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术馆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设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而散布在城市中的美术馆如何与人们的生活进一步融合,美术馆如何让普通市民感到亲近,而不是一个望而却步的存在。在这个信息时代,城市与美术馆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达到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这些问题依然摆在设计决策者的面前。日本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的实践或许给出了一个选择项,一种未知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对谈选取了《围绕美术馆的对话》(对话者:西泽立卫,集英社,2010年10月出版)以及日本城市建筑类网站“10+1web site”的连载栏目《对话:美术馆建筑研究》中,西泽立卫和青木淳这两位建筑师与参观者、美术馆建筑师、艺术家、美术馆策展人之间的讨论,以求更为立体地展现围绕着美术馆的各种公共性思考。
本期对谈人
南条史生作为日本森美术馆馆长,曾经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曾任台北双年展策展人、特纳奖评审、横滨三年展艺术总监等,作为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项目的主要策划者,他与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西泽立卫的谈话中,对美术馆未来发展及其定位的思考,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西泽立卫,2010年与妹岛和世一起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作品包括金泽21世纪美术馆、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劳力士学术中心、卢浮宫朗斯分馆。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的革新性
西泽立卫: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非常有特点,直到现在日本全国也没有出现同类型的美术馆。能否谈谈美术馆这个项目诞生的经过。
南条史生:现代美术馆所在的那条大路,原本是政府各部门和公共设施所在地,可以说是“政府部门大街”,街道两旁樱花树与松树相互映衬,非常漂亮,甚至入选“日本街道百选”,是一条非常有名的街道。从某个时期开始,由于国家提倡“开始实行小政府策略”,便对国家在次级城市设立的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并撤除。结果,许多地方便空闲出来,十和田市政府担心在那条街上建设公寓或者商店的话,会破坏整体景观。于是,前任市长提出设想,在那个地方放置一些艺术作品等。这样便能保持街道原本美丽的风景。巧合的是,这位前任市长在巴黎观赏了以香榭丽舍大街为展示空间的艺术展览,便有了将这条政府部门大街也打造成艺术展览的想法。因此,原本的计划是在这些空置的土地上排列展示艺术品。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
西泽立卫:原来当初是没有建筑物的呀。
南条史生:是的。但我们想到的是,如果只是排列展示艺术品的话,那么之后的活动会很难延续下去。总感觉艺术品创作出来之后,放在那里,就结束了。因此就觉得,还是要有一个实在的活动据点,让市民们可以参加进来,并时常传播信息。如果不是这样的形态,便很难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便提出建造一个小规模的建筑物的想法。原本的出发点便是这样,因此美术馆从一开始就没有以大型美术馆为构想的基础。也就是某种活动据点,一个小型的公共设施而已。
西泽立卫:在建筑设计招标的事项中,也确实列明了这样的要求。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招标书上写的宗旨是,希望这个地方能够与政府部门大街整体未来发展的活动性相结合、重视与政府部门大街之间的维系。
南条史生:西泽立卫先生作为设计者,提出了与以往的美术馆模型有所不同的崭新方案。招标的时候,我是评委之一,当时看到一些大型建筑物的设想,与其他评审讨论下来,也确实会觉得不适合。而西泽立卫先生的方案,是与周围的建筑物没有很大落差的低层建筑模型,就像是融入整个街区一般,有种随机建成的感觉。对于小型街区而言,这样的建筑物作为美术馆是非常合适的,而且在政府部门大街,像这样低调不张扬的建筑,能够恰好地与周围的景观相映衬。
西泽立卫:在招标的项目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将政府部门大街整体视为美术馆”。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完成并非一个终止符,而是向政府部门大街全面扩展的艺术活动的一部分。从这个层面来说,一直以来,我都以开放的建筑为目标而努力不懈,因此对这一点抱有深切的同感。
于是,在招标时,我所提出的方案便是分散地建造展示馆并进行相应的规划,而不是将各种房间归置在一栋大楼内。分散建造的房屋从整体而言会散发出开放感,风穿行其间感觉很好,有种透明感。将所有空间都统一在一起的话,建筑物就势必很大,感觉不够透明,从外面无法知晓里面是怎样的空间,就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敢轻易入内。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建筑模型
南条史生:由此粗略一想,事实上如今我们面对的这个时代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转换。之前跟人讨论时,说到日本战前曾经制造过大型的战舰。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大和号和武藏号出巡后,还没有开始战斗便沉没了。应该是被一大群小型飞机击沉的。日本这才意识到,战舰时代已经终结这一事实,然而为时已晚。
美术馆同样如此,现如今再制造“战舰大和号”显然不适用于日本地方的小型都市。好好观察一下,便会发现日本虽然小,却有很多独特的美术馆开始出现。濑户内海的直岛地中美术馆也绝非大型美术馆。而且,在岛上还有多个建筑分散而立。金泽21世纪美术馆也不是大型美术馆。现在,具有独特个性且受到国际瞩目的日本美术馆,可以说都是些小型的设施,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拥有大量这样的美术馆,也许正是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就很好,建筑家也能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吧(笑)。
直岛地中美术馆
西泽立卫:规模小的建筑,建造起来也会相对灵活一些,确实可以做各种挑战吧。现在开始多一点这样的机会也很好。
南条史生:迄今为止,日本行政部门往往对于美术馆的必然性没有多加讨论,就这样在各地建立美术馆。现在开始也许要对这些美术馆进行统筹规划了吧。也就是说,跟企业一样,这个美术馆如果无法良好运营,便将其藏品归置到另外一家美术馆,将这个美术馆关闭。这样的情况也许会开始出现吧。
建筑、艺术、城市的自然融合
西泽立卫:在十和田美术馆的招标中,我提出分散型建筑模式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展示的作品是当代艺术。展示作品的艺术家仍然在世,他们积极地进行着创作,这就意味着美术馆可以进行委托制作。这样一来,我所打造的空间并不一定要配合即存的、现有的艺术作品,而是将建筑与艺术并置进行创作。这样想来,分散型建筑模式中,每一栋楼都是独立的,可以更为突显建筑与艺术作品的一体性,每件作品的著作权也相对容易确定。也非常符合建筑与艺术并置创作的条件。从建筑的低成本性而言,也正如南条先生所言,低层的分栋建筑比较简单,经济层面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南条史生:特别是将来增建的时候,会更为轻松。而且,也可以就增加一两个。但是从整体的配置来看,这个美术馆就像是很多盒子一样,如果整体的外部做成透明的墙壁,就会变成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一样。从外面对金泽美术馆进行观望的时候,就会到各种形状的盒子被埋在其中。十和田美术馆就好像是金泽美术馆的创意更为激进的状态。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外观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平面图
西泽立卫:金泽美术馆所有的建筑物在结构上是联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在结构上是一体的,建筑物整体是以3米为单位进行统一建构的。建筑的整体构造使所有内部的房间都具有某种规格。然而,十和田美术馆的建筑,每个展示空间是完全分散的,构造也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要对建筑规模进行统一,每个房间的规格都与隔壁房间完全没有关系,可以自由地确定它们各自的形状。另外,十和田美术馆的这些楼房是临街的,因此与其将这些盒子的集合体用玻璃全部围起来,还不如让它们彼此分散,配以相对独立的道路通往每个盒子,这样的感觉更好吧。就跟对面的艺术广场分散放置的雕刻作品一样。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艺术广场
南条史生:展示厅的地面与外面街道的地面持平,这一点也是相当独特的呢。这样会让人觉得室内的空间与外面是相连的。只不过,这个区域可是“雪国”,这个想法应该是有很多人会反对的吧。例如,融化的雪水会淌进室内啊,用铁锹铲雪时很有可能会损坏玻璃等等。
西泽立卫:是的。当然对每一个这样的问题都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就是一边解决这些问题、取得创意之间的平衡,一边完成这项工程的。不过,十和田市的积雪量并不会达到青森县那样的程度,其实跟金泽差不多。在这点上,还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雪景
总而言之,在十和田市开展的这个艺术项目最具魅力的是对城市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也就是说,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既是一个建筑项目,同时也是一项城市设计项目以及当代艺术项目。
“将政府部门大街视为美术馆整体”这样的理念非常清晰,也让人吃惊。美术馆这一概念,原本仅仅属于建筑的范畴,将其适用于城市空间这一维度,非常有趣,有种飞跃而上的感觉。雅典卫城那样的城市,仿佛城市整体便是美术馆,甚至让人觉得那才是原本该有的样子。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建筑物理所当然地以功能、形式为基准进行设计,感觉城市与建筑完全应该区分开来进行建设,但其实这两者本就应该是一体的。艺术同样如此,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原本就应该与美术馆、寺院、房屋、街道、桥梁等城市建筑物是一体的,还有家具、器物、室内装饰、小物件,这些东西也都应与艺术相维系,可以说,城市、艺术以及建筑三者相互融合,才是最为自然的状态。
南条史生:不过,让艺术在城市中延展开来这个想法要得到城市当地居民的理解,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相当困难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好不容易建起一幢新的大楼,却完全没有容纳艺术的余地。不过在十和田市,听说建了一座新的医院,还在医院里举办了展览呢。只是,如果能在医院外面也放置一些作品,让人们在街道上便能看见这些艺术作品,那就更好了。
西泽立卫:从政府部门大街就能望见这样的风景,这样大家估计都会很乐于在大街上散步吧。从道路上就能看见艺术作品,这一点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比起无人行走的道路,人流量充足的道路更具有魅力,能够赋予人们勇气吧。由于艺术相关的项目实施,更多的人愿意在这条路上行走,从某种程度来说,十和田市与各位开启的这项活动,相当大地改变了这座城市。
不断成长的美术馆打造城市的漫游体验
西泽立卫: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的藏品基本上限定为委托艺术家制作。有着同样理念的美术馆还有矶崎新设计的冈山县奈义町现代美术馆(NagiMOCA)。包括NagiMOCA在内,以这种理念建成的美术馆,现在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过了一定的时间后,所展示的作品的新鲜感便会消失。
南条史生: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确保作品的当代性吧。NagiMOCA的问题在于艺术家只有三组,并且这三组艺术家对于当地或者外地广泛的观赏者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而十和田美术馆则集聚了具有世界性影响和吸引力的艺术家,即便是这些常设的展示作品也能够维持一定的观赏人群。也就是说,十和田美术馆并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打造策划展以吸引观众,在最初阶段打造完成的常设作品便能保持长时间的魅力,我们当初便是这样预设的。那么,那些作品是否能够保持当代性,其实也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艺术生涯。五十年后,这个美术馆也许已经称不上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但是从那个时间点来看,只要这个美术馆集结了二十一世纪初经典的优秀作品的话,就还是会吸引观众前来观赏。另外,十和田美术馆的基本定位是不断成长的美术馆。这里也要说到建筑的话题,美术馆没有被打造成一个盒子般的建筑固定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西泽立卫:这是招标的时候,南条先生不断重复强调的一点。也就是说,分散型建筑换句话说应该是“不断成长的建筑”吧。的确,我在提案的时候,强调的理念便是“艺术的家”。简单来讲,就是艺术作品一个个与独立的建筑物相对应。依据艺术作品的数量打造展示馆,作品增长的话,展示馆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基本上是这样的理念。场馆本身的可变性得到了确保,那么被限制在美术馆地块内的建筑,也就有可能超出这个地块的限制,向外拓展。比如,可以像是飞溅出去的火花一般,向道路对面的场地延伸,也可以更广泛地与城市其他场所相联接。
南条史生:例如,现存的某件作品经过时代变迁,尽管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却有可能已经失去了所谓的当代性,但是还是有可能在某个空地打造一个白立方的空间进行展示。其中,再加入新的艺术家的作品,对美术馆进行扩张,这种做法可以用相对低的成本实现。然而,一旦打造一个巨大的立方空间,就会因为这个空间的限制,必须要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不过,这种小型立方空间的做法,可以像飞溅的火花一般,四散到其他地方,打造类似的空间。
西泽立卫:另外,纵观官厅大街整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艺术作品并非全都放在立方空间内展示。根据作品的情况,像欧文·沃姆 (Erwin Wurm)的作品便是放置在室外,与旁边的展示馆相呼应。作品在室内室外进行展示,让人们的活动以及艺术作品不会因为空间而有所区隔,享受艺术的乐趣变得更为宽广。这种由艺术、建筑与城市形成的关系,造就了整体的良好环境。
玻璃之家
南条史生:在城市中发现艺术这种类似习惯一样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像刚才所说的那样,在其他的空地能够增加这样的立方空间,结果那个美术馆的建筑便会与整个城市完全融合混杂在一起,成为一种构造。也就是说,城市整体变成了美术馆一般,可以将其视作一个整体的园区。这样的美术馆到现在为止尚未有过。因此,我真的觉得做到现在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我也向市长说明,要将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在城市发展规划时加以贯彻。比如建造一个广场时,就必然要放置一个艺术作品,或者增设一个白立方空间陈列作品。一般的美术馆,都是仅在美术馆内进行作品展示,按照惯例管理运营。十和田市的美术馆则并非这样的机构,它的定位是为了在城市中拓展艺术的一个据点。
西泽立卫:这样一来,美术馆这个机构就会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呈现出来。美术馆不仅仅是管理运营艺术作品,还可能成为社区活动的机构。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的那些展示空间,实际上也是咖啡馆、票券购买的场所等等,人们因为各种目的使用这些空间。而在各种用途的房间内都展示着艺术作品,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便不再毫无干系,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公共美术馆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南条史生:的确如此。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现有的公共设施中增添常设的艺术作品也是很好的尝试。比如在公共厕所里放上新的作品,或者在其他市民公共空间的墙壁及天花板上作画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彼时,十和田市自身也必然与日本其他的城市会有所区别。
欧文·沃姆作品《胖房子》
南条史生:因此,增加立方空间的想法同时也让看待事物的视角发生了转变。事实上,室外的雕刻作品有很多,其中有些作品相当精致,便放进立方空间进行展示。换一种想法,首先将所有的作品放置在空地上,然后对那些不能曝露在室外的作品,用盒子盖住而已。这样想的话,室内和室外的作品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作品其实就是在空地上分散放置着而已。
西泽立卫:像这样让作品扩展到整个街区,就会在街区形成各种不同的距离感。在我看来,身在这样的街区的体验是非常棒的。在外面的大街上,用那种方式陈列作品便很好,同时,并非所有作品都像这样距离人们这么近,触手可及。根据作品的情况,也许在街道的深处隐藏着一些作品,为了发现这些作品在整个街区漫步,对人们而言就会有各种远近距离的体验,也许这种感觉更有趣。
我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曾经去往巴黎或罗马这些城市,非常辛苦地在城市里寻找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其中有卢浮宫或者圣保罗大教堂这些众所周知的建筑,还有一些建筑,比如皮埃尔·夏洛 (Pierre Chareau)的玻璃之家,便深藏在巴黎一处闲静的公寓中庭,几乎不为人知。为了寻找这样的建筑,在巴黎街头来回穿行。不过这种在巴黎街区漫游的体验,却让我对巴黎这座城市的丰富、美丽,以及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将艺术品全都沿着大路就像是橱窗展示一般进行排放,倒不如稍微拉开一些距离,让艺术作品能够更深一层地融入这个街区。这样,街区本身的魅力也会随之上升,其他地方来观光的人们也能够借此更多地认识到十和田市的魅力。