运行,到尾端沿原路径回锋、蓄势向左钩出)两种。
当一个字中同时出现多个撇时,撇的形象应当有所变化。
七、啄撇
啄撇指的是“永”字右上方之短撇,也可称为“啄”。啄撇的写法与平撇完全相同:朝右上方逆锋起笔,折锋向右略顿,蓄势朝左下方撇出。八、捺
捺也可称为“磔”。按着其在字中的方位可分为两种:斜捺与平捺。在书写斜捺时,朝左上方逆锋起笔,调转笔锋向右下方运行,边行边按,使笔画渐渐变粗,到最宽的地方提笔形成磔口,向右方出锋收笔。
斜捺按照运行方位与收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弧形捺、直捺、拖锋捺和反捺几种。
平捺也称走之捺,朝左方逆入起笔,折锋向下轻按,略向上轻提后,在朝右下边行边按,到笔画最宽的地方提锋向右形成磔口出锋收笔。总之,走之捺是典型的“一波三折”,书写时应当注意运行方位与轻重的变化。
九、折
折是“永”字八法之外针对“永”字的第二笔、横与竖之间相连部分的笔画,因此也可以叫做“永”字九法。折画的两部分可被视为由两笔组成,折的地方是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起笔的综合,因此运行到折的地方应当略微给予停顿。改变运行方向书写下半部分时,如果转弯的地方不给予停顿,那么就是圆折。
折通常按照其前段的性质可分为三种:横折(也可称为右上折,先横后竖,书写时朝左向逆锋起笔,与写横画相同。到折的地方轻提再向右下重新调转笔锋,用写竖相同的方式书写下一段,回锋收笔)、竖折(也可称为左下折,先竖后横,书写时其上段如同写竖,下段如同下横,转角处如同竖的回锋和横画的逆入的综合,运行至此处略予停顿)和撇折(撇和反捺相结合而组成的笔画,也可以是撇和挑组成的笔画)。按照折的两段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垂折和内折。按照折转角地方的形象不同,还可分为方折和圆折两种。
楷书的运笔虽然与篆隶相同,但是笔画不能太肥,太肥了则形浊;也不能太瘦,太瘦了则形枯,且要看得出有笔锋。所谓看得出锋,并不是说把笔的锋芒完全暴露在外面,而是说它仍然需要有回锋、藏锋的意思。用笔中间要半而不怯、蹇而不空,且用笔时的顿挫转折比隶书更加明显。因为看得出笔锋起止的笔势,所以点划钩捺之间相互引带的关系,比篆隶更加有情致。临摹正楷字时,就要留心这些有关系的地方。用笔的要领如下:
首先,“意在笔先”,也可以称为“意先笔后”。其强调的是每书写一个笔画,下笔之前应当预想字形的大小,笔画之间的疏密,各笔画的方位、轻重和位置,也就是说应当先做到胸中有字,然后是指间有字,最后才是纸上有字,绝不可以信手涂鸦、率意为之。“不假思索、一挥而就”,那些不过是对熟练书写者书写动作的艺术夸张。
其次,“一笔三折过”,也可以叫做“一波三折”。王羲之《题笔阵图》云:“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强调的是每写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运行和收笔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当有讲究。
再次,“笔笔中锋”,这强调的是中锋用笔的重要性。中锋运行就是“令笔心在画中行”,是笔锋藏于笔画内,也就是笔尖在笔画中线处的运行方式,使得笔画给人以圆实有厚度的感觉。与此相对的偏锋运行是倾倒笔锋涂写的笔画,给人以薄怯脆弱的感觉。介于两者之间的侧锋运行是笔锋有时偏离笔画中线,但是随时又进行调整而回复到中线的运行方式,使得笔画姿态妍美。强调“笔笔中锋”是求笔画的圆实立体感,配合取涩势行进,使得笔画具有质感。中锋固然可贵,实际上不可避免地用些侧锋也是可取的,甚至还有人主张偶尔用一点偏锋也未尝不可。
第四,“笔笔送到”。笔画书写中自起笔到收笔应当始终如一地着力、不可松懈,尤其是应当力避中段的浮滑和尾端的飘滑。中段可求其粗重而用按笔,但是应当按中有提,不可呆滞;也可求中段轻细而使用提笔,但是应当提中有按,不可轻滑;写到尾端或者回锋时,都应当求“力贯尾端”。
最后,“一劳永逸”。这是对笔画在书写中认真考究的态度与笔画形态应当自然生动两者之间矛盾的总结。每写一笔,下笔前都应当认真审视,做到胸有成竹,一旦下笔就应当运笔如行云、行锋如流水、一气呵成。每一笔画的外形和力度的追求都是以自然、流畅为前提的,一切书写技巧的实施都应当以熟练为要求。
第七节行书的运笔与笔法
行书中的运笔通常以流畅、爽利为主,它讲究的是纵放得势、横宕取妍、四面辐射、虚实结合、笔断意连。在行书的运笔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楷书点画和体势的运用,更要注意的是草书中省略与使转的借鉴。行书运笔不像楷书运笔那样沉稳舒缓、节奏分明,也不像草书运笔那样放纵飞动、随意而发。其基本方法是:边构思边挥洒,锋毫提按频率增多,线条粗细变化明显,就像人在行走中“闲庭信步”,又像“行云流水”,线条的起伏感、运笔的节奏感明显加强。
行书书写不论是握笔还是运笔结体,基本上都可以说与楷法相同。但是由于行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得多,所以用笔结字当然有变化。在笔划处理上,出现附钩和牵丝,结字上变方折为圆转,还有减笔、变形等。其点画比楷书的点画更富于变化,同一点画在不同的字中往往以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形象出现。
一、点
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落笔,稍顿后就向左下方撇出,用力轻松、动作利索。独点按照其收笔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浑圆点(凌空逆入起笔,回锋收笔,与下一笔的呼应关系含蓄,常常用于字中的最后一笔)和下带点(藏锋或者露锋起笔,与下一笔呼应关系明显,甚至有游丝相连)。
相向点可写成点与点之间呼应明显的,首笔以挑出收笔,次笔以钩带起笔,以钩挑相呼应,也可以写成两点之间以游丝相连的。八字点的位置是在字的下方,下带点可写成两点之间有钩挑呼应的、两点之间游丝相连的,或者两点之间游丝相连且末点带出与下一个字呼应的。三点可以写成三个点近乎独立,或三个点之间以钩挑呼应,或首点带出,两三点相连或游丝相连的,也可以写成三个点相连的。下四点通常可写成不同呼应形式的横向三点或四点,有的时候也写成横画。聚四点可写成不同呼应形式的四点或者省略的两个点。
点有直弧、大小、平斜、轻重、疏密、长短、仰垂、藏露、呼应、连绵等区别,临习必须找出各点的差别,掌握点的用笔法,注意其起落、角度以及位置和势态。
二、横
自左向右落笔,或顺或逆、或露或藏,行笔时逆势涩进,向右渐行渐按,回锋收笔,运行到中段时略提笔呈细腰。这种横画用于笔画较多的字中。横有俯仰、藏露、长短、上钩下钩的区别。行笔时须把握线条的丰富内涵。
三、竖
轻锋向上逆入,将笔锋向左上略提,然后迅速向右下作顿挫,逆势下行,收笔时或斜横落点、或边走边提,到出锋的时候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其中竖有垂露竖(中锋行笔到末端,略微驻笔,后立即上提,收笔的地方圆浑,形状如同露珠下垂)、悬针竖(中锋直下,起笔略顿,中段稍提,然后轻按,缓缓出锋,锋似尖针)、弧形竖(凌空逆入起笔后向下运行,边行边改变方向使得竖略微呈弧形,朝左下方露锋出笔收结,可用于末笔为中竖的字)、左钩竖(向下运行到末尾的时候,顿笔朝左上方轻挑勾出,多用于末笔为中竖的字中形成连续书写时的停顿)、右钩竖(凌空逆入起笔后向下方运行,使得竖呈左倾方向,朝右上方钩带收笔,与右方连续书写的下一笔相呼应)、斜竖(由运行方位的改变而写成,多用于内涵笔画少的四包围字中)、曲头垂露竖(逆入起笔,重按后转笔进入运行,回锋收笔写成,可用于平行连续书写的竖画,也可用于字中为末笔的竖画)等。
四、撇
逆锋落笔,稍驻后即向左下方撇出。作撇之法,贵险而劲,笔锋向左斜出,势微弯曲、肥健有力,末锋飞起,有向右回顾之势。出锋时当以腕送,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也不可用手指挑超,作虚尖飘忽之状,出锋宜尖锐而饱满。撇按照在运行中方位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平撇、斜撇和竖撇。在行书中为了获得形态多变的撇,往往以不同的收笔方式来书写,如钩撇(朝左下运行到尾端时,笔锋朝左上钩带出锋收笔,撇尾的钩与下一笔的起端遥相呼应)、回锋撇(运行到尾端的时候回锋收笔,大都用于竖画连续书写时,不仅能使笔意连贯,还能使书写的速度变快)、尖撇(运行到尾端露锋出笔收结,使得其形态飘逸恬淡)。
五、捺
逆锋起笔后,向右下方缓行笔,边行边按,出锋收笔,或平或斜、或正或反,常在和缓中见一波三折之意,势宜开张,行笔抑扬顿挫,大多为首逆入,中驻笔,右行疾过,到收笔时,驻笔蹲锋,得意乃徐出之。按照其方位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斜捺和平捺。为了美化字形,往往以不同的收笔方式来得到不同姿态的捺,如:回锋捺(运行到尾端时略微顿笔回锋收笔写成,使得连续运行的节律在此产生停顿)、尖捺(运行到尾端时略按后提笔收结,使得连续书写的运行节律在此以匀速进行)、反捺(运行到尾端时朝捺正常收笔的反方向收结,通常用于字中的末笔,与下一个字遥相呼应,将斜捺写成点状向下钩带,走之反捺也是向下带出,使得连续运行的节律在此不会因为捺的露锋而受阻)、挑钩捺(仅用于字中在此捺之后还有部件书写的情况下,该捺运行到尾时朝字中将要书写的部件之首笔方向挑出,以便使得书写连贯,增强字内的呼应)等。
六、钩
作钩之法,须蹲锋,就是出勾前稍重地向下作出一个快速的按笔动作,然后得势,等到恰到好处的时候迅速出钩,不可迟疑、出则暗收,出钩时力要送到锋端,钩要饱满而有推出之势。戈钩以带钩和不带钩两种方式来取得不同的姿态。
横端仰钩大都处于字中末笔的位置,可以写成向上钩出的,也可以写成不带钩的或回锋钩。回锋钩就是制横到尾端不仅不向上钩,反而向下钩带,与下一个字的首笔相呼应,使得在连续书写中行气连贯。
横端俯钩只用于宝盖头与秃宝盖两种情况。
竖钩有两种:竖端左钩与竖端右钩。竖端左钩为其末笔时,可以写成圆曲钩。竖端左钩不是末笔时,写成直钩。竖端右钩大都不是该字的末笔,因此总是写成直钩。七、折
是指连续书写的横和竖交接的地方。按照其字形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横斜折和竖斜折。这两种折都可以写成顿笔方折,就是说横到尾端略微停顿,然后朝斜向或者垂直方向作竖。也可以写成圆转代折。有的字可能出现几个连续书写的折,往往写成转折交替以求字形生动和笔画姿态的变化。行书中的左下折有的是固有的,有的是结体变形而形成的,写成圆的或者方的等。
横和竖,字之骨体;点,字之目;撇和捺,气之舒展;钩,趣呈露。牵丝为流贯,转换为融结,轻重提按为肉之肥瘦。故学书者务必重视。
学习行书的笔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点画流便,书写增速
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及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的运笔虽然比草书慢,但是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手感轻松自如、摇曳跌宕。
2露锋入纸,中侧互用
行书的起笔一般都是采用顺势落笔,用逆锋起笔的只有少数情况。行书的用笔是中锋和侧锋互用,历观前人的名家名迹,古人作行书没有不兼用侧锋的,也没有不“中锋取劲,侧锋取研”,笔锋八面出击,处处见风采。
3笔意引带,牵丝往来
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所谓“笔意引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它们联系起来,不仅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复,而且还加强了艺术渲染。笔意引带、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明显。在字与字之间,上一个字的收笔引出下一个字的起笔,会使其形成一个小小的附钩,让字与字之间更加流畅活泼,富有往来流动感,笔致更加连贯。但是也不能妄为牵丝、笔力拖沓、腻而乏力,以致损伤形质。
4圆转代方,点画简省
行书很少用提按转折比较繁琐的方折笔,通常是隐含折意的圆转。行书虽然以精、气、神为主,但最后还是要通过点画表现出来,圆转柔韧,然而柔中有刚。这样的笔法可以使线条显得更加自然。简省点画,是为了提升速度和增加更多空间,即计白当黑,书写时要看重黑的地方,同样也要看到白的地方。
行书用笔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形质上。形是指笔墨的技巧,是流露在外的形式美,可以直接观察到。质是内在的修养,是潜藏在笔画中的内在美,须通过观察和体会才能感悟到。要想达到这种形质高妙,重要的是做到两个方面:第一是刻苦临摹学习,保证时间和效果;第二是读书、读帖。读书时要有计划、做笔记;读帖时要系统,探求得到碑帖的“眼”,得其精髓。除此之外,训练笔力也是学书的重要手段。在用笔上,应当以沉着为主,笔力才能达到沉劲入骨的妙处。“沉着”,就是浑厚、深沉而不轻靡,有精气结撰、墨光闪烁的意思。用笔如用刀,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笔力沉劲,不是一味地重按,而是靠用笔的轻灵,笔越能提得起,锋力越足,线条的质量就越高。其实书法上常常说的遒劲就是这个意思。轻重之间要恰到好处。笔力的形成与笔势有着极其密切的因缘关系,势足则力遒。尤其是在行书中,以势为主,势到力到。
在用笔上,最难表现的是一种虚和之力。例如:董其昌的行书特点就是平淡简静,似乎不用力而遒劲,似乎不经意而意到、无法而法、空灵清雅、出乎自然。实际上,这是一种功力和技巧高度精熟的表现,是一种“和”的境界以及力度富有质感的根本,所以在训练行书的笔法时必须重视线条所体现的腕力。
第八节草书的运笔与笔法
草书的运笔特点是兼楷、行以至隶、篆用笔的一些特点,但是又有其特别之处。孙过庭就谈过真草笔之间的差异。真是以点画为形质的,使转为情性;草是以点画为情性的,使转为形质。它摆脱了楷书的四平八稳、行书的欲放不能,因而精熟干练,游刃有余,不受格式、框框的束缚。草书运笔的特点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审势为先。指的是运笔必先取势,意在笔先,意到笔到,不能有笔怯,取势为上,求质为次。第二,潜锋逐势。主要指的是提按要分明。由于不善于提笔,就很难让锋尖起作用,其势也难成。潜锋逐势还有顿挫和让笔锋内旋环转的意思。内旋环转之时,笔锋似提非提,似按非按。第三,刚柔虚实方圆交织。刚柔两种笔型是互济相生的,方刚而圆柔、实刚而虚柔,都是软笔之下的力感。有人分析:“刚,能伸之力也;柔,能屈之力也。”还有人说:“笔画坚强挺拔,不可屈挠之谓刚,屈折先转圆润有力之谓柔。刚则肥而能壮,柔刚瘦而不枯,不得以木僵为刚,纤弱为柔。”
草书的笔法擒纵自如,变化多端,主要是从行书笔变化而来的。也正因为如此,真、隶、篆“笔笔中锋”的特点草书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只有八面来锋,实际上偏锋用得更多些。草书的结字由于简省、萦带等关系,常常难于辨认,有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学草一定要讲规范,否则难以辨认,但这也只是得其形,需要神形兼备,才能称之为上品。从神采方面来看其结字的布局,有名字概括的为布白方棱、转折必顿、宁断勿弯、宁方勿圆、流线型等。
今草的用笔原则是书写快速。特点可归纳为三个字:简、连、速。简是简省,属于法则问题;连是运行连续;速是行笔快速,属于技巧问题。关于这些特点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削繁就简、顺逆掺用。今草为了书写简约,除了简省笔画的数量外,还把逆锋起笔改为顺锋起笔,把回锋收笔改为放锋收笔,削繁就简。起笔和收笔的方式不同,并不影响草书字的字形,但是对书写的简省和艺术效果的优劣却有很大影响。这样的技巧问题可由书写者任意处理。今草的用笔相对于楷书来说削其繁琐、就其简便,以顺入起笔为主,偶尔使用逆入起笔,并以放锋收笔为主,也不乏回锋收笔。在草书艺术中,顺入起笔和露锋收笔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次,要转折交替、圆圈适度。今草在换笔时大多采用的是转笔,笔致婉转,使得转弯的地方避免停顿,因此以圆转代替方折,十分有利于书写时的流便与顺畅。草书贵在圆润,多用圆笔写成。但是如果纯圆而没有方,就会显得无力,缺乏沉着雄强的气势。所以,草书中总以圆笔为主,兼用方笔。用笔方式总是以转笔与折笔交替使用,但绝对不是纯圆而没有方的。草书中因为圆转弧形笔道多,就形成了圆圈,对于字中形成的圆圈应当适度。字中如果完全没有圆圈会显得沉闷、缺乏神采,但是如果圆圈太多的话又会显得圆圈缭绕,使人生厌。
再次,要重按轻提、连而不扭。今草为了书写简便的连笔有两种情况:一是决定于草法把几笔连成一体,连接的地方是笔画,应当依照笔画的要领来书写。还有一种是书写中顺着笔势用游丝把两部分连接起来。重按轻提指的是笔画的地方应当重按,游丝的地方应当轻转,用来区分笔画与游丝的不同。这种游丝要求轻细,且圆润流畅。如果字中的某些笔画之间可以不用游丝,不可勉强。
第四,照应顾盼、笔断意连。连续书写的两部分前后笔画之间应当互相照应顾盼,使得它们笔触一致,也就是说笔画与笔画之间书写时应当相顺达,不可相抵拒。完全断开的笔画之间应求笔断意连。“意连”是草书中上乘笔法,处理的方法是当前一笔的收笔与后一笔的起笔相距不远的时候,便采用顺趋势相连的笔法来写。当前一笔的收笔与后一笔的起笔相距较远的时候,就采用前者呼应,后者接应,再用收笔的钩带以回声相报的处理方式。
最后,要疾徐有致、节奏分明。草书书写的速度比其他的字体快,但是它既然成为一种字体,尤其是已经独立地成为一种艺术之后,在进行创作时就不应该那么单纯地用一种较快的速度运行了。书法艺术中的运笔节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草书表现得尤为明显。快而有力的运笔谓之“疾笔”,所得到的笔画流美且不乏雄强;慢而有力的运笔谓之“徐笔”,所得到的笔画劲健且步伐浑穆。如果整篇文章用得单一的话,就会显得毫无韵味。
在草书作品中,即使是速度快而著称的狂草作品,虽然有不少地方以快来进行,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以慢来进行的。因为运行有快有慢,才会产生明快的节奏,才会有旋律,才能体现出创作情绪的静躁,给人以美的享受。
附:用笔技法
书法中的线条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并且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
1提笔
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2顿笔
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突出时,用力下按,即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顿笔用得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得太重,形成墨团。
3蹲笔
蹲笔的运笔方法像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代的张怀灌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4驻笔
驻笔的运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他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代的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5衄笔
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并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挫笔
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得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7抢笔
抢笔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做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8转笔
转笔有两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时,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9折笔
折笔是相对“转笔”而言的,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可形成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