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彪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书法创作不是模仿秀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感言
刘洪彪
书法展览的评审很难,往往是评审结果一出来,作者不怎么满意,观众不觉得过瘾,连评委都感到遗憾。因为一般来说,很特别的作品,就算有人激赏也只能投一票,而特别的作品又很难获得一致的认可。中规中矩的作品,也许都不那么中意,却也不会遭到反对。这就使得那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得了高分。这样的评审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很容易引导众多作者谨小慎微地照着古人的样子描摹仿效着,生怕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什么想象力、创造力、才气、悟性,就渐渐被抑制了,被磨灭了。
我以前写过一篇题为《书法评审:“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文章。大意是体育运动中的跳水比赛,由规定动作的准确、精美程度,决定运动员能否进入决赛;由自选动作的创造性和高难度,排列运动员的最终名次。同理,书法作品与某碑某帖相像,笔法、结法准确到位,那是书家的前期修炼,是基础,是进入书道门径的先决条件;而书者个性语言的建立和独特风貌的形成,才是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依据。我还在一些场合谈到过,不同作者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性质的展览,应该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品评标准。比如大、中、小学的书展书赛和“新人新作展”,就要看有否明晰的师承关系,就要看笔法结法的准确到位,就要根据作品与古人相像的程度来取舍。因为处在学书的初期、前期,必须倡导方法对,路子正,技法好。又比如妇女书法展,我们不能将女书家与男书家混为一谈。女性书法应有其柔美、秀雅和文静的本色,豪放、雄强、厚重、生拙,那是男性的特质。在艺术表现上,男女同化和反化,似乎也是有违天意、有违人性的。再比如“兰亭奖”、“兰亭七子”、“林散之奖”、“翁同和奖”、“邓石如奖”等等,整个书坛就遴选出那么几个人,假如这几个人的作品只是像“二王”,像《书谱》,像苏东坡,像米芾……遮住作者名字不知是谁写的,岂不成了临帖比赛、模仿秀了?何以出大家、出精品、塑造当代书法的自身形象?
我的上述思虑,其实在中国书协决策层和评委圈里早有同感。于是,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在评审组织者、掌门人的倡导下,通过众评委充分讨论后达成共识:要高度关注青年的激情与活力,要充分理解青年的创作和探索,要真正包容青年的趣好和选择。不能总用“老夫子”的心态和眼光对青年人新潮、时尚的行为吹毛求疵。终于,评出了新气象,评出了高境界,评出了好结果!20名获奖作者,我一个都不认识,名字也记不得几个,但他们的作品,件件都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件颜体楷书,多了些点画间的笔锋牵带,有几分行书的灵动,却褪去了一般碑拓上所呈现的粘连、斑驳的“金石气”;一件不似“二王”、不像“旭素”、却又古风弥漫的小幅大字草书,三行字,曲直兼有,拙巧相生,尽管“八千里路云和月”写丢了一个“路”字,众评委却忽略不计,对其极具才气和胆气的艺术创作给予了鼓励和奖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件以北魏造像题记书风为创作趣向的作品,笔画忽粗忽细,一惊一乍,下笔重顿方勒,锋芒毕露,点画重叠混搭,字态生拙奇倔,实在与人们审美习惯中的书法经典和雅致佳作不沾边。即便如此,作者不随时风,不逐激流,将目光投向书法宝藏的冷僻偏远处,开发传统书法的“稀有”资源,熔冶出奇特异样的书法新品,这种涉险勇气,这种探索精神,还是得到了多数评委的首肯和赞赏……
我观察众评委在入展、获奖名单上签字,在评审后的座谈会上发言,神情都那么轻快和惬意。我自己也感到了在历次评审后从未有过的满足和欣慰!
草书横幅帆落日明,青山相映带。遥遥万里情,更落青山外。
草书独一无二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