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育新苗》版画1964年
根深叶茂 1965年
镌心铭骨家国情
——画家仲兴泉的艺术人生
李人毅
以丹青励志,用画笔效民。他是美术领域的多面手,用一件件作品记录生活、讴歌时代;他怀着真善美的艺术理念,肩负艺术为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初心不变地躬耕在丹青园地里,结出累累硕果;他就是四川省苍溪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国家高级美术师仲兴泉。
妈妈的光荣 1980年
花神 1980年
1. 版画创作凸显了人民性、思想性、时代性
仲兴泉十九岁入伍,打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坚实基础,转业回到家乡文化馆工作坚守初心不变,成为全能型的美术工作者。他涉猎过国画、油画、版画、篆刻、雕塑、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但更沉醉于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和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之中,并贯穿在艺术生涯的全过程。他的版画创作大多以黑白木刻为主,形成了质朴隽永而又浑厚凝重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美展及报刊发表,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在六十年代有反映军旅生活的打靶归来的版画《根深叶茂》,战士学习毛主席语录的《阳光育新苗》,以及《加油》等作品面世,火热的军营是他创作开始的地方。
八十年代,当社会一度出现信仰危机时,他创作了护卫真理、为正义呐喊的《护花神》,歌颂了张志新烈士的献身精神;以及弘扬雷锋精神,鼓励、鞭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水印木刻《阳光下》,黑白版画《春雨》等;还创作了《林茂鸟还》等呼吁维护生态平衡的作品;而《欣慰》《血沃中原》两幅版画,成为纪念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
九十年代及以后的创作中,有歌颂领袖人物关心青少年成长为题的《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以一把犁突兀于干涸开裂的农田中为视点,关注秦巴山区遭遇干旱,为代言民众心声的《渴望》;讴歌公安民警的《护神》;记录农民丰收喜悦心情的《收获》等。
除创作一些主题性版画外,对《藏书票》也情有所钟,曾有九幅《藏书票》作品在香港等地展出并被收藏。
新的长城 1980年
阳光下 1982年
他的作品跨度半个多世纪,每幅作品都紧跟时代脉搏,抒人民之情,发时代之声,充分凸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与创作激情。他以劲道的线条与质朴的画面,彰显艺术的生命力和文化的自信心。
他热情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将航天事业的发展,喻为筑起了《新的长城》。画面的前景是万里长城的雄姿,衬托运载火箭腾空而起飞向浩渺的星空的英姿,定格在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这幅《新的长城》是于1980年创作的。他有感于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后的喜悦心情。就在一后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使画家的展望成为了现实。
198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回归问题展开谈判,为此他创作了《林茂鸟还》,寓意祖国强大后天涯游子的归来,表达了我对香港、澳门回归的期盼和信心;也表达了作者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呼唤人类美好生存环境回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美好愿望。
艺术作品,寓意是内涵,象征性是特质,凸显着强大的精神辐射力和感召的暗示力。《四川美术》前主编李德清先生曾评价:“……兴泉先生对于黑白木刻版画从理论到艺术创作的把握,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坚持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创作理念。因此,他的所有美术作品皆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仲兴泉以自己的作品,记录那个时代,也记录了自己的艺术生涯的轨迹和心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和祖国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了一起,集中体现出作品的学术特质:鲜明的人民性、思想性、时代性。
《心曲》1982年
欣慰 1982年
2. 告慰伟大的先驱者·表现鲁迅的作品赏析
黑白木刻版画《欣慰》,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该作品前景中精心刻制展现了鲁迅先生倡导木刻运动以来的优秀版画作品,围绕微含笑意的鲁迅先生这尊犹如火炬的头像,近百幅版画佳构鳞次栉比的排列着,以强烈的纵深感游走在东方的时空,正在接受着中国版画之父的审阅。
这幅作品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版画家古元、彦涵、黄新波、王琦、李桦、徐匡、牛文、吴凡等的代表作品;作品表现的人物,有秋瑾、雷锋、瞿秋白、张志新,以及小说《红岩》中的插图等;可谓洋洋大观。匠心独具地呈现出中国近现代的版画经典作品和有历史建树的创作者们,以其宏阔的构图、巧妙的构思,告慰伟大的文化先驱者鲁迅先生。
令观者肃然起敬的鲁迅形象,还在于他1986年创作的《血沃中原》中,诠释了鲁迅“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的诗意内涵。画中鲁迅先生的头颅如山峰、似岩石,屹立于华夏大地。鲁迅那犹如劲松般的鬓发,给人无限的遐想;从鲁迅先生血管里流淌出来的血液,肥沃着整个中华大地。画面右上角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依稀可见,右下角连天烽火簇拥着手持长矛梭镖的民众,呼啸向前!呈现出革命的燎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的壮观景像,高耸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林茂鸟还 1984年
血沃中原 1986年
《血沃中原》这幅作品构图严谨,意境深邃、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特别是黑白对比鲜明、刀法豪放,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更注入了画家创作时饱满的激情。
以上两幅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发表于《鲁迅研究动态》、《四川画报》、《现代作家》、《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等多家刊物及画册,并被鲁迅博物馆收藏。
艺术泰斗、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先生,对仲兴泉的版画创作给与了热情的关注,先后三次致信于作者,对其构思和刻画予以高度评价和赞赏。他在信中写道:“你这样热爱木刻,而且对鲁迅先生有这样深厚的感情,认真刻制了这幅纪念鲁迅诞辰百年的创作,这种感情是动人的,这幅木刻,我认为构思和刻画都是很成功的……”
在一个作者的版画创作中,能得到李桦先生的重视和褒奖,而且三次致信,无疑会丰富中国版画历史的生活记忆和鲜活的创作记忆。
《欣慰》《血沃中原》等作品,将作者的艺术人生推向了一个高峰。
生命 1987年
春雨 1989年
3·丹青多面手的足迹
他是1974年转业到四川省苍溪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和培训文化骨干等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群众文化工作工作多么烦杂,他都以一位美术家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去。尽管有时馆务工作与绘画游离时,他都以画家的视野来体验生活,积累着创作素材,几十年来他手中的画笔一直没有停歇过,坚定走着自己所热衷的绘画之路。
当他蓦然回首时,已经年过八旬了。尽管他付出的血汗已经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了,他的艺术成果一直散落着,可如今穿联起来,依然是一串闪光的足迹。
军旅生涯,打下了政治方向坚定,工作上务实求真,创作上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完成上级交给的本职工作外,创作的反映军旅生活的版画《根深叶茂》、国画《雪谷红灯》等作品,均参加沈阳军区各级美展,并发表在军区《前进报》和《辽宁日报》上。
收获 1991年
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 1992年
1966年仲兴泉与中央美院教授张大生、四川美院教授王官乙等人,共同创作的大型泥塑群像《1124英雄集体》,再现了115师部队在国防施工中,面对塌方英勇抢险的事迹。这组作品,在首都北京的颐和园仁寿殿里陈列展出三年多,反响强烈,深受中外人士赞扬。
1982年在《红军渡》大型雕塑创作中,他以主办方的身份参加了筹划、选址、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他还为县民政局设计了烈士纪念碑和英烈陈列馆,以及《强渡嘉陵江》《黄猫垭战斗》浮雕的设计。
在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中,由于他的造型基础扎实,用线准确有力,笔墨渲染氤氲华滋,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活生动,佳作频出。在纪念宋庆龄诞辰百周年之际,他创作的《慈爱》和《母乳》两幅国画,都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了。而张澜纪念馆和罗瑞卿陈列馆也收藏了他的国画作品。在1988年,还有两件国画作品被县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新西兰国际友人。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并获奖,被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其中水印木刻《阳光下》1982年被县文教局作为全县小升初考试题《看图作文》,并参加四川省美展、先后发表于《四川日报》、《辽宁小学生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幼芽》杂志上。
他的山水画的笔墨酣畅淋漓,意境幽深典雅。《山居图》《暮归》《蜀山春》等,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和广元市主办的“剑门蜀道风情画展”,而近年来他创作的山水画更是逸笔销魂,独树一帜,我们将另辟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仲兴泉近影
仲兴泉,笔名,梦墨,心泉,别署三山茅庵主人。1940年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唤马溪,现定居成都,国家高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加坡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
1959年入伍在沈阳军区39军115师,历任侦察兵、图书管理员,师政治部宣传、文化干事。1974年转业到苍溪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评聘为副研究馆员。在部队和地方均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为配合中心工作,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了许多实事,先后荣获沈阳军区三等功,十七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擅长国画,版画,篆刻。在部队先后创作了反映军旅生活的版画《根深叶茂》《阳光育新苗》、国画《雪谷红灯》,均参加沈阳军区美展,并分别发表于沈阳军区《前进报》《辽宁日报》。1966年与中央美院教授张大生、四川美院教授王官乙等人创作的大型泥塑群像《1124英雄集体》在颐和园展出三年多。
为歌颂党的政策,讴歌新人新事,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先后创作了《妈妈的光荣》《护花神》《春雨》《渴望》《林茂鸟还》《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以及《巴蜀印象水墨系列》等,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并获奖,被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其中水印木刻《阳光下》1982年被县文教局作为全县小升初考试题《看图作文》参加四川省美展、先后发表于《四川日报》、《辽宁小学生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幼芽》杂志。
国画《山居图》《暮归》《蜀山春》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和广元市主办的《剑门蜀道风情画展》。为纪念宋庆龄诞辰百周年创作的国画《慈爱》《母乳》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百周年和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创作的《欣慰》《血沃中原》分别发表于《鲁迅研究动态》,并被鲁迅博物馆和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有国画被张澜纪念馆和罗瑞卿陈列馆收藏。另有九件版画藏书票在香港展出,1988年有两件国画被县政府赠送给新西兰国际友人。
传略及作品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中华传世书画鉴赏》等多家辞书和画册。
《红军渡 》雕塑左侧 1984年
《红军渡》雕塑右侧 1984年
4·倾注着画家心血的《红军渡》
仲兴泉家乡在革命老区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在县城近郊嘉陵江畔,有一处名叫“塔山湾”的渡口。1935年3月,徐向前元帅在此指挥红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随后挥师北上,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被称为“红军渡”。1980年7月,“红军渡”被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苍溪县委、县府决定在嘉陵江渡口遗址上建立《红军渡》纪念碑,具体工作由县文化馆来进行落实。筹建纪念碑的担子就落到了仲兴泉等人的肩上。
仲兴泉是文化馆的业务骨干,他边创作纪念碑的设计稿,边与领导和同事们反复查阅史料记载,多次进行实地勘察,他和县委书记共同选定了建碑的位置。仲兴泉设计出纪念碑稿得到了当地领导同意后,将设计稿和预算经费上报到省委,省政府立项。在报请中央后,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碑题名:“红军渡”。
根据上级指示,建立纪念碑的后期工程,仍由苍溪县文化馆负责落实。就这样,仲兴泉马不停蹄地开始建碑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纪念碑的碑身,是根据仲兴泉设计稿,由四川美院教授王官乙定稿,再由雕塑家严永明等制作完成。作为承上启下的主创人员,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仲兴泉事无巨细,一直工作到纪念碑的建成。接着,他又忙于红军渡纪念碑和陈列馆配套设施的工作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前夕,一座雄伟的红军渡江塑像耸立在嘉陵江边。塑像系紫铜板冷锻制成,高9米,长13米,生动再现了红军渡江的战斗场景。塑像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红军渡"镶嵌在大理石上,格外光彩夺目。雕塑由三名红军战士和二名赤卫队员的半身塑像组成,表情凝重地注视前方,碑身造型如脱弦之箭,似凌空苍鹰,像踏浪疾驰的飞舟,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完美的体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立意。
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笼、地势险绝,红军渡纪念碑和陈列馆配套设施建成后,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红军浴血地,丰碑慰忠魂。
丹青壮山河,镌心铭骨人!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嘉陵江不会忘记,在那难忘的日子里,在这里一个个忙碌着的身影;更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画家,为建立纪念碑留下的脚印、挥洒的汗水,倾注的心血。
蜀乡藏书票 2001年
彝家 龙年藏书票 2012年
护神 1993年
5·家国情怀镌心铭骨
仲兴泉的作品耐读耐看,无论国画还是版画,让我总会有一种过去日子依然在的鲜活感觉;无论是高耸的雕塑,还是小小的藏书票,都特别容易勾连起人们的记忆;这既是时代的记忆,也是艺术的廻响;既属于历史的画卷,也属于他个人的画卷;把小景和大景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入画境流连往返,又可以供神弛和遐想在遨游。
渴望 1993年
慈爱 国画 1992年
母乳 国画 1992年
走进他的作品,如走进了被净化的天地。他始终淡泊名利,沉浸现实和艺术的前沿,进行着忘我的创作。他不受金钱诱惑和市场的干扰,坚守着案头笔下纯净的沃土,为读者营造一方无污染的艺术天地。
他外表文儒,内心激越,外在雅静,张力内敛,营造的是艺术的华彩;即便是黑白木刻中简单的两色,在他的创造里,也显得那样的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