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
元书纸是富阳竹纸的精品,是富阳传统手工制纸品的代表。富阳在唐末宋初开始制造竹纸,工艺技术随时间推移渐趋成熟,生产的竹纸质地优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成为书写公文用的首选纸品。
富阳元书纸
上品竹纸被称“元书”,相传源于宋真宗时,那时,富阳产竹纸被选作“御用文书纸”,每至元旦庙祭,必用富阳上品竹纸书写祭文,“元书纸”之名由此而来。在民间,有关富阳竹纸的传说和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从这一点推测,富阳元书纸在宋代应该很有名了。
元书纸选用当年生的嫩竹为原料,经过斫竹、断竹、削竹、拷白、浸坯、腌料、煮料、翻滩漂洗、堆蓬、制浆、抄纸、晒纸等二十多道工序方能制成竹纸,竹纸品质不仅取决于每道工序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还取决于做纸用的水,所以清代县志说:“浙江各郡邑出纸以富阳为最良……其中优劣,半系人工,亦半赖水色,他处不能争也。”
富阳元书纸的大致生产过程
富阳元书纸呈淡米黄色,纸面略显毛茸,有明显帘纹,纸薄如蝉翼,韧力似纺绸,书写吸墨,文图清晰,不受虫蛀,不变色,古代将其列为朝廷锦夹奏章及科举试卷的首选用纸。古代读书人使用毛笔书写,纸是书写必备品,看的多,写的多,纸必然用的多,因而有了“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
写在富阳元书纸上的书法作品
2012年11月,富阳市场口镇老山坞村凌氏宗族捐献一批民间契约、官府颁发的税凭,其用纸均为本地元书纸,时间跨度从清乾隆四年至宣统,契约上字迹清晰,印章鲜红,纸色不变,不见虫蛀,足见富阳元书纸的品质。
富阳元书纸品种繁多,竹纸生产鼎盛时期,名纸迭出,据清光绪《富阳县志》记载“竹纸出南乡,以毛竹、石竹二者为之,有元书六千五百圹,昌山、高白、时元、中元、海放、段放、京放、京边、长边、鹿鸣、粗高、花笺、裱心等。名不胜举,为邑中生产第一大宗”。
2006年,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