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皇极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苏怡 点击 :

皇极门❖图片

皇极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门❖简介

皇极门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之正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皇极门前有东西狭长的小广场,其西侧为锡庆门,西出不远即景运门,东侧为敛禧门,东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为皇极门前的琉璃 影壁――九龙壁

皇极门北与宁寿门相对,过宁寿门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这种门殿交错的独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宁寿宫时形成的。宁寿宫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其前殿改建为皇极殿,原有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并在宁寿宫区最南端添建皇极门。

皇极门南向,为随墙琉璃门3座,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3座门洞皆为券顶,上覆门楼,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枋、椽、斗拱等构件皆为琉璃烧制。正中门楼略高,称正楼,两侧稍低,称次楼。主楼与次楼的夹空处用规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构件做成略低于次楼的门楼,称夹楼,黄琉璃瓦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拱。两次楼的外侧同样镶砌两座小型门楼,称边楼,琉璃瓦顶内侧为悬山式,外侧为庑殿式。主楼、夹楼、次楼、边楼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每座门楼两侧皆有黄琉璃垂莲柱,并向内挑出卷草斗拱雀替,故皇极门亦称“三间七楼垂花门式牌楼门”。

皇极门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承转了南面九龙壁和北面宁寿门的建筑风格,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


相关知识科普


皇极门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宁寿宫

锡庆门

景运门

十三排

宁寿宫外东侧排房,南北各13座,称北十三排和南十三排。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影壁

即正对大门或大门两侧相对独立的墙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形式。大门内之影壁,起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使之不能对院内事物一览无遗。大门外之影壁,则有划定范围、指示道路的作用。宫殿建筑中的影壁,多用琉璃砖瓦修筑,壁心及岔角施雕饰,颇为华丽。

九龙壁

宁寿门

皇极殿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庑殿顶

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亦称四阿顶、五脊殿。由1条正脊和4条斜脊组成四面坡,有单檐、重檐之别。重檐庑殿顶为屋顶最高等级形式。

悬山顶

亦称挑山,屋面为前后两坡,桁檩挑出两侧山墙或山柱,形成出梢,故称为悬山。

垂莲柱

在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称为“垂莲柱”。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卷草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雀替

木结构装修构件。宋代称角替,清代称雀替。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外檐额枋下与柱相交处,有支撑和牵拉作用,可增强枋榫的受剪力和枋柱插接作用。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

垂花门

坐落于院落的中轴线上,为第二道门,俗称二方,又称内门。前檐檩下不立柱,改用两个悬而倒置的垂柱,柱头多雕饰莲花瓣、串珠等纹饰,因得名。柱间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绘。柱大体可分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两种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阔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顶;一殿一卷式,则是在中柱式垂花门后接出一个卷棚顶,用立柱支撑,形成复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

相关文章

  • 景祺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祺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加以修缮。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

    280 景祺阁 内廷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明间
  •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

    1376 太和门 奉天门 皇极门 面阔 进深 歇山顶 基座 和玺彩画
  • 古华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古华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古华轩为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 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

    585 古华轩 宁寿宫 面阔 卷棚 歇山式顶 琉璃 剪边 倒挂楣子
  • 箭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箭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箭亭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槅扇门,南5...

    1791 箭亭 景运门 奉先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槅扇
  • 养心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养心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 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1700 养心殿 内廷 乾清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式顶 明间
  • 永寿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永寿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永寿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

    1506 永寿宫 内廷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装修 明间 双交四椀菱花
  • 城隍庙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城隍庙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城隍庙位于紫禁城西北隅,依西城垣而建。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咸丰七年(1857年)修葺。城隍庙为一组独立的建筑群,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庙门和正殿,构成前后三进小院。山门面阔3间,灰瓦硬山顶,门前东侧院墙辟琉璃门一座,为出入城隍庙之门户。庙门面阔亦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为穿堂,后有甬路与正殿月台相连,东西配殿各3间,灰瓦硬山顶。正殿面阔5间,...

    1694 城隍 面阔 硬山顶 琉璃 明间 穿堂 月台 配殿
  • 翊坤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翊坤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

    957 翊坤宫 内廷 万安 穿堂 体和殿 储秀宫 面阔 琉璃
  • 神武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神武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

    1247 神武门 须弥座 基座 面阔 进深 明间 马道 踏跺
  • 寻沿书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寻沿书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寻沿书屋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后部东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属庆寿堂建筑组群。乾隆御制寻沿书屋诗首句“寻绎黄家语,沿迴学海澜”,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书屋命名之因。书屋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绿琉璃瓦黄剪边 卷棚 硬山顶。明间安步步锦 槅扇门,余为槛墙支摘窗。前有垂花门1座,既是院门,亦为整个庆寿堂建筑群的主入口。东西配殿各3间,黄琉璃瓦卷棚硬山...

    1136 寻沿书屋 内廷 宁寿宫 庆寿堂 乾隆御制寻沿书屋诗 面阔 进深 琉璃
  • 长春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长春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

    869 长春宫 内廷 启祥宫 穿堂 体元殿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 吉云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吉云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吉云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西侧,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二层楼阁,三十六年(1771年)悬满汉文“吉云楼”匾。楼上下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及多层台阶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层摆放五彩 描金 擦擦佛母像。四壁、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内供相...

    1884 吉云楼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咸若馆 面阔 宝相楼 配殿 千佛
  • 慈宁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慈宁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慈宁门是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正门,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改建慈宁宫时一并拆建。慈宁门为殿宇式大门,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环以石雕望柱、栏板。门前出三阶,当中设龙凤御路石。阶前左右陈列铜鎏金瑞兽各1。门内接高台甬道与慈宁宫月台相连。慈宁门门扉设于明、次间后檐金柱间,各开朱漆大门两扇。梢间后檐金柱间为砖墙,前檐檐柱间各安双交...

    1354 慈宁门 内廷 慈宁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须弥座
  •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 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

    961 绛雪轩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卷棚 卷棚顶 抱厦
  • 永和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永和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

    1319 永和宫 内廷 承乾宫 景阳宫 贵人 瑾妃 面阔 抱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