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清初八大山人
清初—八大山人—鱼美析: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的构图都非常大胆奇特,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这幅画作的整个构图就只有一条大鱼两条小鱼。右上落款和印章,左下一枚压脚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但是让人感觉整个画面和气息非常完整。小鱼寥寥几笔,游姿栩栩如生。画面上虚代表水,他们之间相呼应。构图的关键虚实相生,鱼是实的,水是虚的。提款和压脚章刚好把气围起来,像围棋一样。整幅画作空明洒然、浑朴酣畅、墨韵生动,简寂又不失活力。这种构图也体现出他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
构图形式简称图式,是中国画主要的美学之一。中国画的构图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画构图通过严整的形式,巧妙地布局和美学精神相结合,通过虚实相生,意象的创造,意境的升华,与气韵气势完美结合,从而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底蕴。中国画的构图是开合、虚实以及疏密的对比统一。它在历史上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同重视"表现"的美学追求。
审美中国画构图的有几个关键要素。其一,立意高,有精神表达。其二,懂得取舍。根据主题、立意,有提炼和取舍。也就是道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其三,造险、造势。要在奇险中根据力学求平衡。平中出奇,险中求胜。其四,浓淡疏密。重的地方墨块或色块,疏的有留白。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五,整体效果。整体效果和气韵一致,笔调一致。历史上很多画家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构图。如南宋的马远、夏圭的绘画多采取“边角式”构图,即马一角夏半边,正所谓“金边银角”,空灵俊逸,极富韵味。元代倪瓒的构图简逸致远。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构图具有独特的中国美学气质。近现代潘天寿作画喜用方形构图,常常创造险奇效果,以表现奇险、朴实的境界。李可染构图通体皆黑,而往往在某处留白,仅一两点白则如同一室之烛,通室皆明,这就是虚处之妙。
具体讲讲倪瓒和八大山人的构图。倪瓒是元四家之一,以独特的构图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他是三段式构图,整个画面有近景、中景、远景组成,近景是一岸或小岛,中景为水,远景为山或彼岸。只有小亭或稀疏的树木,不见人物高士,不见动物飞禽,不见舟楫往来,不见车旗布阵,看了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境界很高,虚实相生,空灵简逸,无限遐想。这与中国老庄道学和禅学有关系。八大山人可以说是中国画典型的代表,是前人所没有的。他受禅学的影响也非常大。构图上大胆地进行取舍,使观者觉得画面上多一点则多,少一点则少。表达出了那种简约含蓄、返璞归真、以少胜多、空灵冷逸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他的作品往往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更有利于意境的传达,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如画面内只有一条小鱼,放在纸的中间部分,没有任何背景来衬托,构图的形式很特别。这条鱼显得孤傲不群。画面虽然笔墨少,但是很聚气,非常完整。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画构图也在不断发展。构图的两大要诀一个是气,一个是力。好的构图在画面会有让人舒服的气息,“气韵”的产生则完成了中国画构图之内美。气有时候像围棋,四角不能堵住,要留一处透气孔,中国画构图也一样,构图的气和围棋的气是一致的,整张画要气脉相通。古人对气讲究的多一点,近现代在力学上有所发展。构图和力学的关系,构图中讲究力学的整体平衡,这样子看上去才舒服。有时候会先造险境,一头很重,然后再取平衡,如杂技,先创造很险的场景,再作平衡。古人言,“既得平正,须得险绝”,奇中见正,矛盾中求统一。吴昌硕的作品里面气和力这两个方面体现的很明显,可以细细琢磨。他说,我是画气不画形。
大富贵图-晚清民国-吴昌硕
晚清民国—吴昌硕—大富贵图美析: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浙江省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的画在古厚奇拙中蕴含秀润,在秀润中透出苍茫古趣。吴昌硕善画牡丹,他的牡丹画作重气尚势,浑厚豪放,高古凝重,饱满向上,气象磅礡。吴昌硕的构图讲究在力学上的平衡。这张画作构图简洁,为常用的对角线构图,既有升腾之气,又有扩张回旋之势,充分体现了力学的平衡。先是画了一个圆的花瓶起到稳定基石作用,上面插了两束右倾的牡丹,力往右边拉,为了平衡,枝叶又向左下斜,然后与后面的奇石在气上衔接,这块淋漓奇古的水墨苍石上重下轻,力学上是不稳的似倒非倒,非常有趣,现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