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乾东五所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苏怡 点击 :

乾东五所❖图片

乾东五所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东五所❖简介

乾东五所位于内廷东路、千婴门以北,西临御花园。因其位在东六宫之北,故亦称“北五所”。乾东五所始建于明初,与内廷西路乾西五所对称,通常认为东西五所合为“天干”之数,与东西六宫合为“地支”之数相应,体现了阴阳五行思想对紫禁城总体格局的影响。清代乾隆初期将乾西五所改建为漱芳斋重华宫建福宫及花园,明代的格局已不复存在,而乾东五所却基本保持着明代的格局,只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进行了重修。

乾东五所由5组建筑构成,从西至东分别称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有南北3进院落,前院南墙正中开黄琉璃歇山顶门1座,门内1座木影壁 屏门。前院、中院均为“一正两厢”式的三合院格局,中院东南隅有井亭1座,后院进深较浅,只有正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除主要建筑之外,各所还分别有一些配房,位置和数量因各所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从而使其布局整体相同中又略具变化。各所之间有矮墙相隔,彼此独立;矮墙上开设小门,又使其互相连通成一体。三所后宫墙西北隅开随墙小门1座,为乾东五所通北横街的唯一通道,平日关闭,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进行打扫或有事时才开启。

清初,乾东五所为皇子居所,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自头所到五所分别改为如意馆寿药房敬事房四执库古董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谕旨将三所、四所的装修拆挪到头所、二所,并将后两组建筑修缮见新,供皇十五子(即嘉庆皇帝)成婚后居住。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十五子移居撷芳殿,头所、二所仍作为皇子居所,直至嘉庆年间。目前在三所内还完好地保留着慈禧太后的御笔“敬事房”匾额,正殿明间脊檩上尚有清代晚期的彩画。


相关知识科普


乾东五所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御花园

乾西五所

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的统称。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3进院,原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

阴阳五行

阴阳概念是中国古人对宇宙认识的朴素概括,以此解释两种相互对立或相互消长的事象,如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等等。五行则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以五种物质元素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以后,又形成五行相互促进与相互排斥的相生相克原则,形成五行的多项对应系统,如五色(红黄蓝白黑)、五味(酸甜苦辣咸)、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脏(心肾肝脾肺)、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

漱芳斋

重华宫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顶

歇山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又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

影壁

即正对大门或大门两侧相对独立的墙壁,有一字形和八字形,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形式。大门内之影壁,起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使之不能对院内事物一览无遗。大门外之影壁,则有划定范围、指示道路的作用。宫殿建筑中的影壁,多用琉璃砖瓦修筑,壁心及岔角施雕饰,颇为华丽。

屏门

由4扇或更多可开启的门组成的屏壁。一般用于室内明间后金柱间,因起屏风作用,故称屏门。

井亭

井亭多为四柱盝顶式,亭顶中间有一洞口与井口垂直,井盖为空心圆柱形。亭顶和井盖均为空心是为了让阳光由此射入井中,过去人们认为井中之水经过阳光照射后才能食用。同时中空也便于用长竿淘井。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硬山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分前后两坡,两端与山墙平齐,显得质朴坚固。

北横街

紫禁城北城墙与神武门以南红宫墙之间的东西向长街。

如意馆

为宫中画师作画之处。原属造办处,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家都曾供职于此。同治年间迁至乾东五所之头所,仍隶属造办处,设画工,多为苏州人。所画有卷、轴、册页、贴落等,并设玉匠、刻字匠等。现建筑完好。

寿药房

亦称四执事库药房,设于乾东五所之二所。于此收贮御用药物。

敬事房

清内务府所属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康熙初年设立时称敬事房,雍正初年改称宫殿监,然旧名仍存。宫殿监办事处在乾清宫南庑,此乾东三所之敬事房当为另一办理日常事务之所,此处还有敬事房库房,收贮外国、各藩、各地贡物等。

四执库

亦称四执事库。专司收掌上用冠、袍、带、履、铺陈寝宫帷帐等事,设于乾东五所之四所。

古董房

专司收贮古玩器皿之事。设于乾东五所之第五所,建筑与四执库相同。现建筑完好。

装修

古建筑外檐和内檐的门窗、槅扇、隔断、天花等木构件之统称。以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安装在檐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外檐装修”,安装在金柱之间的装修称为“内檐装修”。外檐装修包括槅扇、槛窗、横披、帘架、风门等,内檐装修则是室内的隔断、屏风、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相关文章

  • 建福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建福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建福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建福门是建福宫正门,位于南端宫墙正中,门内即第一进院落,抚辰殿居中而立。抚辰殿后...

    803 建福宫 内廷 乾西五所 建福门 抚辰殿 惠风亭 静怡轩 面阔
  • 建福宫花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建福宫花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紫禁城内西北隅,有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宫廷花园,因其随建福宫而建,故名“建福宫花园”,又因花园地处内廷西部,亦称为西花园。建福宫花园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为“渐次”构成,占地约4020㎡,有建筑十余座,且殿堂宫室、轩馆楼阁无所不有,不仅建筑形式各异,而且建筑布局也较灵活。这组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一组依南北轴线依次排列为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静怡...

    1885 建福宫 内廷 抚辰殿 惠风亭 静怡轩 慧曜楼 延春阁 敬胜斋
  • 紫禁城的城垣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紫禁城的城垣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紫禁城的城垣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虽有重修,但整体城垣的规模和布局依然保持初建时的原貌。紫禁城城垣呈长方形,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总长为3428m。城墙从地面到顶部高9.90m,断面呈下宽上窄的梯形,底部宽8.62m,顶部宽6.66m,内外两面各收分0.96m,接近城垣高度的10%,看上去很稳重。城垣地下基础材料是多层灰土和碎砖,...

    783 紫禁城的城垣 乾摆 宇墙 琉璃 沟眼
  • 漱芳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漱芳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风门,余皆为槛窗。室内明间与次间以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曰“静憩轩”,为乾隆七年(174...

    841 漱芳斋 乾西五所 重华宫 配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 宝相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宝相楼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宝相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明代原为咸若馆东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楼式建筑,是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的东配楼,清代为皇太后、太妃们的礼佛之所。宝相楼坐东面西,上下两层,面阔7间,绿琉璃瓦黄剪边 卷棚 歇山式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下层南北墙各辟1小门,门内为楼梯间,循梯而上即可至2层。上下层均隔为既连通又独立成室的7间佛堂,除明间外,其余6间均于下...

    538 宝相楼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咸若馆 配殿 配楼 面阔 琉璃
  • 临溪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临溪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临溪亭是慈宁宫花园内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原名临溪馆,十一年(1583年)五月更名临溪亭。临溪亭位于花园中部偏南,建在矩形水池当中之单孔砖石券桥上,东西两面临水,南北出阶,与花园南入口、假山以及北部的咸若馆、慈荫楼同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亭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四面均当中开门,斜方格槅扇门各4扇,两侧皆为斜方格槛窗,窗下槛墙贴饰...

    516 临溪亭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咸若馆 慈荫楼 面阔 进深 槅扇
  • 遂初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遂初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遂初堂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面南,绿琉璃瓦黄剪边 卷棚 歇山顶,前后出廊。前廊下悬乾隆御笔满汉文“遂初堂”匾。中间开门,余开支摘窗。明间为过厅,穿厅而过可至宁寿宫花园的第三进院落。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5间...

    1029 遂初堂 宁寿宫 古华轩 面阔 进深 琉璃 卷棚歇山顶 卷棚
  • 九龙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九龙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 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

    537 九龙壁 宁寿宫 皇极门 琉璃 影壁 斗栱 须弥座 浮雕
  •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

    1218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文华殿 天一阁 面阔 琉璃 剪边 回纹
  • 文华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华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

    1168 文华殿 协和门 武英殿 五行说 琉璃 经筵 圣济殿 李自成
  • 抑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抑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抑斋位于外东路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座北向南,仅2间,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斋前东南隅叠山上有撷芳亭;斋西为矩亭;斋北可至露台。...

    1213 抑斋 宁寿宫 卷棚 卷棚顶 剪边 琉璃 苏式彩画 苏式
  •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 景祺阁戏台,室内小戏台。平面呈“凹形”,背景绘廊柱及婴戏图案,透视感极强。除上下场门外,台前正面也开两门,以作通道之用。 慈禧居乐寿堂时,晚宴后常命太监在此演戏,有时甚至不必化妆。...

    311 宁寿宫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景祺阁 透视 乐寿堂
  • 养性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养性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称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原为7间,座西面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1座。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月台面改墁金砖。道光时亦曾修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3间均为支摘窗。楼上正中悬康熙帝御笔匾:“飞龙在天...

    1162 养性斋 御花园 月台 金砖 琉璃 庑殿顶 明间 支摘窗
  • 竹香馆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竹香馆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竹香馆位于宁寿宫花园符望阁的西北,西倚宫墙,面东而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碧琳馆而建。竹香馆上下两层,主楼三间,两侧耳楼各一间。耳楼两端又连斜廊,北通倦勤斋,南接玉粹轩。主楼为歇山卷棚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0117』绿色琉璃瓦。竹香馆外侧遍堆石山,下层窗口掩映在山石缝隙之中,珠联璧合,犹如天造地设。竹香馆前建有弓形墙垣,正中开...

    1940 竹香馆 宁寿宫 符望阁 建福宫 碧琳馆 耳楼 倦勤斋 玉粹轩
  • 咸若馆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咸若馆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是园中主体建筑,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明代初建时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曰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先后大修、改建,即今所见形制。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馆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的龙凤和玺彩画灿然生辉,顶部的海墁花卉 天花清丽淡雅。室内明间柱子的装...

    1624 咸若馆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 抱厦 琉璃 歇山式顶 卷棚 龙凤和玺彩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