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蔼力作品《疯景1号》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宇强
当贾霭力、李松松、王晓勃、管勇、宋彦军等一批青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成交价持续上涨时,人们最后意识到:随着时光流逝,国内艺术领域中年轻一代以破土而出的方式宣告自己的成长,他们当中的“80后”已过而立之年,“70后”一批有的已过不惑之年。
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和他们在艺术市场上的崭露头角让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关注他们。自去年的香港苏富比夜场上,贾霭力的《疯景1号》以1180万港元成交之后,关于投资青年艺术家的话题也是逐渐升温。
日前,广州日报所登的《“潜力”书画作品是收藏富矿?》与刊登于南方日报的《青年艺术家市场升温,投资收藏抓住三要点》两文形成了有趣的映照。前者认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与成名艺术家相比,价格有一定优势,但是未必能兑现潜力;而后者提及了青年艺术家逐渐升温的市场。这两者观点并没有形成对立,但从中去分析为何投资青年艺术家、如何投资却是一个很好的讨论点和契机。
“80后”画家崔景哲《火红的日子》于2012年6月,在北京保利拍卖以126.5万元。
青年艺术家的优势与风险
和成名艺术家相比,青年艺术家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在作品的价位上。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何文发对记者表示,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往往都想选择一线艺术家,选择他们擅长的题材优秀的作品。但是作为个人藏家而言,始终无法与大财团、资金雄厚的藏家竞争。如果现有资金买不起一线画家的优秀作品,不如转而选择青年艺术家、潜力股。“比如张东、李劲堃这批画家,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是市场上最被热捧的画家,但是我喜欢他们的作品,而且我能够从他们的作品当中挑选最优秀的或我最喜欢的。但是,用同样的价位去买一线画家的作品、大师的作品,没得挑选,哪张买得起买哪张。”
但是选择青年艺术家面临着风险,一旦青年艺术家日后没能如预期一样成长起来,或者不再进行艺术创作,藏家手中的作品将面临贬值。《“潜力”书画作品是收藏富矿?》一文就谈到这个问题,文中嘉宾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说,“何况一名艺术家的成功,其实更受到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预知性,有的艺术家看着似乎挺有潜力,后来却有可能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有的艺术家开始似乎不上道,忽然有一天受到了某种刺激或启发,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这都是可能的事。尤其是市场炒作介入以后,乱花迷人眼的行情、内幕满天飞,下判断、做决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艺术批评家、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吴杨波对记者说,投资青年艺术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需要藏家有独到的眼光和眼力。“当初在国内当代艺术兴起的时候,有位来自云南的工笔画家丁肇光非常出名,但时过境迁,他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如今贾霭力在青年艺术家当中独领风骚,但是如果未来,贾霭力不是被选择的那个人,不再受到关注,也不无可能。”
“70后”艺术家王晓勃油画作品《颠倒的女人》。
新藏家涌起推动青年艺术家的市场
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市场近年来逐渐升温,其中有藏家在趁作品尚处于低价位的时候入手,也有年轻的藏家进入艺术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品时选择了年纪相仿、表达世界相似的艺术家所致。吴杨波说,如今有一批“70后”、“80后”的新藏家进入艺术市场,与老一辈藏家相比,他们有不一样的特点。“近期我接触到部分年轻藏家,他们让我很吃惊。这批年轻藏家基本都在西方接受过美术教育,有国际化的艺术视野。而且他们拥有老一辈藏家在开始收藏时无法比拟的财富,这些财富是他们的父辈积累下来的,而他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吴杨波说,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活跃于艺术市场的周期有限。“假设作品直接从艺术家到藏家手里,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像电池的正极,藏家像负极,形成了作品的循环。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一批艺术家、藏家在艺术市场的活跃度逐渐下降时,这批年轻藏家和艺术家也在慢慢登上舞台。而且,他们是相互选择的。比如年轻的藏家,他们很难说想要收入古典主义、传统的作品,他们会选择与自己世界相似的同龄画家作品。同样,老一辈藏家也很难说能理解年轻的艺术家想表达什么,不一定喜欢他们的表达方式。”
挑选青年艺术家时,要排除三类作品
如何选择青年艺术家,对于藏家是重要的问题。北京隆荣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建业在《“潜力”书画作品是收藏富矿?》一文中,以自身经验建议以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方面分别是:一是看艺术家的功力。譬如画国画的,必须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技法基础;二是看作品是否独具面目、有创新性,那种抄袭、因袭的作品必须弃之不顾;三是看作品的文化含量,主要从题字的书法功底和文采来进行考察。如果这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样的国画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反之,一些作品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题字非常拙劣的,其作者恐怕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一些作品上的题名、题诗看起来很粗俗,也应该是被淘汰的。
刘建业同时也提醒藏家,有的“潜力股”青年艺术家并没想象中那么美好,需要提防。他说,现在很多艺术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拼命想各种办法自我炒作。因此,对所谓的“中国十大有潜力画家”或者“年度杰出画家”之类的名号,都要慎重分析。如果是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授予的,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对所谓的是谁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师承,譬如自称是齐白石的再传弟子者等,则不应成为判断的依据。
但选择的青年艺术家是否在日后就一定能成功,这谁也无法保证。吴杨波说,现在的藏家无法像当初尤伦斯夫妇进入中国那样,大规模地收藏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尤伦斯夫妇的眼光、财力和机遇,如今都是很难复制的。而且如今的艺术家数量与当时相比,以飞快的速度在每年倍增。“尤伦斯夫妇他们进来的时候,他们确实可以全面地收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那时中国当代艺术家很少。2000年之前,中央美院一年只收一百多个学生。这当中还不是全都学绘画的,里面还有几十名学设计的。但是这些年全面扩招,各大美院每年出来的学生,还有各个学校艺术学院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胜其数,全面收藏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了。”
“在选择青年艺术家方面,如果真要作个判断,我建议最好别买三类作品:商业主义的作品、体制主义的作品和殖民主义的作品。”吴杨波说,“这三类作品,我认为应该不会在下一轮收藏中升值。商业主义,就是艺术家为了社会流行的趣味讨巧而画的,追求更快地买出去。体制主义,就是为了藏家体制内的一些展览、比赛而画的,不是自己的独立的意志而画的。殖民主义,就是为了西方人,迎合他们的眼光而画的。在我们选择青年艺术家的时候,要把这三类作品排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