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州,道州人。
他也是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其主要作品有:行书中堂和行楷八言联1 )基行书中堂:此中堂多用颜真卿《争坐位》法,并揉进篆书笔意,运笔圆润而有曲致,章法疏密大小,纵横崎正,任笔为之、全以神行。
2 )行楷八言联:何绍基曰:“如写字用中峰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由此可见其对中峰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9 、吴熙载(1799—1870)
江苏仪征人。原名廷扬,字熙载,后改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是清末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吴让之善作四体书与写意花卉,他的篆刻学邓石如而能自成面目,为后世所宗法。在书法方面成就最大的是篆书。吴昌硕说过:“余常与人学完白不若取经于让翁。”此语代表了当时人们崇敬吴让之的心情。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
★其主要作品有:篆书联和篆书圣教序四屏条
10、赵之谦(1829—1844)
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其主要作品有:篆书扇面、行书条屏、临封龙山碑。
1 )篆书扇面:清赵之谦书。他以北魏造像法入篆。他抓住篆书的起迄处以造像之方法起笔、收笔,在提按中使锋芒得以微妙的显露,其间气机流宕,令人叫绝。
2 )行书屏条:赵之谦所书的行书四屏条,章法尤有新意,大小穿插、相互交错,行距甚小,饶有汉碑之意。他的行草为“魏七颜三”,形质虽为魏碑,然神彩却可窥其深通颜书之端倪。这种巧妙的揉合、酿造,正是他追求的匠心之所在。
11、吴昌硕(1844-1927)
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
★其主要作品:石鼓文四屏条、行书诗笺、篆书联
1 )石鼓文四屏条:清末吴昌硕《石鼓文四屏条》之三、四,恣肆纵横,用笔圆厚苍劲,老辣深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
2 )行书诗笺:清末吴昌硕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撰镏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12、李瑞清(1867—1920)
江西临川人。字梅庵,晚号清道人。善书法,是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老师。他擅长以写篆书的笔法写北碑,并以此为自己的书法面目。
★其主要作品:楷书诗卷、临毛公鼎碑、书跋
1 )楷书诗卷这幅楷书是李瑞清所临的“云峰山刻石”。“云峰山刻石”的书法笔画本圆,而他在临写中掺用了方笔,以增强力感。
2 )临毛公鼎碑:这幅李瑞清所临《毛公鼎碑》,充分表现了他涩笔书法的风貌。
3 )隶书书跋:李瑞清曾说:“不知篆隶而高谈北碑,妄也。”他写北碑,以篆隶笔法掺入。写得不象赵之谦书法那么柔媚,而是生涩,具有金石味。他用笔无论方圆,下笔都十分坚实,笔画均匀,结体稳定而开展。
13、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它是我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他也身体例行,尊魏卑唐。字也从北碑中求意趣。他对石门铭用功尤深。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诸石刻文字,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其主要作品有:五言联、行书七绝诗轴、书联
1 )五言联: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毫无帖法,全从碑出,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转折之处常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也不似晋、唐的欹侧绮丽,而是横平竖直,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笔意。
2 )行书七绝诗轴:从康有为的这件行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运笔全无章法,皆从碑出,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转折之处常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近代许多书家受他的影响。
3 )书联:清康有为书。取法《石门铭》,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等诸石刻文字。极力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也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14、刘墉(1719—1804)
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清代许多大书法家,评论家对他的书法给与很高的评价。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
★其主要作品有:行书中堂行书中堂:此幅行书中堂可称为刘墉之精品,字型和行款均有一种宁静淡泊之感。貌看平淡无奇,仿佛佳酿入口,越品越觉甘美沁人。诚如《快语堂跋》中说:“石庵于轨则中时露空明,于运用中皆含虚寂,拙中含姿,淡中入妙,反复审观乃见异趣。”刘墉书之境界可以“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
15、王文治(1730—1802)
江苏丹徒人。字禹卿,号梦楼。
乾隆庚辰探花。他从小聪慧,十二岁学诗工书。《惜抱轩集》记载:“王梦楼云??书之艺自东晋王羲之至今,且千载,其中可数者,或数十年一人,或数百年一人。自董尚书其昌死,今无人焉。' ”可见他对董其昌的书法是非常推崇的。他的书法,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在清代书坛上有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品是:行书对联
16、王铎(1592—1652)
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王铎曾于明末官至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顺治年间又授以礼部尚书。他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 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
★其代表作品有:草书诗轴、行草轴、洛州香山作行草诗轴、自书诗翰
1 )草书诗卷:清王铎草书,属大胆写意一派。与明末的董其昌背道而驰。他的《草书诗卷》较之他五十五岁前后所写的杜诗手卷用笔更加浑厚奇伟,细观其笔划线条,以“折钗股”、“屋漏痕”比之不为过。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2 )洛州香山作行草诗轴清王铎书。是他四十八岁所作的一幅富有有魅力的作品。作者以过量墨的流动与涨渖造成了线与黑块的对比,不拘绳墨,风神洒脱,不仅大胆地创造了一种明快的视觉效果,也似乎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音响节奏。
17、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号倦翁,安徽迳县人,迳县古名安吴,人亦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举人,后任江西新喻知县。他是邓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并非如自诩的那样不可一世,他的草书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过他的《小草诗册》却很有特色,确有集碑贴于一人之感。如果说包世臣的书法称不上是第一流的,那么他的书论确是第一流的。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小草诗册小草诗册:此《小草诗册》为包世臣咏怀二十七章之局部。现存台北,为徐悲鸿夫人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