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彬,当代瓷器鉴定专家、资深收藏家。近几年来,他先后向中国美术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周口市博物馆、开封大相国寺等文博单位无偿捐赠其藏品三百余件。这些藏品文物体系完备、历史跨度长,几乎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称赞说:“在市场经济下,作为收藏大家的朱海彬看到的却是藏品的社会价值,情愿将藏品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是有情怀的收藏家,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2013年5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的开幕式上,朱海彬受到了表扬,他是中国美术馆建馆50年以来重要的捐赠者之一。
朱海彬在捐赠者名单前
朱海彬与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
一、家庭熏陶让他爱上了收藏
1974年,朱海彬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城关镇的一个古玩收藏世家。他的爷爷朱榘九(音),毕业于黄埔军校,民国时期当过军官、文书。爷爷有着很好的艺术修养,尤其在书画上造诣颇深,一生酷爱收藏字画和瓷器,且收藏甚丰,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藏品毁于文革。在爷爷的影响下,海彬的父亲也钟情于收藏。
海彬从记事起,就经常能在家中看到挂在墙壁上的各种字画以及摆放在家中的形态各异的瓷器,这都给年幼的海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彬曾说:“在儿时的记忆里,家中那些字画和瓷器,爷爷轻易不让我碰,也不让我摸,担心我不小心把它们给弄坏了,但是爷爷却经常给我讲这些瓷器和字画的故事。特殊的时刻,作为奖赏鼓励,爷爷偶尔会让我摸一下这些‘宝贝疙瘩’,也都显得非常小心谨慎。”
家庭的熏陶、境教的魅力,海彬似乎不经意间就爱上了收藏。但与爷爷和父亲不同的是,朱海彬的收藏是从古铜钱和邮票开始的。他上小学时,看到那些小小的铜钱上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文字,还听说这是古人使用的钱,就对铜钱产生了好奇之心,逐渐把收集铜钱当成了儿时的乐趣。“当时,我每天上学都在身上带个剪刀,看到谁家门前挂的帘子上有铜钱,就用剪刀把铜钱剪下来,为此还多次受到了家长的批评。”朱海彬介绍,当时看到铜钱就想收回家放起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他就收集了满满一抽屉的铜钱。之后海彬又迷恋上了邮票。一枚小小的邮票,不但有使用价值,还具备收藏价值,在方寸之间,常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收藏邮票一度让海彬痴迷。
上中学时,海彬又迷恋上了陶瓷玩具和文房用品,且一发而不可收。“父亲收藏的陶瓷都很精美,让我永远也看不够。有的时候一个人抱着瓷瓶能静静地瞧上几个钟头,真正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太康县读完中学后,朱海彬便到兰州求学,在此期间,他课余经常查阅关于陶瓷收藏的书籍,然后去逛兰州当地的古玩市场,跟着一些资深的瓷器专家学习研究古陶瓷,不断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储备。“河南是文物大省,洛阳、开封都是古都,郑州是商代遗址。有史料可查的,河南省的窑口就有400多个。五大官窑中,河南省占了三个……”朱海彬说,这是我在兰州学习之后又回到郑州的主要原因。再次回到郑州的这几年,他结识到了很多古陶瓷爱好者,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古陶瓷方面的知识,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陶瓷收藏上。
二、收藏的乐趣让他更加痴狂
朱海彬说:“收藏是我一生的爱好,没有收藏,我的人生就会没有意义!”在朱海彬的收藏生涯中,有过许多有趣的经历, “捡漏”与“打眼”并存,既有喜悦,也有伤感。这也许就是收藏的魅力所在之一吧!他非常享受这种过程。朱海彬说,他的第一次“捡漏”经历是在9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他一个人从太康到郑州,身上只带了几十元钱,在一个文物商店上买了件瓷塑文房摆件回来。此事虽然受到了父亲的批评,但父亲说他买的藏品却是一件真品。第一次的“捡漏”经历,无疑激励了海彬的收藏热情,让他乐此不疲、让他痴狂!
有一次,朱海彬在郑州古玩市场看到一个古玩商和一个买家对于外形精美的宋代定窑钵的真伪和价值争持不下,海彬相信自己的眼力,认为这件定窑钵十有八九是个真品。最后他以两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它。后经权威专家鉴定,这个钵盂是一件真品,价值几十万元。除了这次,还有一次成功“捡漏”的经历让朱海彬记忆犹新。当时在北京古玩城,有几个买家都看上了一个“荷叶盖罐”的瓷器,因为价钱问题,他们都有所顾虑。而朱海彬第一眼就断定这是宋代官窑的东西,所以他便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后经专家鉴定,这次也是真品无异。
在不断“捡漏”的同时,朱海彬也有“打眼”的时候。有次晚上在洛阳,他买了两件唐三彩,第二天他发现这是做旧的赝品。
朱海彬与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
在古玩市场能不断“捡漏”,靠的是眼力,更靠的是对陶瓷知识的日积月累。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而“打眼”的经历,虽然给他带来刻骨铭心的教训,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升着他的水平。在不断的“捡漏”与“打眼”的过程中,朱海彬的收藏也逐渐丰富起来,目前,他已经收藏了3000多件古陶瓷,成为国内古陶瓷行业收藏的大家。谈起这些藏品,朱海彬说,每天读书、思考与研究之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赏玩自己的藏品。每当此时,他就仿佛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了创作者的心灵世界,似乎跨越了时空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邂逅。他还说,我这些藏品也渗透了自己的情感,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
三、痴狂的迷恋使他成为瓷器专家
家庭的熏染,收藏行当的摸爬滚打以及名家高手的指教,这些都对朱海彬成为瓷器专家大有裨益,但最为关键的是他非常勤奋,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不但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专业书籍,还广泛涉猎了有关历史、宗教、民俗和艺术方面的著作。他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的瓷器专家。
朱海彬所获得的荣誉证书
朱海彬所获得的荣誉证书
朱海彬说,每一件藏品都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它后面都站着一个人,甚至一群人;蕴藏着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历史。似乎看得见、摸得着。把玩唐代的藏品,就像梦回了大唐;鉴赏宋代的物件,犹是东京梦华。朱海彬说,与现代人的浮躁相比,古人有一颗审美的心灵,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情趣。古人制作陶瓷器物时,往往遵循一定的章法。陶瓷技艺虽然代代相传,但规矩是传承不变的。在朱海彬看来,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还有潜在的心灵世界。正是凭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通晓,朱海彬淘到了许多珍贵的瓷器。他举例说:“你看,古人创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很花心思的,其中的寓意多是美好心愿。比如猴抱鸡,‘鸡’呼应‘吉’, 猴骑在马上,意为马上封侯;大猴背小猴,意味辈辈封侯;小猴坐在大象上,代表封侯拜相。”
在瓷器鉴定和研究方面,朱海彬可谓是实力派。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说:“多年来,我认识的文博工作者不计其数,但具有这样执着的精神和对古陶瓷鉴赏如此精准者却为数不多。海彬能达到‘一眼准’的底部,正是他几十年收藏实践和经验的结晶,让我对他这个收藏界的少壮派不得不另眼相看。”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是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国家鉴定委员会常委。1982年曾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谢老对朱海彬十分器重,并给他题词“大器玩成”,对海彬厚爱有加!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为朱海彬题词“大器玩成”
在收藏之余,朱海彬还著书立说,先后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收藏》等专业报刊发表了多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他的《泥土塑造的童年》一文,不但对我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的历史作了较为完整的归纳、分期,而且也对各个历史时期玩具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他在文中说,陶瓷儿童玩具,是造型艺术园地中一株亮丽的小花。它像别的儿童玩具一样,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有趣的造型来赢得孩子们的欢心,并在被儿童玩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的启蒙作用。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面貌。
文房摆件虽小,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赏玩陶瓷器物等于穿越历史,探寻古人的心灵世界。随着收藏者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心灵自然而然地接通那些创作者的灵魂。呈现在你面前的一件件文物,就变成了充满生命力和个性情感的文化世界。朱海彬说,很多时候,我能从刀工或者釉色就可以窥探到创作者的一些信息,如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现象等。一个器物的刀工前后一致,比如刀工流畅,说明工匠心情平稳。然而很多器物,前半部分刀工流畅,后半部分突然不畅,说明创作者身体出现问题,或是社会不安,兵荒马乱,创作心灵无法沉潜下去。
收藏文物就是收藏文化,一件文物的美和漂亮不是单一的,从文物上面可以看到当时的民族文化、政治思想、经济发展等等,仔细赏鉴一件陶瓷文物,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而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藏,就是分享那个时代的文化。在《中国古代陶瓷玩具述略》一文中朱海彬说:“民间陶瓷玩具是速朽的艺术,它被随玩随丢、自生自灭 ,历来不受珍视,但民间陶瓷玩具又是不朽的艺术,它繁衍发展,传承不绝,源远流长,化身万千。其中不少至今尚存的精品杰作,依然洋溢着艺术的魅力,仍能让人从中获得审美满足。陶瓷玩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给一代代的孩子们带来过许多温暖,欢愉和启迪,这些美好的感受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时光,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由于朱海彬先生在收藏和瓷器研究方面的成就,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聘请他为顾问,北京民俗博物馆聘请他为陶瓷鉴定专家,家乡的周口市博物馆聘请其为名誉研究馆馆员,等等。这众多的头衔海彬虽然并不看重,但在大家看来可谓实至名归!
中国美术馆为朱海彬颁发的捐赠证书
四、 家国情怀让他多次无偿捐赠
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我认为朱海彬先生就是一位人类所需要的梦想者。
朱海彬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收藏家,他说自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创办一个中国古代文房类博物馆,把有关的中国文化历史知识传递给年轻的一代。随着他的藏品越来越多,愈来愈丰富,他逐渐意识到,与其独自一人欣赏这些藏品,不如让更多的人看到他毕生收藏的古陶瓷。于是,他来到北京,想在北京建一座私人博物馆。可是,他又发现,想在北京建一座私人博物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的启动资金数额巨大,因此梦想短期内恐未能实现。海彬说:“如果博物馆建不成,我准备把这些陆续收藏的藏品捐赠给国家。”他的这个想法得到家人的认可。首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已经把藏品的一部分捐赠了出来。
2012年,朱海彬曾向中国美术馆一次性捐赠中国古代陶瓷玩具186件(套)。2014年 ,他又向该馆捐赠了82件的藏品。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给朱海彬先生题写了“集雅藏珍”,他认为这批精美的古代玩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部分作品存世量稀少。更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体系完备,涵盖汉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对于丰富国家民间美术收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为朱海彬题词“集雅藏珍”
2012年6月,朱海彬向北京民俗博物馆捐赠民间陶瓷37件
2015年5月,朱海彬向河南周口市博物馆捐赠文物25件,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认为,这批文物,时代从原始社会一直跨越到清代,部分藏品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5年, 朱海彬向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捐献史前文明时期禽鸟古笛一件,如今这件文物藏品已成了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他把自己心爱的藏品捐赠给多家博物馆,在他看来,这比用文物换钱更有价值。曾经有位日本的收藏家,以非常高的价位想买朱海彬先生100件藏品。海彬说,这不是钱的问题,中国的文物不能外流,这涉及到民族的尊严和国家利益。迄今为止,朱海彬没有卖过一件文物,他从不以此牟利。在给中国美术馆捐赠时,馆长范迪安问他要不要奖励时,朱海彬说,要奖励就那就给我发个证书吧,算留个纪念!朱海彬捐赠的这些古陶瓷玩具,不但使国家的陶瓷收藏形成更为完整的历史序列,而且也将有助于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相关研究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朱海彬认为: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藏品放在家里,这有你一个人玩赏,这是“小有”,你把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里,会有很多人欣赏,社会价值体现得就会更加充分,这是收藏者的“大有”。朱海彬说,他这些藏品多是从古玩市场或者熟人手中收集来的,本来就是社会的财富,现在把这些社会财富捐赠出来,他只是做了一个收藏家该做的事情。目的是让大家共同欣赏、研究学习,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藏,是一个收藏家的大情怀!把知识和文化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才是一个收藏家的至高境界。
朱海彬:收藏家、瓷器研究鉴定专家
孟云飞:文化学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